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冲穴命名文化及临床应用

2021-11-30 12:17高猛王巍
智慧健康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主治疝气经络

高猛,王巍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2)

0 引言

太冲穴乃是肝经原穴,亦是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主要位于足背第1、2 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约当行间穴直上2 寸[1-3]。太冲穴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内科,妇科,儿科,急救等方面,纵观各种古书对太冲穴的应用记载较多,且有不少重要论述,足可以证明中医学家对该穴的重视程度[4-6]。鉴于此,本文通过阐述太冲穴命名文化及临床应用情况,旨在为该穴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太冲穴命名文化

太在古文中的意思为大,冲即要冲,而本穴乃肝经大通道所在,亦是元(原)气所居之处,故而得名太冲。太有大和泰的意思,同大而有加甚之义。冲,乃冲要和通道之义。衙与冲通,故太衙亦太冲之意。《老子》一文中指出:“道冲而用之。”其中“太冲莫胜”乃是极度清净和谐,阴阳调和的境界[7]。《淮南子-诠言》释义[8]:“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太冲。”肝主谋虑,谋成于心。(《尔雅·释言》[9]:“谋,心也。”)神有制则形可使,神失守则形必乱。神形相得,聪明得用,谋虑乃成,是亦太冲之象也。象阴血之充盈盛大。《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10]有所记载:“……此肾脉之下行,名曰太冲。”《上古天真论》[11]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王冰谓:“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姚止庵谓:“任、冲,奇经脉也。肾气全盛,经气流通,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阴阳离合论》[12]记载:“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张注:“南面为阳,故曰广明。背北为阴,而曰太冲。太冲乃阴血之原,位处下焦,上循脊里,足之三阴以太冲为主。”故太冲乃肾脉与冲脉之合称,也有认为系单指冲脉而言者。穴在足背,与冲阳紧邻。冲阳因太冲而得名,太冲亦较冲阳为尊贵。象阳春之虚静和谐。《子午流注说难》[13]有云:“太冲乃是足厥阴肝经所注俞穴,肝藏血,女子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太冲又为九针十二原之原穴,五脏禀受六腑水谷气味精华之冲具,故名太冲。”当与肾经诸穴互参之。太冲与冲阳傍近,进步抬足,首当其冲,古名之曰“冲”,穴于跗上,足大指次指,歧骨间,故名为:“太冲”,以其近于大指也。太冲穴底与涌泉相对,涌泉属肾,且《素问·水热穴论篇》[14]中有云:“三阴之所交,结于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间肾气之下行也,名为太冲”。王注:“肾脉和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之为太冲”。该穴所治症,普遍和涌泉相似,当和神经诸穴互参之。

2 太冲穴主治病症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太冲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与神志等病症:如月经不调、痛经、精液不足、狐疝、遗尿、头痛、眩晕、脚软无力、腋下肿、瘰疬等[15-16]。《针灸学名解》中有相关记载:太冲穴主治头痛,眩晕,咽痛,目赤,小儿惊风,痫疾,月经不调[17-18]。另有李经纬等人主编的《中医大词典(2 版)》指出:太冲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目赤肿痛,胁肋胀痛,黄疸,疝气,遗溺、尿闭,遗精,崩漏,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脚软无力,以及肝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19]。

此外,太冲穴可应用于下述相关疾病的治疗:①神经系统疾病,涵盖高血压,失眠多梦以及头痛、头晕等。②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腹痛腹胀,大便困难,咳逆纳差等。③五官科疾病,囊括目赤肿痛以及咽痛喉痹等。④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癃闭,淋病,泌尿系感染以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⑤心血管系统疾病,涵盖心绞痛以及胸肋胀痛等。⑥外科疾病,常用于疝气,颈淋巴结核,肠炎以及乳痈等。⑦其他疾病,多用于肝炎,肋间神经痛,四肢关节疼痛,血小板减少症以及下肢痉挛等。

3 太冲穴临床应用

3.1 疏通经络、驱邪扶正

肢体经络病症主要是因外感或内伤等病因引起的肢体经络“不通”或“不荣”,继而出现的疼痛、活动受限等,而针刺太冲穴可发挥“疏通经络、驱邪扶正”的作用,是治疗该病症的重要疗法之一。《灵柩·九针论》指出:“肝主筋”,《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故太冲穴对于肢体关节活动不利等病症具有较好的疗效。《标幽赋》言:“体重节痛而俞居”肯定了太冲穴对于肢体经络病症的治疗有效性。张国晓等人的研究报道指出[20]:针刺阳陵泉、太冲、太溪以及三阴交等穴,可有效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性关节炎。

3.2 调肝理气

中医认为脾胃属土,肝属木,五行之中木克土,脾胃发病时,导致上述二脏更虚,极易引发“土虚木乘”,为了避免木克制土的力量过强,故先调肝,促进五行平衡协调。《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脾……其主肝也”,故可见“脾胃之病,理先调肝”,太冲乃肝经腧穴,按照五腧穴和营养五行的配合关系,太冲为上,故有“同气相求”,用以治疗脾胃系病症更具优势。杨才德等人的研究发现[21]:取太冲、内关以及足三里等穴进行穴位埋线可有效治疗胃炎。

3.3 循经止痛

传统中医认为“疝者,痛也。不特睾丸肿痛为疝,即腹中攻击作痛,控引上下,亦得名疝。”本病发生在厥阴经循行部位,肝脉“环阴器,抵小腹”,故疝气多属肝经病变。又因疝气多表现为痛,《难经·六十八难》记载:“腧主体重节痛”,肝经腧、原穴太冲可治疝气,体现了太冲穴“循经止痛”之功效。刘丽琰等人的研究报道表明[22],以井穴刺血法联合常规针刺太冲、合谷等穴,可有效治疗偏头痛,尤其是在减轻患者疼痛方面效果明显。

3.4 滋血养神、理肝泻热

取中医名家张锡纯认为,癫狂乃心火肝气,上冲头部,扰乱神经所致,治疗张氏用调气养神汤,可养神明,滋心血,理肝气,清虚热。而足三里-太冲具有止痛”之功效。《备急千金要方》言:脚气责之风寒湿毒外邪,即肝肾及脾三脏,经络所起在足十趾。夫风毒之气,皆起于地,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所以风毒之中人必先中脚。《内径》有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正气不足乃是发病根本。脾胃乃后天之本,胃经多气多血之3 阳经,其合穴足三里可发挥温阳补血之功效,配合局部穴肝之原太冲可共治脚气。杨伟等人的研究发现[23]:以太冲为主穴针灸治疗癫痫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3.5 调和阴阳、开窍醒脑

明代著名医家徐凤《针灸大全》首次提出太冲、合谷为“四关”,《针灸大成》进一步确定,并谓开四关取其开通之意。惊风乃是儿科四大证之一,中医认为其病机是痰、热、惊、风,主要表现为惊厥抽搐。惊风取合谷、太冲,寓开通昏迷之意识,抽搐之肢体。其中张伟的研究报道证实[24]:以太冲、合谷等穴为主穴,配以大椎、下关等穴针灸,可有效治疗1~5 岁惊厥患儿,且均在针刺后2~4min 减小,无毒副作用。

4 结论

中医学家对太冲穴的命名意义深远,且对该穴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被用于疏通经络、驱邪扶正、调肝理气、循经止痛、滋血养神、理肝泻热、调和阴阳、开窍醒脑,且疗效肯定。本文从穴位命名文化角度作为切入点来分析既往中医名家对穴位应用情况,可在繁杂的穴位主治中寻得一条普遍应用规律,对现代医者全面掌握穴位应用更加明确和对穴位特殊主治印象更加深刻。

猜你喜欢
主治疝气经络
身体出现这5个现象 说明体内的经络不通
疝气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正确治疗
疝手术后注意事项
疝气患者能运动吗?
宝宝得了疝气怎么办?
基于药品标准的蒙药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研究
浅析涌泉穴
《易经》养生法
经络养生
云南民族药方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