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垃圾回收现状调查报告

2021-11-30 17:17李元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期

李元

摘要:本项目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为例,以问卷、访谈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分析探讨了大学校园垃圾分类回收的现状。总结出大学校园现下垃圾分类的两大问题:一是学生垃圾分类的主观意识不足;二是校园内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欠缺以及垃圾回收制度落实不到位。要想切实改善校园垃圾分类回收状况,必须加强宣传、完善回收制度。

关键词: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分类意识;原因探索

近年来,国家大力号召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现阶段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已经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的必要举措之一。但是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危机。垃圾处理能力严重不足,与垃圾量不断攀升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全国很多大学都开启了垃圾分类运动,但是具体效果似乎不够理想。本项目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调查大学校园垃圾分类的现状以及问题的原因所在。

1.现状与调查目的

1.1现状

根据调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一直在努力推进垃圾的分类回收工作,为此尝试过多种措施:更新分类垃圾桶、设置“小黄狗”智能垃圾箱等。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校园内目前仍然存在着垃圾分类不均衡、不统一、不彻底的问题,即不同区域垃圾分类工作进度不均衡、垃圾分类标准不统一、垃圾分类制度的落实不够彻底。

1.2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采用多种调查方式,对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垃圾分类的现实状况进行调查,了解校区内不同功能区垃圾分类的现状及带来的问题,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2.现状的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2.1调查对象与范围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的在校学生、教职工、宿舍管理人员和保洁人员。范围为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的操场、教学楼、男女宿舍、食堂合和居民区。

2.2调查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五山校区的垃圾分类情况,前期我们针对教学楼、食堂、运动场、居民区等不同场所设计了相关问卷,结合线上与线下的形式进行发放,回收有效问卷200余份。

2.2.2访谈法

实地采访宿舍管理人员、食堂从业人员以及教学楼、居民楼区域等相关人群关于垃圾回收分类的想法和意见。同时,小组成员充分利用微信、QQ视频和电话等功能对老师进行采访,寻求垃圾分类和回收的相关建议。

2.2.3文献资料法

就大学校园垃圾分类现状及国内外先进经验等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江宏川[1]研究了为促进垃圾分类,高校在监管层面的可行措施。熊军[2]、张秀芳[3]等探讨了智能垃圾回收设备的实用问题,王黎明联系心理学深入探究了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内隐态度的感性与理性之间存在矛盾的问题[4]。本项目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调研方案,以文献资料的成果支撑实践。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1调查结果

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的教学楼主要是博学楼以及31-33号楼。博学楼有6层,共有112个教室,每层楼放置6个不分类的大垃圾桶。32号楼共有5层,共14个垃圾桶。分类垃圾桶大多将垃圾分为干湿垃圾两类,也有少量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垃圾桶里的垃圾都处于混乱状态,尤其以饮料瓶最为常见。

宿舍区每一栋的格局都不尽相同,但总体相近。以北十三宿舍楼为例,北十三宿舍楼共有九层,总计住户大约130多户;每层楼设有2个垃圾桶供垃圾回收使用,另外一楼设有1个口罩回收专用垃圾桶,共有17处垃圾回收点。每个点放置了一个白色大垃圾桶,桶上没有分类标识,垃圾被随意丢弃。

北一饭堂就餐高峰期11:45至12:30的人流量大概是1000人左右。一樓只有一个混合垃圾桶,设置在餐具回收处旁,无法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垃圾桶内混杂着纸巾、饮料瓶等垃圾。

3.2垃圾分类乱象背后的主观问题

3.2.1意识不足

根据调研结果,在宿舍区有65.69%的学生在宿舍内从不进行垃圾分类;在教学区等公共区域坚持进行垃圾分类的人数占比约为30.77%,甚至不及调查样本的三分之一;这些数据严重低于我们的预期,从侧面反映出了垃圾分类乱象背后存在的意识不足这一主观原因。

3.2.2知识不足

我们针对阻碍校内人群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调研和分析。其中由于“不清楚具体分类的标准,不知道该怎么分类”等主观原因而放弃垃圾分类的人群占比超过了半数,这也反映出了受访人群自身的垃圾分类知识储备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垃圾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实施。

3.3垃圾分类乱象存在的客观问题

3.3.1设施不足

在针对阻碍校内人群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的调研与分析中,“事前进行了垃圾分类,但投放到垃圾桶装运后仍然是混装”这一原因的占比是最高的,这也符合我们在实地调研阶段考察到的情况。有一些垃圾桶外观上区分了“可回收”“不可回收”左右两个入口,但仔细观察可发现,左右两个入口对应的是同一个垃圾桶。

3.3.2制度实施不到位

不少同学人反映了垃圾混合装运的问题,即垃圾清运环节并没有按照垃圾分类的制度来分类回收垃圾。清洁工人将所有不同类型垃圾桶里的垃圾全部混合回收,导致实际上师生前期所做的努力在这一环节功亏一篑。李睿宁在调查上海政法学院垃圾分类现状的报告中也指出:“如果后期处理跟不上,只会导致前期的分类工作毫无意义[5]。”因此在制定相关制度时,除了聚焦垃圾的分类投放,也需着眼“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全流程,否则垃圾分类难以真正实现其价值。

4.总结

根据针对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垃圾分类现状的调查及分析,我们得知目前校园垃圾回收对比过去有很大改善,但具体细节来看仍存在不均衡、不统一、不彻底的问题。本团队认为要贯彻校园垃圾分类首先要加大宣传,提升师生的垃圾分类意识、普及现行标准,其次要在每个区域设置合适的分类垃圾箱,保证保洁人员落实垃圾分类回收装运,将政策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江宏川,曹云梦,汪熙博,等.大学生垃圾分类意识调查及管理建议[J].管理观察,2019,(24):117-119.DOI:10.3969/j.issn.1674-2877.2019.24.048.

[2]熊军.环卫行业现状与智能垃圾分类应用探究[J].写真地理,2021,(1):30. DOI:10.12215/j.1674-3733.2021.01.029.

[3]张秀芳,龚小梅,占小洋,等.垃圾分类之自动识别技术探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1):178-180,184.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