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护理研究进展

2021-11-30 03:28廖美鲜
今日健康 2021年12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廖美鲜

(南宁市中医医院,广西 南宁,530000)

急性脑梗死主要指脑血管突发破裂形成的血凝块或体内栓子脱落后阻塞脑部血管所引发的疾病,短时间内脑部存在血供不足情况,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损伤[1-2]。本病初期症状不显著,患者送往医院时脑神经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脑神经支配的各项机体功能发生障碍,临床将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出现的单侧肢体功能障碍称为偏瘫[3]。早期康复训练是护士通过示范、辅助患者开展四肢功能锻炼,以刺激其患侧肢体肌肉收缩反应,帮助重建神经功能,改善其肢体功能,促进疾病转归[4]。但部分患者存在康复依从性偏低等问题,不利于疾病预后。故本文对近年来临床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期间的护理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护理工作者合理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早期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以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促进其活动能力恢复,确保患者达到良好生活状态、降低脑梗死复发率为目标[5]。护理人员早期为患者开展康复训练(床上被动及主动活动),能够使其偏瘫侧肢体肌肉得到有效锻炼,从而避免偏瘫侧肌肉因长期卧床而出现神经衰退、萎缩及关节僵硬等情况,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护士积极鼓励患者早期下床开展主动训练,可以使其机体平衡维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6]。王宇华[7]等人指出,在患者治疗后早期便加强护理干预,为患者制定系统化康复方案,可有效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2.反馈式康复护理

传统康复护理模式属于单向信息传递模式,缺乏有效评价及反馈,导致护患配合度较差。反馈式康复护理通过引入反馈机制,依据每日对患者康复状况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康复训练方案,能够有效恢复其神经功能,减少运动功能障碍[8]。与常规护理相比,反馈式康复护理更注重人文关怀,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康复训练及护理过程中患者掌握程度、细节、建议及意见予以重视,根据反馈情况不断改进康复护理方案,不断完善护理程序及相关细节,全面提升康复护理质量[9]。黄梅[10]等人研究分别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开展常规康复护理(对照组)与反馈式康复护理(观察组),结果发现,观察组康复训练总依从率(92.86%)、总满意率(96.43%)、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78.57%),其护理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3.阶段性目标护理

阶段性目标将脑梗死偏瘫患者恢复训练分为三期:①初期目标:患者四肢处于生理功能位,床上开展肢体主动、被动活动;中期目标:患者在医护人员协助下,由坐到下床行走;后期目标:家属协助下患者可独立行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11]。护理初期为患者合理摆放体位、适当开展肢体摆动等运动,可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关节硬化,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期为患者开展认知功能、生活能力及强化肢体功能训练,并注重协同护理及自我护理,可加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进程;出院前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崔玉枝[12]等学者发现,阶段目标性护理干预开展后,可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护理后治疗依从性(高达95.35%)及自理能力,促使其肢体功能及运动能力恢复。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对阶段性目标护理实施优化后提出,该护理模式可依据患者依从性曲线变化规律开展干预措施,这种干预模式可培养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自我效能,从而维持其康复训练依从行为的相对稳定,有助于康复训练效果提升。韩璐璐[13]的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基于依从性曲线变化规律的阶段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康复自我效能量表各项评分、康复训练总依从性指数、FMA、Berg 平衡量表(BBS)及Barthel 指数评分均优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

4.时效性激励护理

时效性激励护理是指当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或行为进步时,通过及时给予鼓励以激发患者往更好方向发展。该护理模式以期望理论为基础,制定更完善的激励式心理干预措施,在一定时间限度内通过不断激励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从而全面配合康复锻炼及护理,从患者自身出发,促使其偏瘫肢体快速恢复[14-15]。时效性激励模式可帮助脑梗死偏瘫患者尽快认清疾病及当前身体素质现状,合理设置期望目标,在家属、病友、医护人员及恰当目标的激励下,患者能够尽可能达到短期康复目标,再由护士制定下一阶段目标,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鼓励患者不断进步。田花[16]的报道中认为,实验组(时效性激励护理模式)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干预后改良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MBI)及FMA 评分,坚持训练、遵医嘱用药及饮食控制等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实验室相关指标水平均优于常规组(单纯开展早期康复训练)。董倩[17]研究结果也指出,以时效性激励理念为指导的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弹性,促使其生存质量提高。

5.中医综合康复护理

中医综合康复护理符合中医治病整体观思想,具体干预措施有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熏洗及情志护理等,对脑梗死偏瘫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具有明显优势。中医认为脑梗死患者发生偏瘫是因血气偏虚、血脉痹阻所致,针灸的热效应以及熏蒸的温热效果均可起到温通经脉、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于患者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濡养肌肤筋脉的目的[18]。情志调护能够帮助脑梗死偏瘫患者摒弃不良心绪,促使其接受康复干预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增加患者自我效能,并改善其生活质量[19]。徐东霞[20]等人指出,在常规护理(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中医康复护理(观察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更低,其Barthel 指数、FMA、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97.5%)均高于对照组(80.0%)。

综上所述,脑梗死偏瘫患者开展康复训练期间可积极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反馈式康复护理、阶段性目标护理、时效性激励护理及中医综合康复护理进行干预,以确保患者康复依从性提高,改善其康复效果。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肢体写作漫谈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