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新生颈围与血压水平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021-11-30 13:18张红影贾金海庞建民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共线性切点腰围

马 晓,张红影*,李 佳,贾金海, 张 瑶,庞建民

(1.河北医科大学门诊部,河北 石家庄 050017;2.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7;3.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31)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目前我国高血压的发病日益严重且呈年轻化趋势[1]。早期识别和干预血压升高意义重大。研究证明[2],颈围是诊断高血压的一项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的指标。以往关于颈围与血压的研究多关注于中老年人群[3],颈围与大学生血压之间的相关研究少有报道。本研究探索颈围与大学生血压水平的关系,为早期预测和防治血压升高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20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入学新生进行体格检查。共1 797人,男生706人,女生1 091人,年龄 18~41岁,平均(20.86±4.18)岁。记录血压、身高、体重、腰围、颈围等指标。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18岁;②有可能干扰颈围测量的学生,如甲状腺肿、颈部肿胀或囊肿;③颈椎异常、身体残疾、病理性肥胖者。

研究对象对检测内容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河北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

1.2体格检查 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医务人员检测。受试者穿便装,自然站立,头部正直,双眼平视。用皮尺紧贴其喉结下缘环绕1周,即为颈围。受试者双臂交叉抱于胸前,面对受试者,测量在水平位髂前上嵴和第 12 肋下缘连线的中点的周径,即为腰围,精确到0.1 m。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kg) /身高(m2)。根据标准化程序指南,休息至少15 min后,在坐姿下用电子式血压监测仪(欧姆龙(HEM-7136)测量3次血压,并记录平均值。

1.3诊断标准和分组 血压值采用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4]:正常血压 [收缩压<120 mmHg(1 mmHg=0.133 kPa)和舒张压<80 mmHg]、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 mmHg 和(或) 舒张压80~89 mmHg]和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 和(或) 舒张压≥90 mmHg]。正常高值血压是高血压的前期,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不引起重视会进一步发展为高血压[5]。本研究根据血压升高情况分为:正常血压组(正常血压)和血压升高组(正常高值和高血压)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专家共识及团体标准[6]:BMI<18.5为消瘦,BMI≥18.5 且<24.0为正常,BMI≥24且<28为超重,BMI≥28为全身肥胖。腹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围及其他因素(年龄、身高、BMI、腰围)与血压增高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分析法判断颈围预测血压增高的切点。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 797人中正常血压有1 190人,其中男生472人,女生718人,血压升高有607人,其中男生234人,女生373人。按性别分组,男性女性都观察到血压增高组身高、体重、年龄、学历、BMI、颈围、腰围等指标均高于正常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心率与血压正常组人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男性正常血压组与血压增高组的比较

表2 女性正常血压组与血压增高组的比较

2.2多重共线性检验 本研究通过计算容差值(tolerance,Tol)与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检验自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一般认为,0.1

表3 多重共线性检验

2.3颈围与血压增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因变量、自变量的赋值情况见表4。以血压增高为因变量,颈围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研究对象中, 在校正了学历、身高、BMI、腰围后,提示颈围是血压增高的危险因素,即男性颈围每增加1 cm,血压增高的风险增加10.3%。见表5。女性研究对象中,在校正了学历、身高、BMI、腰围后,提示颈围是血压增高的危险因素,即女性颈围每增加1 cm,血压增高的风险增加8.0%。见表6。

表4 变量赋值

表5 男性中颈围与血压增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6 女性中颈围与血压增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颈围对血压增高的预测切点 为进一步探讨颈围与血压的关系,以血压增高为结局变量,颈围为检验变量,通过ROC曲线分析法判断颈围对血压增高的预测切点。图1可知,男性研究对象中,分析得到曲线下面积为0.728,95%CI:0.687~0.769;当约登指数为最大值0.376时,切点为34.25 cm,即男性颈围>34.25 cm时,可以预测血压增高;图2可知,女性研究对象中,分析得到曲线下面积为0.715,95%CI:0.682~0.749;当约登指数为最大值0.370时,切点为35.25 cm,即女性颈围>35.25 cm时,可以预测血压增高。

图1 男性颈围与血压增高的ROC曲线

图2 女性颈围与血压增高的ROC曲线

3 讨 论

在大学生群体中,颈围测量作为检测指标的潜在价值很少被关注到。将颈围应用于大学生体测,按性别分组,男女生中血压增高组年龄、学历、BMI、颈围、腰围等指标均高于正常血压组。腰围、BMI是诊断肥胖的传统指标,颈围代表上半身皮下脂肪的含量,和腰围、BMI密切相关[7-8]。作为肥胖指标,颈围和腰围在识别代谢异常方面的效果没有差别[9]。多项研究[10-11]证明了颈围作为衡量肥胖指标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颈围的测量比腰围、BMI更便携、直观,准确度好,全天稳定,不受性别、气候、饮食、运动等条件的制约,可以作为常规检测指标。

颈围与动脉血压关系引起关注。Moradi等[12]在Meta分析中指出:成人颈围与收缩压和舒张压有显著的直接相关性,可以将颈围作为成人血压升高的预测因子,特别是在西方人群。来自中国国民健康调查的结果[13]提示,颈围与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正相关,独立于其他身体成分指标。另一项来自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关于颈围与血压的研究[14]指出:颈围在预测高血压方面可能起着独立作用,超出了经典的人体测量学指标,如腰围、BMI和腰高比,并且颈围鉴别高血压的最佳界值因性别、年龄和BMI而异。在相对年轻的人群中探讨颈围和血压之间联系的数据有限。本研究选取青年大学生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在校正了学历、身高、BMI、腰围后,提示颈围是血压增高的危险因素。颈围每增加1 cm,男性血压增高的风险增加10.3%。女性血压增高的风险增加8.0%。当男性颈围>34.25 cm、女性颈围>35.25 cm时,可以预测血压增高。将颈围的检测用于常规筛查中,有利于及时发现血压升高的高危人群,及早进行干预,防止血压进一步升高。目前颈围与动脉血压和高血压之间的机制尚不清楚,相关报道认为[2,12-14],血压升高可能与颈围增加导致上半身皮下脂肪释放大量游离脂肪酸诱导血管损伤;瘦素因子的释放;胰岛素抵抗及睡眠呼吸障碍有关,进一步追踪颈围有助于更好的了解血压变化。

颈围同时也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15]。北京社区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16]发现;颈围越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可能增加约2.3倍。余航[17]研究显示男性随着颈围的增大,稳定性冠心病发病风险逐渐增加,颈围在41.5 cm 以上男性人群的稳定性冠心病发病风险最高。刘颖姝等[18]关于高血压和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颈围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指出,颈围>37.9 cm(男性)、>33.6 cm(女性)可预测≥3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颈围用于血压高危人群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早期筛查,对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还有几点不足之处:①本文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研究的地域和人群有局限性。②由于样本量限制,将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都归为血压升高状态与正常血压对比,可能存在偏倚,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之后继续分组探索。③颈围预测血压增高的切点仅代表本次研究群体,颈围作为识别一种血压升高的工具,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依据,但颈围预测血压升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

猜你喜欢
共线性切点腰围
腰围增加1厘米相当于老了1岁
南瓜SWEET蛋白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进化分析
银行不良贷款额影响因素分析
抛物线的切点弦方程的求法及性质应用
银行不良贷款额影响因素分析
选腰围 试戴半小时
我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岭回归分析
一种伪内切圆切点的刻画办法
腰围佩戴有讲究
椭圆的三类切点弦的包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