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五)

2021-11-30 12:55王霞王敏枝毋俊芳
山西教育·招考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育

王霞 王敏枝 毋俊芳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18世纪初清政府关闭沉重的国门后,中国文化成为封闭的文化系统而开始“沉睡”,所以拿破仑称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

中国文化从“沉睡”中醒来,开始于鸦片战争时期。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程度十分有限,借用鲁迅先生的话,只是将沉重的国门开了条只能微略见些光亮的小缝而已。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当时介绍历史地理的书籍种类很少,只有22种,而阅读过这些书籍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另一方面,当时中国人存在根深蒂固的“夷夏”观念,傲慢排外心态严重,视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为“夷狄”。

中国文化在洋务运动时期有了进一步开放和“觉醒”。尽管如此,但当时的中国近代文化还未真正地“醒”来,其开放的程度仍然有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洋务派是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开展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即在坚持儒家价值观念不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以便更好地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其次,洋务时期的文化开放主要限定于物质文化或科学技术方面,尚不包括西学的其他内容;第三,正因为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其文化开放主要是物质文化的开放,亦即学习“西方诸国富强之术”,而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不开放,在整个洋务运动时期,没有丝毫涉及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改革。这亦是导致洋务运动最终破产的重要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从洋务运动的破产中认识到,要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既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更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中国文化进一步从封闭走向开放,沉重的国门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打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引进“西学”的重点发生了变化,此前主要是自然科学,而这时社会科学的数量大为增加;其次,西方的思想观念传入并产生影响。诸如“民主”“平等”“社会契约”等思想开始大量传入中国;再次,受西方思想文化传入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更具有了“西式”特色;过“洋”节,取“洋”名,用“洋”货,诸如此类,已成为城市居民追求的生活新时尚。

中国近代文化开始真正“觉醒”,从封闭走向全面开放,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以及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潮、学说的书籍都先后被翻译并传入中国。首先,在社会思潮方面,出现了一个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众多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流派于同一时期被介绍到中国来。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人文社会科学仍是西学传播的主要内容。杜威、罗素应邀来华讲学,直接向中国学术界讲述他们的哲学思想,将这一时期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向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西方史学理论和史学成果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传播。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译介和传播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成果的热潮。

正如郑大华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刘纯《“大变局”下中国近代文化的“觉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鸦片战争时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书籍种类很少,但这些书籍备受关注。

B.洋务运动破产,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完全没有进行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改革。

C.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科学、西方思想观念大量传入,中国文化完全开放。

D.新文化运动时期掀起的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旨在梳理中国近代文化从封闭一步一步走向开放的过程,以此说明中国近代文化是如何“觉醒”的。

B.文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以时间为轴,脉络清晰,各部分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C.鲁迅将鸦片战争时期的开放程度比作只能微略见些光亮的小缝,用比喻论证说明当时的开放程度十分有限。

D.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具有了“西式”特色,过“洋”节等,可以作为中国文化进一步开放的例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鸦片战争时期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开放程度有限,与中国人长久以来就存在的自认为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优越的观念有关。

B.19世纪末20世纪初,引进的社会科学数量大为增加,说明中国人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比学习自然科学更为重要。

C.新文化运动时期,众多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流派被介绍到中国来,说明当时中国思想界尚未形成自己的主体意识和信仰。

D.中国文化自18世纪初清政府关闭国门后的“沉睡”,到新文化运动时的觉醒,这条路走得很艰难,但走得越来越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我们来共同关心这些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政协联组会时,回应中西部教育差距、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等教育热点问题,引发广泛共鸣。总书记强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现实中,大搞教育商業化,制造教育焦虑、抬高教育成本,都背离了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作为一门生意来经营,必然弊病丛生、贻害无穷。

最近,教育工作者唐江澎说的一段话刷屏了:“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教育,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过程,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分数”远远不是成长的全部。打造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家庭和社会“育好”,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就会越走越好、行稳致远。

(摘编自《从两会“教育热点”感知民生温度》,《新华社》2021年3月7日)

材料二

良好的教育生态离不开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全国政协委员韩平说:“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不是始于学校,终于学校,而是始于家庭,终于社会。”

良好的教育生态不仅要体制机制健全,还要有健康平和的舆论氛围。“找一线名师,学解题大招”“想要好成绩,就找好方法”……每次一打开电视,全国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就会觉得很焦虑,电视台黄金时段被各种在线培训机构塞得满满当当。她说,受经济利益驱使,少数媒体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不仅没有发挥积极作用,反而为补习机构推波助澜。她认为要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和问责,媒体对校外培训机构包括对线上教辅APP的宣传,要有标准审核、质量保证和追责机制。

(摘编自《家校社如何做好“教育合伙人”》,《中国教育报》2021年3月10日)

材料三

“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这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难题,这个难题破不了,教育的良好生态难以形成。”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表示,“这件事非办不可,必须主动作为。”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表示:应尽快在市域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平台,将所有校外培训机构的师资情况、开班情况、学生名单、培训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收费标准统一录入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工商学院院长牛三平建议依法促进规范发展,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市场违法惩处力度等方式,确保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和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牛三平认为,立法可明确准入资质审查门槛,重点解决合法合规办学、高素质师资队伍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蒋昌忠表示:要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课后服务能力,强化学校育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减少中小学生对校外培训的依赖。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性看待青少年培养培训和成长成才。

(摘编自《校外培训乱象难治理,代表委员们提出了这些建议》,未来网2021年3月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书记对教育热点问题非常关心,他的话切中人们的心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传递出以人为本的民生温度。

B.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健全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而不应该是“唯分数论”。

C.校外培训广告充斥着电视台的黄金时段,这些广告及其背后的培训机构,将教育引向商业化,制造教育焦虑,干扰教育生态。

D.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难题,这个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教育部认为必须主动作为,重拳整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依据教育工作者唐江澎的教育观点,今天的教育过于注重孩子的分数而忽略孩子健全和优秀人格的培养。

B.良好的教育生态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也离不开健全的体制机制和健康平和的舆论氛围。

C.有高素质的教师、科学有效的方法、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就能打造出高质量的教育,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D.有的校外培训机构把教育作为一门生意来经营,违背了教育立德树人的初心,背离了教育公益性原则。

6.针对校外培训乱象,材料中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暖房子

蒋冬梅

向阳村不搞暖房子,伊芝花也不会惹着钱丽梅。

钱丽梅的裁缝铺正当街,五十年的老房子,严重影响街容街貌。做暖房子个人出钱三成,钱丽梅坚决不出。

钱丽梅是出了名的火炮,谁要给点着火,能把半个村子炸响。她纫针比做衣裳出名,大太阳底下,戴着近视镜,眼前举着针,像端着枪,大白眼珠子瞪着,要掉地上似的,穿来穿去穿不上线,她倒先来了火。

活人做衣裳的少,她就做死人衣裳。裁缝铺下窖阴暗,一进门像掉进个大坑。钱丽梅坐在装老衣裳堆里,身后挂着黑黄两色布匹,像灵堂似的瘆人。

村长刘德水也打怵。可工作不等人,检查更不等人。他和支书、会计喝了顿酒,就想到了办法。他找到伊芝花说:“芝花啊,妇女工作任务不轻啊,你要重视起来。”妇女主任伊芝花知道,这是又有难题儿了。刘德水说:“钱丽梅的事,还得交给你,老爷们干不了这活。”

伊芝花是出了名的“孙二娘”,她直戳戳就来找钱丽梅。钱丽梅是出了名的“女阎王”,交手就绊她一脚。钱丽梅说:“妇女主任来做装老衣裳啊?”这话让人犯硌应,伊芝花强做笑脸说:“那你得等五十年。”钱丽梅说:“五十年这房子早倒了。”伊芝花见缝插针说:“老房子拾掇一下,看不出新旧。”钱丽梅说:“那哪能,老太太扑多少粉,也装不了小媳妇儿。”伊芝花说:“现在政策好,做暖房子个人只出三成。”钱丽梅说:“一分钱不用出,那政策更好。”

伊芝花碰了钉子,上了火,嘴起了大泡。她对刘德水说:“全村都做了,钱丽梅一家不做,暖房子任务还是掉队,上头一检查,照样得挨收拾。”

乡长下来检查,刘德水赶紧汇报。乡长说:“你死脑瓜骨呀!”刘德水以为乡长有招儿,乡长说:“我就一招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刘德水说:“口号我天天喊哪!”乡长说:“你光对别人喊了,没对自己喊。”

当晚刘德水睡不着了,像烙饼似的,在炕上翻来滚去,早上嘴巴子起个大疖子。他对老婆武翩仙说:“乡长对我不满意啊。”武翩仙说:“你真不会看形势,乡长不满意事小,老百姓不满意事大。”刘德水说:“时代是变了,妇女觉悟上来了。”

暖房子做到钱丽梅家边上,两边人家都做了,就她家空出来了。做活的工人都在那猜,这个说,夹杖子咋留个豁儿,单把这家撂下了?那个说,说明店老,重点保护了。这个说,我看是观念老,好事儿送上门,都不知道开门。那个说,就是,百年不遇的好事,也不知道差啥。这个说,啥也不差,差钱呗。那个说,只出三成,料钱都不够,这好事上哪找?钱丽梅在屋里听见了,生了半天气,心也打了半天鼓。

等做完暖房子,家家里外造面,一顺水青瓦白墙。裁缝铺当街挫哪,像进城的乡巴佬,又局促又寒碜。钱丽梅老伴坐不住了,到村里视察一圈,回来气哼哼地说:“鸟枪不只换炮,简直换了火箭,孙光棍那破房子,都里外翻了新。”

赶上大风降温,钱丽梅支使老伴,往窗户上贴塑料布,老伴赌气说:“要贴自己贴,贴啥也不如贴保温板,没有厚度哪有温度。做暖房子有了新政策,免费啦。”钱丽梅心里悔,可嘴上拉硬说:“免费也不做。”老伴说:“现在你想做也晚了,过了那个村,没那个店了。”

钱丽梅到底抻不住,来找伊芝花了。她问:“政策咋变这么快,三成变免费了?”伊芝花说:“才研究完的。”钱丽梅说:“研究得真快。”伊芝花说:“老百姓的事,研究得都快。”刘德水看准钱丽梅心思,故意吓唬她说:“好事研究得快,办得也快,下回你可得抢快点。”

过两天,支书电话就来了。头一遍刘德水不接,他对老婆武翩仙说:“半夜电话,一般没好事。”打第三遍刘德水才接。支书说:“给钱丽梅家做了吧。”刘德水说:“工人都走了,设备也撤了。”支书说:“不给她做,她天天往俺家跑。一坐坐到大半夜。”刘德水说:“全村家家都暖,就她家最冷,你就发扬发扬。”支書说:“你咋不发扬,让她往你家钻?”

过几天,钱丽梅的暖房子做上了。钱丽梅一看,哪有工程队,全是村民哪。打头的是王二帅,伊芝花的老公,刘德水正也站房顶上呢。伊芝花对钱丽梅说:“支书交代了,赶紧弄,省得你往他们家钻。”钱丽梅讪讪地说:“我恨不能打个地洞钻。”刘德水站房顶上说:“暖房子修好了,冬天你都想往外钻。”钱丽梅说:“咋的呢?”刘德水说:“热得受不了,上外头凉快呗。”

一院子的人哄堂大笑起来。钱丽梅想起小时候,盖这房子的场面了。那时这些人的父辈来帮衬,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儿子辈又来帮衬。她一想心就酸了,低头往屋里一钻,不知怎么的,眼泪就掉了下来。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钱丽梅和伊芝花因为暖房子问题而语出讥诮、针锋相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作者用“举着针,像端着枪”的形象比喻和“大白眼珠子瞪着,要掉地上似的”的夸张手法,把钱丽梅塑造得形神毕肖。

C.伊芝花“上了火,嘴起了大泡”,刘德水“早上嘴起个大疖子”两处细节描写,体现出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D.小说的语言充满“土气”,又富有生活气息。如“老太太扑粉,也装不了小媳妇儿”“裁缝铺当街挫哪”等,通俗传神。

8.请简要分析文中钱丽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9.小说以“暖房子”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常称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B.弘常称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C.弘常称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D.弘常称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良,古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由郡国推举文学之士充选,亦为“贤良文学”“贤良方正”的简称。

B.博士,古代的一种官名,秦代至汉代,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晓古今,以备顾问,公孙弘曾担任此职。

C.负薪之病,自称有病的婉辞,意为背柴劳累以致不能任事,古时臣不能胜任君之使命,则用“有负薪之疾”告辞。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古文中与此意相同的还有致仕、致政、告归、告奉养、填沟壑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孙弘大器晚成,晚年才踏上仕途。公孙弘四十岁才开始学《春秋》杂说,六十岁才开始走上仕途,最终位列三公。

B.公孙弘生活节俭,对待他人很大方。公孙弘自己盖布被,吃饭不吃两种以上的肉,却用俸禄供给老朋友和喜欢的门客。

C.公孙弘谦恭礼让,不善和他人争辩。当汲黯指责他盖布被是伪诈,公孙弘承认自己的确如此,就连皇帝也信以为然。

D.公孙弘责任感强,深受皇帝器重。公孙弘认为淮南王、衡山王造反是自己不称职导致的,提出辞官回家,皇帝不仅不怪他还赏赐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5分)

(2)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宿芥塘佛祠①

贺铸

青青麰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①诗人正以阅田为务,并非随兴所至的游览观光。

14.下列对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从麦苗抽芒诗人阅田写起,首联既点明了春末物候,又暗中交代了诗人在外求宿的原因。

B.“浩荡东风晚更狂”和欧词《蝶恋花》中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都以“狂”写暮春风势之大。

C.颈联“未扫”“先烧”不止写了诗人进入佛祠后所见之景,也暗含了佛祠主人殷勤待客之意。

D.“杨花雨”着一“雨”字,以动衬静,把眼前杨花堆积的静态画面变成了飘散的动态画面。

15.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两句用江州本地的音乐来衬托白居易被贬后的心情。

(2)《赤壁赋》中“,”两句与《诗经·陈风·月出》第一章“舒窈纠兮”有关。

(3)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早在2008年,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就首次披露,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退休年龄,由此开始了有关延迟退休的讨论。延迟退休直接牵涉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话题一直为社会高度关注。“十四五”规划对此予以明确,了国家层面的重视,给予了社会稳定预期,尤其是明确其“弹性实施”原则,给予个人自主选择空间,有效地了部分民众在此方面的焦虑,也充分体现了改革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包容性。

事实上,在我国,推行延迟退休已是。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国民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之一,而现行退休年龄标准制定于1978年,实施已四十多年。四十多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的变化,人均寿命大幅提升,老龄人口比重也在不断增加。面对此一现实,如继续执行原有法定退休年龄,不仅会导致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加重,更将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和劳动力供给不足,更可能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突显纾解势在必行日新月异

B.凸显疏解大势所趋日新月异

C.凸显纾解大势所趋翻天覆地

D.突显疏解势在必行翻天覆地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将形成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加重的问题,更会导致人力资源浪费和劳动力供给不足,更可能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B.不仅将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和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更会导致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加重,更可能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C.不仅将造成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加重的问题,更会导致人力资源浪费和劳动力供给不足,更可能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D.不仅将形成人力资源浪费和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更会导致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加重,更可能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19.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使用,和文中“弹性实施”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

B.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C.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歐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D.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墨家和别的武士不同,①。他们虽以帮人打仗为生,②;他们只帮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他们说天下大害,③;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这是“兼爱”主义。

21.今年春节,电影《你好,李焕英》凭借好口碑一路逆袭,成为最强“黑马”。在接受采访时,导演贾玲曾深情地说:“妈妈的爱就像空气,当它萦绕在身旁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当你失去它的时候,你才感觉到窒息和无助。”

要求:以“妈妈的爱”为话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照画线句子的结构特点,另写两句话,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高中时,参加《中国诗词大会》,以2000余首诗词的储备量,横扫百人团,三战三捷,一举夺得冠军。高考时,凭借613的高分顺利考进清华大学理科实验班。很多人很好奇,到底是怎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武亦姝这样的才女?

她妈妈说:“从1岁半就开始培养她阅读,从神话故事到唐诗三百首,从不间歇。”她爸爸说:“从小家里的读书氛围就很浓厚,没事就陪女儿读诗词文学,对名著进行角色扮演,一起玩诗词接龙的游戏。”

武亦姝说,她的语文素养可能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让人不理解的是,大多数父母都认为孩子重要的是学好数理化,而武亦姝的父母却从小着重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

(二)复旦大学前校长苏步青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因为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以书信的形式,告诉正在上小学的弟弟妹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猜你喜欢
教育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区域教育大扫描
“探求·明理”生本教育的探索实践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节俭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