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八景

2021-11-30 02:51韩国民
躬耕 2021年11期
关键词:秋林孤峰钓台

韩国民

小城是古老的,浸淫于岁月深处的年轮,有着深刻的记忆,更多的则是烟消云散,模糊不清了。

小城有八景,蔚为大观,成于何时,众说不一,但具体内容却有翔实记载。清康熙五十一年《内乡县志》有诗曰:湍水逢春涨未消,丹江晚钓乐逍遥。秋林红叶霜林染,唱彻天池听归樵。其实,这诗句说的是小城八大古景:湍水春涨,天池樵唱,钓台烟雨,秋林红叶,孤峰积翠,菊潭秋月,丹江晚钓,萧山霁雪。

历史上,小城南瞩荆襄,北依秦晋,湍水环于左,丹水绕于右,霄山峙其后,灵峰拱其前,入关空道,秦楚咽喉。《河南通志》云:丽金玉照注,据西北之区;黄水菊潭,回东南之险。境内山水,为名最多,为状最异。

可见,小城山水俊美,由来已久,八景皆出有源,其中不少胜景仍沿袭至今。

我常常觉得,小城的历史就像古代女子盘起发髻的青丝,让人一下子理不出根源。但有时又觉得,小城像极了一壶老茶,随便哪一刻揭开壶盖儿,都会缭绕出咕咕嘟嘟的被煮熟了的茶香。它若隐若现的历史,会雾一样罩住你兴奋的神经……

其实,真正的小城是一部厚厚的古书。它有着黄土高原般凝重的肤色,以及古城墙一样斑斑驳驳的封面,使每一个试图走近了解它的人,掀开书页还没及阅读,整个人就从头到脚地掉进它氤氲着浓重历史文化气息的故事中去了。

如果你有兴致,就在四月里暖风细吹的晴日,到小城的临河公园去坐坐。别看这公园不大,却大有来头。那匾额上悬着“菊潭公园”四字,它出自郭沫若之手。以往的老墙不经风雨,现已坍塌,换了青砖垒砌的高墙,独留下鎏金匾额依旧在时光里散放着光芒。

来到这里,你一定要循着人们的指引,到八景之一的“湍水春涨”旧址上看看,体验一番古景的妙趣与风情。

旧址坐落在公园一角临河的高地,古名“顶水庵”,与河面落差大概十米的样子。湍河似铺开的碎银,在脚下清脆有声,宛若风铃。临河的土崖上有着几株古柏,老藤虬曲,枝叶葳蕤,生生一幅穿越时空、连缀古今的画幅。站于此地,水声绕耳,视野开阔,大有“今日流水,明月前身”的佳境。闭上眼,脑海里满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画意,再由此联想“湍水春涨”四字,不由你不惊叹出声,这名字取得何其有水平!

湍水春涨季节,但见湍河两岸,垂柳含烟。夜来风雨,次日初晴,顶水庵前,激流滚滚,千堆雪飞,远山流霞,平畴凝碧,水光天色,令人痴醉。正如许辰诗云:淅淅雨声昨夜听,朝来俄眺万山青。板桥弱柳公无渡,野寺疏钟留有星。风蹙涛翻欺麦浪,日摇锦叠乱鸥汀。水花莫带桃花影,恐有渔人误远程。

这大抵上就是“湍水春涨”的景象了。如果你意兴未尽,站于顶水庵前,不妨拿目光顺水远眺,如有景色入帘,那便是小城八景之“钓台烟雨”了。

钓台,距城南十五里大桥乡富春山。下临湍河,山麓有子陵洞,明万历年间重建严子陵洞,今已废。暮春、仲秋时节,钓台毛雨蒙蒙,远山苍茫,近柳朦胧,孤舟蓑翁,独钓寒江,颇具诗情画意,故此得名。

对于“钓台烟雨”,许辰亦有洋洋诗颂:无数闲人说子陵,一竿湍水钓鱼曾。富春近峙名山在,短碣犹存太史称。漠漠鸿翔天外路,萧萧林隐雨中僧。高风到处争留迹,满眼何人避邀赠。

好一处钓台烟雨,意兴阑珊,醉煞了诗人!

如今,旧址的黄土里,夏日雨水常会冲刷出石斧、石铲等物品。有资料表明,小城土地上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生息。小城周边的茶庵文化遗址、黄龙庙岗遗址、赤眉小河遗址、马山口朱岗遗址、大桥香花寨遗址,包含了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多种类型的文化因素。由此可见,小城之文明发祥有多么渊远流长。与“钓台烟雨”相呼应的当属“丹江晚钓”了,二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八景,如果你有足够的兴趣,可以借助现代交通工具,在一天之内畅游尽兴。如果你心里还装着几许浪漫情怀,尽可在郊野农家牵来一匹马,模仿古人,在黄尘轻覆的乡村小路打马而去,兴许说不定还会与李白当年打马走过内乡的风尘不期而遇!

此时,小城四月的风微微吹着,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香气,恍惚间,你走进了历史的深处。菊潭公园此刻就像一扇通往小城历史的大门,让你的神思翩翩飞舞,你不妨遥想“秋林红叶”“天池樵唱”“孤峰积翠”“菊潭秋月”“丹江晚钓”“萧山霁雪”的一一美妙来。

史载,秋林红叶指的是位于夏馆镇的秋林寺和红叶山(今青山)。秋林寺始建于北宋,殿宇楼台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每到金风送爽时节,万山红遍,秋林晚钟,让人沉醉,流连忘返。这秋林寺在历史上大有名声,《水浒传》里有个章节讲燕青射雕于秋林渡,就是此地。如今,在秋林渡一带,民间百姓多会讲起这段佳话,看来绝非虚构。再说那红叶山上,现在还生长着一种名叫红叶捎书的灌木,叶子入秋赤红,艳如红霞。把一种植物叫作红叶捎书,细思品味,很是有些与“红豆生南国”如出一脉的味道。

与“秋林红叶”的故事性比起来,“天池樵唱”、“孤峰积翠”就显出纯粹的天然了。

小城西南十余里,有孤峰山一座,古时山上有白云寺,满山翠柏成林,四时常青。置身其境,“望极飞烟尽,心随鸣磬闲”,身心清穆,超凡脱俗。所以,“孤峰积翠”之景,特点在于清净与养心。

“天池樵唱”有两种说法。一说指城西十余里之方山,也叫高前山,山顶有天池。《山海经》云:高效上有地,甚寒,乃布台之浆也。得而饮者,可意心疾;一说指城东南三十里的覆釜山,山上有天池。传说光武帝刘秀饮马于此,见樵夫劳顿一日,踏着夕阳,负薪而归,一路风声一路歌,歌在山中飞,人如画中游。如此看来,“天池樵唱”偏重的是一份田园情怀,隐隐透出对民间布衣生活的向往。

李伯熏有诗句这样描写“天池樵唱”:晓踏烟峦结伴行,幽村伐木响丁丁。千里古壁攀藤上,数曲高歌入籁清。为觅仙浆凌绝顶,遥连收筒有同声。斜阳荷担飘然去,一任空山暮鳥鸣。这种置身美妙场景的劳动,着实撩人心动,与《诗经》里的“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有着本质上的意境相通。

在八景中,如就人文底蕴而论,“菊潭秋月”堪称八景之首。这皆因菊花与菊潭,与内乡有着至深的渊源。内乡春秋为郦邑,秦汉设郦县,隋时称菊潭县,为菊花源地,素有菊乡之誉。范晔《后汉书》详尽记载:“南阳郦县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古时,水畔遍生菊,颈短花大,味辛甘美。菊液渗入潭水,饮此水者,人皆高寿。更兼秋月皎洁,影置潭中,有“菊潭印月”之风,唐宋以来,文人骚客,多有吟咏。现留诗存证者,有李白、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隐、贾岛、杜牧等名流大家,其中尤属李白《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名声最大,诗云: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试想,若不是菊潭美景惹诗人兴致大发,何以会纵酒狂饮,手不释杯?

小城八景,大抵如此了,个中况味,只有自己身临其境,慢慢体会了。但景色已经蒙尘,在岁月的风雨中褪去芳华,甚至消失了影踪,尽管如此,若能寻着一路风尘,去古景的旧址上凭吊一番,也是一份难得的收获。

猜你喜欢
秋林孤峰钓台
盘点使用并继竿时与“坐”相关的装备
谁当组长
山深秋更凉
秋雨感怀
浙江严子陵钓台文化景观变迁探析
陆俨少山水画谱(十一)
峰巅枯树(外二首)
桑榆唱晚钓台村:记阜阳市颍东区口孜镇钓台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梁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