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与研究

2021-12-01 04:07徐锦芬
关键词:英语课程价值观思政

徐锦芬

(华中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最早是2014年上海市各高校在教育部指导下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时提出的。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课程思政进一步深入人心,并很快成为我国学界的研究热点和高校各类课程努力的方向。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系列文件,如2017年2月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8年1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9年8月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从5个方面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一是强调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二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三是推动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四是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五是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按照《纲要》精神,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发挥每门课程的思政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量大面广,覆盖全校学生,而且,大学英语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大多选自西方,是英语国家文化的直接呈现,蕴含的主要是西方价值观。如果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唯西方文化独大”“外国的就是好的”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通过将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意义重大。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着梳理和传递思政元素的使命,他们的课程思政实践与研究能力是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最重要的保障。因此,探讨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实践与研究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拓展大学英语课程在知识、思想和技能上的功能,最终培养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概述

(一)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进行探讨。宏观上注重课程的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融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等方面[1-4],当然,更多的研究探讨课程思政的内涵[5-7];微观上探索“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途径[8-9],如何结合教材进行课程思政设计[10],如何建设有利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材[11-12]等。总体来说,国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大多属于思辨类研究,实证研究偏少,尤其是评估课程思政效果的研究严重不足。

(二)国外研究

与国内相比,国外的实证研究数量多且类型多样。例如,有通过问卷进行的大型调查类研究,如LePage et al.[13]对比了土耳其、美国的小学和初中教师对待道德和德育的观点以及学生的道德发展。研究者自制问卷,通过随机抽样从土耳其和美国的中小学各抽取1 100名教师(共2 200名)参与问卷调查,具体探究这些教师如何界定道德,如何开展道德教育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研究发现,土耳其教师更注重学习者社会价值观和整体价值观的培养,而美国教师则更强调学生的道德行为以及特定情境下(如文化相对性)的道德观,而非整体价值观。另有学者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例如,Asif et al.[14]采用互动模型(an interactive model)和方差分析(ANOVA)进行数据分析,考察了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和巴基斯坦高校教师的德育观念、所强调的价值观、使用的德育教学方法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理据。研究首先使用质性数据分析(包括对两个国家各6名教师的课堂观察和访谈)建构了7个主题,然后自编问卷考察了两个国家教师(各150名,回收有效问卷239份)的课堂实践和德育观念是否存在差异。

除了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者还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或理论视角进行相关研究。例如,Feng[15]采用社会符号学框架,将教科书中的社会价值观视为由复杂的符号学话语资源构成的语义范畴,分析考察了19本英语教材中的社会价值观是如何构建的。该研究发现,英语教材通过态度词汇、隐喻、事件描述、视觉图片等方式构建社会价值观。同时,Feng对教材中的价值观进行了编码,发现不同阶段学习者使用的教材在价值观呈现上有所不同,且发现所分析的英语教材大多强调培养良好社会公民,忽视了学习者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Wu & Navera[16]运用评价理论框架分析了一本新加坡中学英语教材中两种体裁文本(小说和新闻报道)中的价值观融入情况。研究首先通过该框架辨识文本中涉及行为判断的表达,随后梳理文本中在刻画和描述人类时涉及到的冲突、矛盾等,最后分析以上两种文本特征如何触发情感投入,而这些情感投入则直接与新加坡社会的价值观紧密关联。该研究发现教材文本尤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对待工人时的公平性,社会和谐、团结与包容,而这些价值观正是多文化性的新加坡所倡导的核心价值。

国外的这些实证研究,可以为国内教师和学者开展课程思政实证研究提供很好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方面的启示。

二、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一)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是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最重要的保障。首先教师要确保自身的价值观正确,其次教师要能充分理解、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价值观,教师还要知道如何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认同并践行他们所认同的价值观,最后教师能结合教材主题有机地融合补充思政教育素材。我们可以借鉴《纲要》从5个方面给出的提升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的途径。其一,广共享。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其二,强培训。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内容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其三,重合作。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其四,树表率。鼓励支持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其五,深研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积极支持课程思政类研究选题。必须指出的是,在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过程中,教师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是关键。

教师同时需要意识到,我们需要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因课程类型不同或题材不同而不同。例如,在进行文学类课程(如英美文学选读、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以学生为中心赏析作品,即从作品引申到与学生相关问题的思考。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挖掘其思政元素:第一层面是结合小说产生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的本质,即鲁滨逊是英国早期资本主义殖民者的典型(杀戮、霸占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第二层面是要挖掘值得学生借鉴与学习的元素(励志),即遇到困难不怕艰险,保持乐观和积极应对的态度等等。如果是医学类题材,则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二)建设服务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素材/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教材的编写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政治、历史背景,本身承载着价值观和意识形态[17-18],是传播新知识和新观念的重要渠道。要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思政,必须遵循两大原则。一是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元素需设计成隐性形式。不同于思政教材,英语教材需隐性育人。如果在教材中生硬地将课程思政元素植入,可能会引起学生反感,弱化大学英语教材和课程本来的性质。因此将“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和风细雨般地融入到教材,实现知识传授、技能掌握和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二是教材中融入的“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元素,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获得的教育经验一致。这样就不会造成学生价值观的冲突,有利于提升大学英语教材所应具备的育人效果。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大学英语教材的思政化,一是基于现有教材的思政元素建设,二是重新编写包含思政元素的教材。首先,针对现有教材,分析各单元主题已涵盖的课程思政内容,再基于分析补充相应的课程思政元素。其次,在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设置上要考虑如何将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在一起。最后,要注重教材活动或任务的设计环节,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完成活动或任务的过程中去感悟、领会和思考,真正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例如,现有的某“综合英语”教材中有一个单元是关于历史人物的,该单元包括的历史人物全是欧美国家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增加一些中国的历史人物(即中国元素),通过引导学生挖掘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伟大人物的亮点以及对推动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其次,如果有机会新编教材,要从“教材目标重构、教材语料选择、教材活动设计”三方面着手[19]。具体而言:第一,融知识、技能、情感、道德等多维度目标于一体;第二,语料的选择总体框架上要对应教材的多元目标,单元主题涵盖课程思政核心内容,尤其要注重体现中国特色元素和时代性特征的语料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学习兴趣;第三,活动设计要有层级性,即从注意、理解、应用、反思中逐步提升,结合教学语境,为学生搭建相应的学习和思维支架,真正体现教材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研究是一个用系统方法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为了促进研究,合理的做法是尽可能使研究过程系统化。教师做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教学工作中出现或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调查、统计、分析等。研究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有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是研究要聚焦,并且要有理论框架。

(一)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已有研究多以宏观性、思辨性、规定性研究为主要特色,这类研究需要研究者有较强的理论素养、政策意识和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初入该领域的研究者可以借鉴这类研究的结果或结论,按照实证研究的规范要求,设计实证研究。一般而言,目前外语教育领域常见的实证研究主要有描述性研究、实验性研究、民族志研究等。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是描述一个现象及其特征,更关注“发生了什么”,而不是“怎么样”或者“为什么发生”。方法通常是定性收集数据,再进行定量(有时也可以定性)分析,分析方法包括对比(占比、平均数、标准差)、趋势等。实验性研究通常被用来检验某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真正的实验性研究需要满足5个条件:1)提出并清晰定义自变量和因变量;2)通过某种形式的“介入”(训练/干预)调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3)形成实验组和控制组;4)受试者被随机分布到不同小组;5)通过前测和后测(即时后测与延时后测)求出两组测试分数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实际上,大多数教学类实验研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研究,而是准实验研究,因为大多数实验研究的被试并不是随机抽样而是采用就近原则选取的。民族志研究是对自然发生的、不间断环境中人类行为的研究,专注于对行为的文化解释,它强调从多维度视角(如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收集多样性数据的重要性,以及使用这些数据去描述和理解行为的常规模式,它有三个主要特征:历时调查、综合性、从文化方面考察人类行为。此外,对课堂参与者的日记或备课笔记以及使用互动分析系统或录音录像进行课堂观察等进行研究,也是民族志研究者经常使用的方法。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现成的实证研究工具很少,需要研究者自主开发调查问卷等具体的研究工具,因此研究者必须具备开发研究工具(如设计调查问卷)的能力。假设要研究教师在某一门课程中融合道德和文化价值的教学实践情况,我们可以构建5分量表(1-不成功……5-非常成功)的调查问卷,举例如下:

(1)提高学生对普遍道德价值观的意识。 1 2 3 4 5

(2)强调人类行为的规范和标准。 1 2 3 4 5

(3)帮助学生培养对目标语言人的同理心。 1 2 3 4 5

(4)将文化行为研究作为该课程每堂课的组成部分。 1 2 3 4 5

……

(10)激发学生对目标文化的求知欲。 1 2 3 4 5

综上所述,研究方法的掌握是我们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研究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研究教师针对某一门课程进行思政教学实践的数据收集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

(二)加强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如二语习得相关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语言社会化理论等;二是具备基于理论形成研究问题的能力,并能围绕所形成的研究问题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对得出的结果进行阐释,最终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20]。例如,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是个体对外交流信息的中介和对内进行思维活动的心理中介,二语学习可以影响和调控心理高级机能和思维发展[21]。基于这一理论,外语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不同文化和价值观。这一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理念如何指导教师设计语言学习支架和思政教学支架,如何将思政支架体现在聚焦语言意义和达成交际目标的过程中,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如何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课程思政实践研究,很多学者已经给我们做出了示范。例如,Moss et al.[22]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法和视觉语法分析法考察了一部哥伦比亚EFL教材如何开展公民教育。该研究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模型(the transitive model)分析教材语言,利用视觉语法(由及物性思想演化而来)分析教材中的图片,从而用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世界观。研究发现,所分析的教材缺乏互动机会,从而不利于学习者协作精神的培养。黄国文[10]从生态哲学观视角,利用Stibbe[23]所构建的“破坏性话语”“有益性话语”和“中性话语”的框架开展课程思政语篇分析,展示了语言如何构建现实,以及语言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

(三)界定核心概念

任何研究都会围绕某个主题,即核心概念,因此高质量实证研究的前提是清晰界定相关核心概念,并确定具体维度。例如,如果要研究“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界定什么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需要具备哪些具体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核心概念维度的确定可能来自一些纲领性文件,也可能来自某些学者的观点,或者是二者的结合。例如,来自纲领性文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维度包括: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假如已经有学者提出“品格教育”的维度涉及虔诚、诚实、宽容、自律、勤奋、创造力、独立、民主、好奇心、责任感、爱国主义等18个具体的品格或美德特征,那么我们要聚焦外语教学中的品格教育研究,就可以基于已有观点或研究发现结合自己的语境添加新的维度或改编原有的维度,但最终维度的确定一定要有理据。

(四)结合具体教学语境确定研究选题

大学英语课程涉及各专业学习者,所接触内容涉及各种类型题材,英语教师需探索各专业及题材特征,探索规律,构建有章可循的框架,以实现量体裁衣式的课程思政融入方式。我们应该秉持教研联动的理念,即“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以问题为导向,以提高课程思政成效为目的,结合自己所处的教学语境确定研究主题科学系统地开展研究。例如,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话语能力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教师话语是教师在课堂中控制课程进程、讲授内容并组织学生有效学习的手段,它并非是一个新的话题,但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教师话语能力有了新的内涵。教师话语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环节的主要载体,更是教师在英语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等方面所体现的,将立德树人理念有机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的语言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依归。我们还可以针对不同课型探讨某一种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实践、转化教学实践等。其他值得关注的研究话题包括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中的思政内容分布、中外文化元素对比等。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思政落实的效果如何,一线教师是关键。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一方面要有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基于现有教材补充思政元素或重新编写包含思政元素的教材。而且,为了更好地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我们要主动积极地开展基于课程思政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的科学研究,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加强理论素养、界定核心概念、结合具体教学语境确定研究选题是思政实践研究的四个关键要素。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价值观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我的价值观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