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2021-12-01 10:49程宇昌
青年心理 2021年19期
关键词:教育方针建设者现代化

程宇昌 陈 坚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发展的指导方向和目标,是党和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方针,是党和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党的教育方针,发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坚持党制定的正确教育方针,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培养了大量符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回顾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与发展历程,对于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逻辑内涵,对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当下推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教育方针大调整与形成

教育方针的确立,事关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影响着国家人才的培养大局和国家未来人才发展大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步提出来的。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即“两个必须”。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确立党的教育方针。随后,1961年出台的“高教六十条”再次重申了这一方针,并被载入1978年宪法。

应该说,这个时期确立的教育方针,培养了大批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造就了一大批活跃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但是,它也反映了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总路线,因此,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春天。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党对教育方针进行了大调整,即从“为无产阶级服务”转变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把青少年培育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他要求,要把毛泽东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表明党在根本上扭转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定位,明确了教育的方向是培养政治坚定和专业能力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人才,迎合了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至此,我国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任务基本完成。

随着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恢复发展,党对新时期教育方针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定位。1983年9月,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在此后制定的教育方针中得到充分体现。1985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还直接写入了“三个面向”。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充分适应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育方针认识上实现了由“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根本转变。同时,为贯彻“三个面向”的方针,决定还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举措,即加强基础教育,广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潜力和活力,促进学校教育和学校外、学校后的教育并举,使各级各类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

这一时期,在明确教育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同时,也强调坚持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1990年4月,《国家教委关于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指出,我国中小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奠定良好基础。这对于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这里实际上表明,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不仅要坚持教育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而且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发展的正确的政治方向,两者缺一不可。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丰富与发展

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党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完善教育方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各级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这里教育方针不仅加入了“建设者”新的表述,而且比以往更加规范和完整。1994年7月,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法制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为之后的教育法的制定提供了全面的政策依据。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正式颁布,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第一部教育法,也是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教育方向和主体功能。这些重要文件和法律的颁布和施行,进一步明确了教育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发展服务的大方向,强调了教育要培育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人才,充分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价值取向。

世纪之交,随着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发展,党的教育方针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均对教育提出了“美”的要求。这样一来,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就完整地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进一步确立了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明确了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根本途径。1999年6月,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第一次提出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发展指明了新的动向。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表现为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为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也为适应改革开放新的形势,党对教育方针进行了新的调整和充实。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证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生活相适应,提高国民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06年,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这里第一次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了党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

与此同时,党创造性地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进一步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术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教育要培育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这些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新世纪党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为新时期党和国家改革事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三、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成熟与完善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教育兴则国家兴。新时代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012年,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正式提出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此后,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提高国民素质”逐步向“立德树人”转变,党的教育方针的目标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德育的第一性,着重强调人才培育的德育观。

伴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的大发展,党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不断升华。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再次重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强调教育公平问题。教育不仅要公平,而且要有质量。因而,党中央指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等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些战略举措,是推进教育向纵深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普及多层次、多种类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且有质量的重要保障,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精神。

关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这次会议还提出“德、智、体、美、劳”五元素,使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四元素正式以文件形式权威地调整为“德、智、体、美、劳”五元素。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强决心,突出了全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维度,反映了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在人才教育培养上,党中央突出强调“劳动教育”的价值重要性,充分说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接续奋斗,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勤勉劳动,让劳动教育和勤勉工作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弘扬劳动精神,全面继承中华民族传统勤劳美德。

随着新时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和理论认识的加深,党在新时代的教育方针也呼之欲出。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段经典论述,充分阐述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丰富内涵与精神旨要,深刻表明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性和时代性特点,新时代培育人才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服务。

全面深刻理解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必须从五方面去把握。一是新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最具战略决定性意义的根本问题规定了教育的性质、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为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即新时代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教育培养的根本方向和核心目标。三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四个为”,即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核心是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是领导一切的。四是新时代教育的实现路径,即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表明新时代教育要扎根于实践、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祖国大地。五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正式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之中。这不仅有利于在思想和行动上帮助新时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利于在思想和观念上为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行动指南,而且有利于帮助当代青少年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观念,确保我国教育事业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不断发展。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的最新创新成果,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遵循。

纵观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的教育方针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从“三个面向”到“四个为”,从“四有”新人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国民素质提高到立德树人、推进教育公平再到推进教育现代和建设教育强国,等等。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时代需要相结合,注重将个人教育培养和时代担当、民族使命相统一,着力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充分体现了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体现了我国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个人价值培育和社会价值彰显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教育方针建设者现代化
劳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必修课”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建设者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福照到家!
美国音乐课程改革的三个流派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
一种特色的教学理念的提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