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符合区域教育实际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021-12-01 10:49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李春忠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党校张惠敏
青年心理 2021年19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办学育人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李春忠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党校 张惠敏

2016年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如何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落实到学校教育各项工作中,真正实现其育人的功能与价值,是当前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020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教育评价改革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有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中国特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紧紧围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办学方向、学校管理、教师发展、课程教学、学生发展(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等重点方面构建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这为各地开展教育评价机制与评价体系的研制指明了方向,但各地基层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如何清晰地认识改革的要义,并运用适切的策略和方法准确科学地落实改革任务至关重要。

一、认识评价的专业属性,回应新时代、新定位、新要求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开篇就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求“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不仅明确了教育评价的重要地位,而且强调了教育评价的科学、专业属性。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已经取得的现实或潜在的价值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因此,在构建区域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具备科学、系统、全面的专业属性。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的发展演变,我们可以发现:基础教育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设推动了我国普及教育、素质教育等重大战略任务的完成,引领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推动了学校艺体、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学生体质、艺术、科技等素养的提升;促进了学校现代治理体系的发展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尽管在价值定位、评价内容、结果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新时代对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教育评价体系仍然存在诸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在价值导向和标准的引领上要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趋势

教育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而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则集中体现了教育评价活动所依据的价值准则。正是评价标准所蕴含的价值准则,使具体的评价活动获得意义,决定了评价结论,引领教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因此,评价标准体系的制定,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标为准绳,对学校的办学活动的成效按其实现目标的程度加以衡量。因此,区域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必须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因此,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校综合治理,坚持依法治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加强队伍建设,落实人才保障措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这不仅可以引导学校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的正确发展,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推进学校可持续、内涵发展,特色建设,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二)在评价内容领域的设置上,需要结合对新时代基础教育质量的解读

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制定在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如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应该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例如,在制定素质教育评价部分的具体指标体系时,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要把党和国家最新的教育政策与精神融入评价指标体系。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把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中小学校体育与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大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将学校体育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职责。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要“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深化教学改革”“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推进评价改革”“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而在现有的学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或督导体系框架中对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内容明显不足甚至有所缺失,因此,在制定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最新文件精神进行拓展补充完善。

二、从区域教育实际出发,全面系统地设计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多数国家的教育监测与评价都是实行多主体责任制,国家层面一般是在政策制定和标准制定上承担更多责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评估研究机构要根据国家的政策、标准,并结合本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细化,形成适应本区域需求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发挥更好的提升效果。

建立并完善党建引领、依法治校办学、落实“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任务的迫切要求。基于此,新时代区域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体系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落实学校办学主体责任,坚持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内涵发展;引导学校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育人观和质量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一)导向性原则

教育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蕴含价值判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研制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了解评价的目标定位、价值导向、使用范围等,这是系统科学设计评价指标的基础。只有科学、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确保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才能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真正起到引领和导向性作用。

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价值定位是“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目的是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提高办学质量。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是促进学校管理与改进其日常运行的关键机制,学校教育的改进属于优化变革办学条件和优化教育效率的问题,核心结果的标准化、学校绩效的外部监测活动可以成为学校内部改进的动力和重点,可能会以结果为导向的学校运作规范和目标的制定。在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下,教育评价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是为教育服务的活动性过程,可以说“没有评价就没有教育,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成效的教育”。评价目标可以被看作“理想的状态”或“理想的过程”,而这些理想的状态与过程反过来又可以被用作目标或是评价的标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目标必须明确,指向必须合理。因此,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能够静态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发展现状与结果,还要能够系统而全面地关注学校办学的过程性因素,能够对未来的工作具有引导的作用。

例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改革的目标有“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法更加多元”,这就要求我们在研制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结果,还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面,系统全面地关注教育过程因素,在宏观层面关注课程和教材对特定学习内容的覆盖情况,在中观层面关注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过程,在微观层面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和课堂经历。因此,在评价体系中设置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家校社协同育人”“落实课程方案”“学校课程开发”“课堂教学生态”“学业考评”等评价要素,从不同维度,多元化、立体地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

(二)系统性原则

学校是一个培养人的社会组织,是以培养人才为组织目标,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过程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组织功能,学校质量也不应单指某一方面的学校组织构成要素,而是这个组织的整体和全部。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足够的覆盖面,从基层党组织建设,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到学校自我规划与发展;从硬件的合理配置,到软件的优化使用;从显性的物化环境,到隐性的文化沉淀;从师生的满意度,到家长与社会的认可度。因此,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必须严谨、富有逻辑性,无论是一级指标维度还是二级指标维度,甚至到具体的评价标准,必须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为逻辑起点。

例如,在研制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的一级指标可以是党建引领、学校治理、队伍建设、素质教育、办学成效,完整地覆盖了学校办学所涉及的各基本层面,从目标到保障,从过程到结果,丝毫不差,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司其职。细化到二级指标也是同样的,例如,“素质教育”这个一级指标可以划分为“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评价”六个二级指标,共包括“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协同育人”等23项三级指标,完整覆盖了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教学、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因素,整个指标框架丰富完整而且具有逻辑性,能够从多个评价维度综合评价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可操作原则

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初衷主要是用来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由于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所建立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同样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是可以实施的、可以呈现的。具体来说,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信息容易采集,评价要素科学合理,评价过程要简单易行,通过简单培训就可以掌握和操作。

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尽量避免大而空,尽量少而精,将抽象的原则性评价指标与具体的可操作性指标相结合,要有可实施性,能够通过查阅文档或者汇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可以获得相应指标数据。

(四)区域性原则

在我国,义务教育管理的主体是县级政府,根据区域教育发展阶段适时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就自然摆上议事日程,在2013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的通知》中就提出“实验区要按照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的改革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评价标准和相关配套政策,研制开发评价工具,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工作机制”。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也明确提出“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实施细则”。依据教育部的要求,各地区要结合区域实际,细化、丰富和完善指标体系,逐步建立起区域性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核心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质量评价是加强区域教育宏观管理与监控的重要手段,同一个区域不同学区、不同学校的办学质量水平存在着差异,建立区域性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为了能够掌握各学区、各学校的办学质量的一手资料,进而对症施策,切实缩小校际间差异,最终达到区域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设想。因此,区域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从区域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全面展现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

构建区域性学校办学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坚持全面、系统性设计,逐步推进,做好长期布局,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完整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办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健康管理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