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龙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1-12-01 10:45唐书辉
贵州畜牧兽医 2021年3期
关键词:黄牛母牛肉牛

唐书辉

(贵州省安龙县农业农村局,贵州 安龙 552400)

安龙县位于黔桂两省区结合部,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全县国土面积2 237.6 km2,辖9个镇(街道)137个村(居),总人口48万人,年均气温15.3 ℃,天然草场面积8 000 hm2。202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37.97亿元,比上年增长6.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09亿元,是2015的1.44倍,年均增长7.04%[1]。肉牛养殖产业属于安龙县传统农业产业,具有丰富的养殖和管理经验。鉴于安龙县具有草山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等特点,将发展优质肉牛产业作为“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和加快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笔者通过长时间深入调研,现将安龙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1 肉牛养殖现状

1.1 肉牛存栏情况据行业统计,2020年安龙县肉牛存栏65 818头(第3季度统计数),其中栖凤街道10 781头,招堤街道14 795头,笃山镇5 326头,海子镇6 489头,龙山镇8 215头,普坪镇7 325头,钱相街道5 234头,洒雨镇4 885头,万峰湖2 768头[2]。

1.2 肉牛品种结构存栏肉牛中水牛约1.8万头,黄牛约4.6万头。黄牛存栏数中杂交牛(西本杂交F1代)2.8万头,本地黄牛(关岭牛)1.8万头。年出栏2.82万头,同比增长14.43%[1]。

1.3 养殖模式及规模肉牛养殖以农户家庭小规模养殖(1~10头/户)为主。近年来10~20头/户适度规模养殖的家庭农场发展较为迅速,截至2020年9月,安龙县户均养殖10~20头规模的家庭牧场已有300余个,存栏肉牛5 200头;年出栏100头以上规模的肉牛养殖场有2个。

2 产业发展优势

2.1 肉牛养殖产业经济效益显著,农户增收稳定

2.1.1 能繁母牛养殖能繁母牛每头每年可产犊牛1头,按每户养殖能繁母牛5头、犊牛12月龄出售计算,全放牧养殖方式每头每年饲料、疫病防治等成本在1 000元左右,年销售犊牛收入4万元(年产犊率80%,杂交犊牛均价1万元/头),户均年可获利润3.9万元;半放牧、半舍饲养方式每头每年饲料、疫病防治等成本在1万元(每头每年0.2万元)左右,年可获利润3万元左右。

2.1.2 育肥牛养殖按每户养殖育肥牛5头、集中育肥180日出栏计算,需要投入饲料、疫病防治等成本1.8万元(每头每日20元)左右。按每头牛日增重1.25 kg、价格40元/kg计算,5头育肥牛180日可增加产值4.5万元,半年可获利润2.7万元,如年出栏2批可获利润5.4万元左右。

2.2 有丰富的饲草料资源,产业发展可持续性较强(1)全县现有基本草原面积7 616 hm2,其中连片天然草地2 463.8 hm2、林间草地4 964.87 hm2、人工草地187.33 hm2,可载畜15万头以上,为发展肉牛产业扩群增量提供了丰富的牧草资源及条件[3]。(2)全县年可产水稻、玉米、薏仁米、高粱、红苕藤等农作物秸秆约25万t,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为牛羊青贮、微贮优质饲料的加工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全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为20%,如对剩余80%农作物秸秆进行充分开发利用,可确保4万头肉牛的饲草料供给。

2.3 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有利于产业推广(1)肉牛养殖在安龙县属于传统产业,专业化养殖推广时间较长,广大养殖户在肉牛养殖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饲养管理经验,农户对肉牛产业发展的认可度、接受度较高,参与产业发展的意识强。(2)牛人工授精技术已在全县广泛推广应用,现有牛人工授精点10个,年杂交改良输配率达60%以上,并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对实现全县肉牛杂交改良技术全覆盖奠定了扎实的产业基础。

3 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融资难,流动资金保障不足养殖户饲养1头能繁母牛、合作社饲养1头育肥牛在引种、饲料、疫病防治等需要的资金投入分别在1万元和 1.2万元左右。由此推算,每户饲养能繁母牛3头、合作社年出栏育肥牛300头规模(每批出栏150头,每年出栏2批)需投入的资金分别在3万元和200万元。 由于牛属于非固定资产,不能作为融资抵押,而多数合作社无其他固定资产抵押,加上大部分养殖场(户)生产流动资金不足,极易导致中途资金链断裂而不得不关门停业。据笔者调查:截至2020年底,因资金链断裂,全县年出栏300头以上本地黄牛的88个养殖场已关停78个,占养殖场总数的88.6%。

3.2 政策扶持资金缺乏持续性,产业对项目资金扶持的依存度较高据行业统计,安龙县肉牛产业2011—2014年获批贵州省草地生态畜牧业专项资金3 000万元、农行信贷资金8 000万元。期间共扶持1 500户农户及88个本地黄牛育肥场发展肉牛养殖,户均养殖能繁母牛3头,户均年增收1.5万元;每个养殖场年均育肥出栏优质肉牛200头,年均增收45.5万元。然而自2015年起,由于在省、州层面对安龙县无肉牛产业扶持相关专项资金投入,其产业建设推进缓慢。

3.3 产业缺乏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据行业统计,安龙县年均出栏优质肉牛2.5万头以上,肉牛销售方式及市场销售渠道主要为:(1)宰杀后供本县零售消费,年宰杀量0.5万头。(2)通过活牛外调销往广东、广西、云南、浙江等地,年销售量约2万头。经调查测算,养殖户销售1头体重500 kg的肉牛可获收入2万元,全县每年出栏的肉牛可获收入5亿元。若能对肉牛进行精深加工,通过分割和按不同需求冷藏运送、空运等方式进入发达地区高档酒楼、餐厅、超市等消费场所实行订单销售,产值将实现翻番。据笔者2019年对浙江宁波客商的跟踪调查显示,1头体重400 kg的安龙本地黄牛在浙江宁波经分割后销售的产值可达3.5万元,其中里脊、牛腩等销售价达220元/kg。

3.4 产业品牌效应不突出,美誉度范围不广安龙本地黄牛虽然肉味鲜美、品质好,但由于产业发展时间短、宣传力度不大,湖南、昆明、南宁、广东、浙江等城市的高端消费人群对其认知度不高,未能实现优质优价,其主要原因是安龙本地黄牛缺乏品牌效应。

4 发展建议

4.1 用好 “共商”平台,解决产业“动力”问题围绕安龙县的“养牛”主题,把与养殖户“共商”作为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党员干部参与巩固当前脱贫攻坚成效的“硬任务”,迅速进村入户开展多层次、全覆盖共商共议,把政策讲清楚、把账算明白,找到群众所需、所盼和党委政府所帮、所扶的最大公约数、最佳结合点,让群众最大程度提高养殖肉牛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肉牛产业发展。

4.2 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解决发展“资金”问题整合全县可用的涉农项目和资金,用足现有的各种扶持政策,整合并用好人、财、物各类资源,切实解决好资金问题。通过“群众主体、政府主扶、金融主帮”的思路筹集养牛资金。

4.3 引进龙头企业,解决产品“市场”问题通过引进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龙头企业参与全县肉牛产业发展,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合作模式,企业负责生产组织、市场和销售,合作社、农户负责养殖。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年屠宰5万头以上肉牛的精深加工生产线,通过对育肥出栏肉牛的屠宰分割、新产品开发等精深加工,改变本地黄牛主要以活牛外销的传统销售方式,提高销售价格,提升养殖利润。

4.4 强化“品牌”建设,实现优质优价“安龙黄牛”已于2018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肉质鲜嫩、色鲜味美的特点已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但优质优价不明显。因此,应通过报刊媒体、互联网、张贴标语等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地方品牌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实现优质优价,提高养殖利润。

4.5 发挥资源优势,降低养殖成本(1)倡导适度规模养殖发展(以每户养殖5~10头为宜),降低管理成本。(2)在生产环节通过提高能繁母牛繁殖率、实施短期育肥、农作物秸秆资源有效利用、冬闲田高蛋白牧草人工种植等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养殖生产水平。

4.6 建立肉牛养殖疫病死亡保险和价格保险指数机制,降低养殖“风险”积极协调商业保险机构将肉牛养殖疫病死亡、价格指数保险纳入农业保险范畴(保险费由财政承担80%,养殖户承担20%),通过肉牛养殖保险机制的建立,减少养殖户及养殖企业因疫病和市场周期性价格波动带来的经济损失,增强产业发展信心。

猜你喜欢
黄牛母牛肉牛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肉牛口炎咋防治
狐狸的礼物
制作泥巴黄牛
肉牛繁育改良技术要点
母牛难产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头牛所见到的明亮
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