徐国良辨治胃食管反流病与贲门失弛缓症经验

2021-11-30 21:36周三林徐国良
光明中医 2021年21期
关键词:贲门胸骨平滑肌

周三林 徐国良

恩师徐国良是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深研经典,临床经验丰富,疗效卓越,临床擅用古方治疗疑难杂病,尤以医治脾胃病见长,倡中西汇通,笔者侍诊恩师左右三年有余,收获颇丰,现总结其辨治胃食管反流病与贲门失弛缓症经验如下。

1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典型反流症状为胸骨后烧灼感,相关症状可出现如上腹部痛、胸痛、腹胀、嗳气、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吞咽痛等,可引起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等[1]。GERD的发病机制为防御机制削弱和食管酸清除能力下降,主要表现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过度等[2]。

中医学对GERD的认识一般参考相关疾病如“吞酸”“嘈杂”“胸痹”“梅核气”等进行。并认为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肝胆之气挟胃气上逆,致使肠胃津液、食物、痰湿、随逆乱之气上乘,浸淫食管是其发病的主要机制[3]。

此病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挟痰湿上犯。此病脾胃虚弱为本,脾虚则木来克土,胃气上犯。徐主任倡“中西汇通”之说,脾主肌肉,此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过度当属中医脾气虚范畴。治疗此病重在调气,恢复气机功能,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气强则能固摄贲门,防止反流,胃气降则不反流,脾胃气机升降又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治疗大法当为益气健脾、疏肝和胃、化痰降逆。益气健脾常予枳术丸,白术健脾益气;枳实收缩平滑肌,增强平滑肌张力,可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状态。疏肝常施四逆散、越鞠丸,如伴有剑突下疼痛,为《伤寒论》小结胸病,合用小陷胸加枳实汤,腹胀明显加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此方原方重用厚朴达半斤,人参仅用一两,但徐主任根据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及长期临床观察,认为厚朴小剂量(6~9 g)能理气通阳,如平胃散理气消胀,厚朴、苍术比例为3∶5,厚朴为小剂量,大剂量(20 g以上)破气如承气汤系列用于腹痛、便秘。此病以脾虚为本,只可理气通阳,不可大剂破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小剂量厚朴促进胃肠平滑肌收缩用于改善胃肠动力不足,大剂量用于松弛胃肠平滑肌用于腹痛,大剂量用于气虚患者往往会导致患者明显乏力、腹胀加重,相反此病人参可稍重用,因人参可增加肌肉收缩,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4]。如出现吞酸、泛酸,多合用左金丸、瓦楞子制酸;如出现胸痛、胸骨后烧灼感,用栀子豉汤;素体脾阳不足,用栀子干姜汤;如出现咽部不适,寒证多用半夏厚朴汤;热证可用上焦宣痹汤或《温病条辨》三香汤合方。少部分患者见吞咽困难,此为食管炎继发食管痉挛,可少佐食管通利药物,如威灵仙、王不留行、急性子、鹅管石等,此类药物能增强食管运动,减轻反流,古代多用于治疗噎膈,噎膈之症多为食管失弛缓症、食管癌等,一般需重用解除食道平滑肌痉挛,但用于反流性食管炎一般不重用,因此类药物重用能松弛食管下段平滑肌会加重反流症状,亦不用芍药、旋覆花、代赭石等,此类药物亦能松弛食管下段括约肌不利于此病。

2 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以食管体部蠕动缺失和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不全为特点。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烧心等。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不明确,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5]。病情早期采用中药治疗能明显改善症状。此病既往又称为“贲门痉挛”“食管蠕动停止症”,药物治疗以松弛食管下段平滑肌、促进食管蠕动为主。中医辨证属于“噎证”“反胃”范畴,古人认为与气滞、顽痰、瘀血有关,徐主任认同现代医家梁乃津教授观点,风性挛急,此病贲门痉挛属于风邪为患,当用祛风解痉法,治疗大法为祛风解痉、通利食管、化痰祛瘀,祛风解痉药物能解除贲门痉挛、松弛食管下段平滑肌,如芍药、甘草、沉香、僵蚕、钩藤、蝉蜕等。通利食管药物如鹅管石、急性子、威灵仙、王不留行、旋覆花、代赭石、砂仁等能促进食管蠕动。鹅管石有通噎膈之功,近代名医朱春庐谓“鹅管石如柱状,重以镇逆,能通降食管,扩张食管”,《本草纲目》载急性子主治“产难,积块噎膈,下骨鲠”并载有验方“凤仙花子(即急性子),浸酒晒干为丸,治疗噎食不下”。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威灵仙有效成分可使咽部或食道中下端局部平滑肌痉挛得以松弛,且增加其蠕动[6]。由于食管上段扩张、食物水液潴留,此属于痰湿,常合用小陷胸汤或半夏厚朴汤理气化痰。病程日久,食管瘢痕组织形成,要活血化瘀,一般合用启膈散或仅用启膈散中的丹参、郁金。徐主任拟方启膈旋覆代赭汤,药物组成:白芍30 g,炙甘草5 g,钩藤15 g,旋覆花(包煎)10 g,代赭石20 g,生姜30 g,砂仁6 g,丹参20 g,郁金20 g,法半夏30 g,瓜蒌30 g,黄连5 g,威灵仙30 g。阴虚加北沙参、玉竹,便秘加桃仁,本病亦受情绪影响较大,常合并精神障碍,如存在明显气滞表现,合用四逆散、四磨汤。此类患者常常需要咳出痰液,吞咽始能缓解,此种痰液实为消化道分泌物,非呼吸道分泌物,当用消化道的化痰药物,如半夏,代赭石,竹茹,陈皮等。

3 医案举隅

GERD多为虚实夹杂之病,脾虚为本,气逆、痰阻为标,当标本兼治,治法为健脾和胃、理气化痰,佐以通利食管,而贲门失弛缓症实证多见,肝风夹痰,气机不利,以祛风解痉、通利食管为先。两者均多见气郁,均需理气解郁。

案1 患者陆某某,女,42岁。因“反复上腹部闷痛、胸骨后烧灼感2个月” 2016年10月15日就诊。刻症:上腹部闷痛不适,腹胀,进食后加重,伴有剑突下疼痛,胸骨后烧灼感,咽喉部异物感,平卧时气上冲至咽喉,如有堵物,胸闷气促,心烦易怒,纳眠一般,每日解大便一次,偏硬,小便正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腹部彩超示:轻度脂肪肝,肝右叶低回声团:性质待定(未排除血管瘤可能,建议增强CT检查),左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扩张,左肾积液,左肾小结石。胃镜: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此属“痞满”,证属气滞痰阻,处方越鞠丸、小陷胸汤、三香汤加减,香附15 g,川芎10 g,苍术10 g,炒栀子10 g,神曲20 g,射干10 g,桔梗10 g,瓜蒌皮20 g,法半夏20 g,黄连10 g,制吴茱萸4 g,降香10 g,郁金15 g,淡豆豉10 g,射干15 g,厚朴10 g,枳实30 g,炒白术15 g,人参5 g。以上为全成分冲剂,上方服用5剂,症状迅速缓解。续方,炒白术加量至20 g,人参10 g,继续服用上方1月,诸症消失。

按:GERD为身-心相关性疾病,多伴有焦虑症状,精神紧张可加重贲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导致反酸,胃酸反流常常导致贲门炎、食管、咽炎,故有腹胀,剑突下压痛,胸骨后灼热感,咽部异物感等症状。治疗当分寒热论治,可予行气解郁越鞠丸为主方,贲门炎导致剑突下疼痛,热证以小陷胸加枳实汤,寒证以瓜蒌薤白半夏汤;食管炎胸骨后灼热感热证以栀子豉汤;寒热错杂证用栀子干姜汤;反流性咽喉炎,寒证以半夏厚朴汤;热证以《温病条辨》三香汤。该患者以热证表现为主,故组方为越鞠丸、小陷胸加枳实汤、三香汤三方合方,又此病为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过度,此属脾虚,枳术丸、人参等健脾,枳实促进平滑肌收缩,常用于治疗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肌肉松弛疾病,重用可增强食管下段括约肌收缩。

案2 患者李某某,女,77岁。因“反复吞咽困难3年”2018年2月2日就诊。患者近3年来反复出现吞咽梗阻感,进食面包等干性食物加重,多进食流质饮食为主,伴有尿频、尿痛,尿道灼热、麻木感,曾在当地“三甲医院”行胃镜等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尿道综合征”,药物治疗症状时好时坏。刻症:诉吞咽困难,间有进食后胸骨后疼痛,尿频、尿痛,尿道灼热、麻木感,头晕,口干无口苦,大便偏干,舌淡苔薄,舌下络脉偏红,脉弦细。此属于“噎症”“百合病”,辨证属于气郁痰阻,津液亏虚,处方:白芍30 g,炙甘草5 g,旋覆花10 g,生代赭石15 g,威灵仙30 g,百合30 g,生地黄30 g,滑石30 g,炒王不留行30 g,浮小麦30 g,大枣20 g,香附30 g,川芎20 g,神曲30 g,炒栀子10 g。以上为粉冲剂,上药服用5剂后复诊,吞咽梗阻感减轻,梗阻频率减少,仍有尿道灼热、麻木感、排尿不畅,上方加青皮15 g,沉香8 g。继续服用1周,诸症均见缓解,尿道不适亦缓解,后患者回珠海居住,间断服用上方,进食困难极少发生,尿道灼热、排尿疼痛感消失,外阴麻木感减轻。

按:此病属 “噎症”“百合病”,老年女性,消瘦,口干,为阴伤津亏,伴有多种精神症状,脉弦细为气郁痰阻,故拟越鞠丸行气解郁;百合病取百合病的主方百合地黄汤,又排尿不适,合用百合滑石汤,吞咽梗阻合用百合滑石代赭汤、旋覆代赭汤,取芍药甘草汤缓解贲门痉挛,王不留行、威灵仙通利食管,诸药合用,药证相符,病情缓解。

猜你喜欢
贲门胸骨平滑肌
胸骨结扎带联合钢丝在行胸骨劈开心脏手术患者胸骨固定中的应用效果
大蒜素抑制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胸骨柄体脱位一例
成人心脏手术胸骨正中入路术后胸骨闭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板型胸骨固定系统与爪型胸骨固定系统在心脏手术中胸骨固定中应用效果比较
ALOX15对血管平滑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
瘦素对人脑血管平滑肌细胞活性及ROS表达的影响
ANO1抑制剂对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
人倒立着还能喝水吗
胃部胶囊内镜检查方法的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