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恩伦:面向未来,培养高质量教育人才

2021-11-30 06:15余麗柃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师德师师范生大学

余麗柃

本刊记者:师范专业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学院对学生的实践方面有怎样的要求?

陈恩伦:我们对学生的实践性教育是多方面的。在一学期中,会安排相应的教师专业能力的训练,比如学院建立了供学生使用的专业的微格教室,三字一画训练室内等,学生可以根据时间安排自主申請使用,还有专门的教师口语等方面的课程,这些都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核,计入学分。

同时,我们的实习教学安排了整整一个学期,并对学生做了全面的要求。在这一个学期内,除了教学和学生管理,还要求他们了解中国的基础教育,这也是帮助他们就业后了解社会的一个方面。另外,通过举办像“寻访身边的好老师”这样的活动,让他们以对当地公认名师的采访,近距离了解、感受名师风采,从而树立职业发展志向,向榜样看齐。

本刊记者:西南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十个师德师风建设基地之一,在对师范生师德师风培养方面,学校有怎样的特点?

陈恩伦:师德师风不是单纯的知识问题,但也涉及一些知识。所以,我们首先会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师德师风方面的专题教育,包括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师德师风是教师的一种自我修养,是一种工作作风。因此,除了理论方面的学习,学院还通过让学生近距离的切身感受来加强这样方面的教育。每学期,我们都会邀请很多名师,比如师德师风标兵,请他们进校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师范生新生从入校开始,就有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12个1”专项入学教育及从教信念的教育,从根上打牢师德师风的底色。

对学生师德师风的要求,应该是全方位的,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要做到知行合一。师范生未来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起码要在现在立好树人之志,具备树人之德,持有树人之才,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到更高层次的理解。

本刊记者:当前,高质量教育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打通职前职后壁垒,实现一体化。您认为,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目前存在哪些难题,西南大学在此方面是如何破题的?

陈恩伦:职前职后一体化也是教育部一直在倡导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在实践中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为培养优秀教师单纯靠高校是做不好的,而教师职后的专业发展,也离不开高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职前职后一体化,是我们培养优秀的职前教师和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需要,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致力于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原因。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很多现实的难题。比如,它需要对教师从职前到职后的整个专业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设计。这其中所包含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尤为重要,因为你要面向未来。我们的师范生培养,可能要过十年、二十年以后,才能真正看得清这批学生的素质怎么样,因此我们是面向未来培养人才。那么,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教师发展的专业课程做一个一体化的安排,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第二个难题,就是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需要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以及教研机构的通力合作,即有一个保障机制。因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推进,涉及的主体众多,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保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推进过程中,我们高校可以做专业的引领,还需要地方政府和学校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目前,我们对此做了一些探索。首先是模式上的,比如跟西南大学附中、附小,我们希望构建一种深度融合,也就是学校把我们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当作他们的任务,有专门的领导来分管;他们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我们大学的重要工作,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融合发展。

我们探索的另一种模式,如跟贵州省遵义市、重庆市渝中区、重庆市江北区等建立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即把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教研机构连接在一起,深度协作。一方面,我们的师范生可以在实验区接受实践教育;另一方面,高校也介入到实验区教师专业发展中,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

我认为,高校首先要在这个过程中起一种带头作用、做出表率,要思考:我们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做了什么?还能够做什么?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只有扎扎实实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才会赢得地方政府和中小学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职前职后一体化这项工作。

猜你喜欢
师德师师范生大学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谨防师德师风失范
江永:“码”上举报 师德师风问题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至善
浅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农村教师队伍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