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在中国画中的表现研究
——以陈洪绶绘画为例

2021-12-01 12:13杨懿玲
艺术品鉴 2021年8期
关键词:太湖石陈洪绶怪石

杨懿玲

一、陈洪绶高古寂历的石世界

在陈洪绶的绘画艺术中,始终不变地追求高古格调,因当时他正处在极其痛苦的现实环境之中,“生”与“死”是他时常思考的问题,“偷生始学无生法”,陈洪绶所说的“无生法”就指传统文化中的解脱之法、超越之法,他想要在多变的世界中追寻超越生死之法,所以便创造了其艺术中的高古之境。高古境界是为超越时间、空间,使人的精神得以解放,高古并非面向过去、逃避当下,而是对古今、生死、雅俗的超越,返璞归真、得以永恒。

千年万年的石、易坏却又“不坏”的芭蕉、锈迹斑斑的铜器、苍老蜿蜒的枯藤古树,都是陈洪绶绘画作品中常见的“道具”,他用这些“道具”创造了高古寂历的艺术境界。石本身具有不变性,而人的生命易变,人与石相对,表现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石的永恒正合陈洪绶对“超越生死之法”的思考,在其晚年的绘画作品中大量出现对太湖石的描绘,将易变的人与永恒的石放于一处,对生死与永恒进行审视与思考。

屈哨兵:你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或一个区域,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先就要对本区域、本地区的教育布局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样才能对教育全局进行顶层的政策设计。

二是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氛围。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具有一定的隐性特点。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将隐性的文化显性化,强化红色文化氛围构设。一方面,通过建立校史馆、名人室、伟人雕塑等,形成校园红色文化窗口;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红色校园广播、组织红色文化活动等方式,使广大师生耳濡目染红色记忆,自觉浸润红色传统。

二、中国画中石的内涵

(一)石的不变性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有说:“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石头坚硬、朴拙,有永恒不变之意,石头的内里似乎蕴含了强大的智慧与力量。古人也说:“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古人爱石,随处皆可见到石头,他们玩石、赏石正是想领悟亘古不变的石头中的深意,得到精神上的超脱。大自然雕琢的太湖石给画家带来思考,画家们将石作为自我生命的象征,在作品中寄托自我的情感表达不同个性,并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不同的体悟与思考。在陈洪绶的作品中,我们就可以体悟到《长物志》中的“石令人古”,这里的“古”指石的不变性,在老莲的作品中,嶙峋叠立的太湖石便表达了岁月绵延之意。

(二)石的自然性

“瘦”的造型使太湖石显得独立高标,孤迥特立,有野鹤闲云之情,但无萎靡柔弱之态,超然物表,不落凡尘,如同智者的象征。正如文人画在色彩和水墨上,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运墨而五色具”,黑白相应,自出性灵,以清雅滋润之效,给人诗意的境界。因此,对于太湖石,抛肥腴而取其“瘦”,是中国艺术审美情趣的独特之处。

三、太湖石本身造型的艺术性

山东威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远洋渔业和海洋牧场,传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以及与海洋医药、生物制品业融合集聚发展模式创新。日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则是推动国际物流与航运服务创新发展,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漏”,即空隙、通透、活络,与窒塞相对,太湖石上有大小形状不一的孔洞,孔隙贯通上下,灵气贯通,交融贯彻。“瘦漏生奇,玲珑生巧”中国文化视天地自然为生命,倡导“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生命观,“万物并作”“生生之为易”而成盎然的生命空间。由此可见,太湖石之“漏”,即彼此贯通融合,通透活络而得生生不息。从太湖石作品中都可以看出,太湖石的“漏”生动、灵气、有趣,充满了留白和伸展的美感,若缺少了“漏”之美,画面就显得“塞”,呆板而失去生气,木讷而缺少灵性。

(一)瘦之形

太湖石的“皱”,指其凹凸不平、起伏变化、明暗多变,太湖石起伏形成褶皱富有生动的形态美,能表现出石头不同的质感与肌理的美感,这些纹理是自然形成的,曲折变化,耐人寻味。朱良志先生在《曲院风荷》中提出:“假山中含有水的魂魄,山石是硬的,有皱即有水的柔骨。如冠云峰之皱,一峰突起,孤立泽畔,其皱似乎为波光水影长期折射而成,其影倒影水中,更与水中波纹融为一体,奇妙无穷。”石之“皱”如水的起伏,富有节奏感,还象征着文人的思想、情操、修养及处世为人之道。艺术家可以通过石寄托一时的情思,捕捉稍纵即逝的艺术灵感。

太湖石本身的外形与质感就具有艺术性,其纹理、孔洞、起伏与质感,浑然天成,本身就像一幅国画。在形态上,太湖石有曲线、有直线,转角有柔和、有尖锐,表面有凹、有凸,变化起伏,具有韵律感与立体感,其外部线条天然的律动与节奏极其适合入画。在质地上,太湖石也是多变的,有粗糙与光滑之不同。它变化多端的外形,使它在绘画构图中具有独特性,即可单独成画,也可与其他物象一起出现在画面。

中国画家的“求真”分为物理的“真”与本质的“真”,物理的“真”是绘画的写实性,是将被自然激发出的感动,通过对具体物像的描绘以表达出来。本质的“真”是指“意”与“神”,是精神层面的触动,不可言说的真,心灵的描绘,也就是朱景玄在《画断》提出的“万类由心”。主观精神与客观面貌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偏废。中国人尊崇自然赞美自然,是以一种审美的、诗意的眼光去看待的,希望与自然融合以达和谐,取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中国画也始终追求“自然而然”,即事物本来的样子。而石头最强调的是自然性,石头最大的特征就是因为纯天然的形态,不经任何雕琢的艺术感,这便是文人画家爱石的原因,文人画家画石、咏石,正是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二)漏之灵

太湖石是大自然创造的艺术品,具有天然的美,它的精神内涵与其形态可以让画家产生艺术创作的灵感,画家给予太湖石另一层含义,再根据画面需要对太湖石形象再塑造,通过对太湖石的描绘表达画家的人生理想与情感。这便是从“以形生神”到“以形传神”的过程。自古人们对石便有“瘦漏皱透丑怪”的造型标准,米芾也曾用“瘦、漏、透、皱”四美来评价太湖石,这些词不仅为太湖石赋予了生命精神,也影射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三)皱之变

所谓“瘦”,指太湖石形态优雅、玲珑多孔,形态富有曲线美,变化丰富又不臃肿。在中国古典文化和审美传统中,自李唐一朝后,皆以瘦为至极。“瘦”即是去除炫目色彩后的清淡之风,太湖石以“瘦”为美,不仅因为造型上的“瘦”更富有优雅精干之美,还因为“瘦”的形态美感充满了超然的寓意与文人的思想情感。

第三,受到人力、经费以及调研时间的限制,本文访谈与问卷调查样本数量不足,而本文的假设基于访谈结果,因此可能降低研究的客观性,并且影响后期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真实效果。

(四)透之润

“透”,是指太湖石明晰而灵动,轮廓丰富而多变,精致、细腻、富有诗意,光洒在石之上,给人干净、温润细腻、玲珑剔透之感。石的“透”还表现在石的纹理贯通,所谓“纹理纵横,笼络起稳”。中国艺术文化的审美精神中,多讲求委婉清澈、意会而不可言传之境,从古至今文人们始终通过石头的透、润来表现自己对理想世界、高尚人格的追求。在喻慧的作品中,整体意境,充满“透”之精神,“纹理纵横,笼络起稳”而又在“似与非似”之间,太湖石如玉般温润、细腻,扣之铿然。这便是画家在对太湖石细细欣赏、观察之后的再创造,通过对太湖石的描绘表现心中所想。

(五)丑之拙、怪之奇

“丑”与“美”相对,但“丑”并非真的丑,不是世俗所爱的精致、细腻之美,而是传统哲学中所追崇的古拙、自然之美。怪石、丑石是传统中国画中常见的题材,中国文人赏怪石、品怪石、画怪石,通过怪石寄托情思,在“丑”“怪”之中,体会升华的崇高的美感。王水清教授说过:“怪石题材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它们引发的相应悲剧情感的美”。亦怪亦俊,不辨美丑。

苏轼在《枯木怪石图》中将石头描绘为古怪、混沌之状,形状怪异、不似一物。竹枝似一股盘郁之气,从怪石这端盘旋而进,渐快、渐强、渐壮大,使石头变形,突破丑石。米芾评价其“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蟠郁也”。怪石与枯木,都表达了苏轼心中郁结。

四、太湖石在绘画构图中的作用

构图是实现画面整体效果的关键,构图可以将画家的意图最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得观众立即感受到艺术的感染力与画家的情感。工笔画构图最主要的是处理画面中各种物象的前后、疏密、主次、藏漏、虚实等关系,并通过反复地推敲、组织,创造出独特的有意味的构图形式。而形态各异的太湖石不仅本身造型具有艺术性,能够引起画家艺术创作的灵感,它在画面中,也对画面构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间隔物体,增加层次。在画面中太湖石可以起到类似屏风的间隔作用,让画面有前、中、后的丰富层次,太湖石与屏风不同,它有多变的外形和小孔,在间隔物体时,有更多的变化与趣味,在挡与不挡之间,增加画面的节奏与韵律。在陈洪绶的《罗汉图》中可以清晰看出太湖石在绘画构图中的这点作用,前面的孩童构成画面前景,罗汉在画面中处于中景,太湖石将罗汉与竹子间隔开,使得淡墨的竹在画面中成为后景,画面形成前、中、后景的排布,画面更有节奏感与层次感,天然的外形与小孔,又让画面不嫌呆板更加丰富。(2)添加画面重色,维持画面构图的平衡。太湖石颜色普遍偏深,给画面添加重色部分,与画面其他颜色构成有节奏的构图。陈洪绶的《罗汉图》中,太湖石的重色与画面前景的重色相呼应,形成“S”形的构图。《吟梅图》中,石头的重色与画面其余的重色构成“C”形构图。太湖石也可以在构图中作为主要的重色,让画面有最深的颜色,使作品沉稳不单薄,中国画作品中常见有太湖石与题字分别在画面的两侧,画面得以平衡。(3)独特质感,坚硬与柔美的融合。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说:“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旁之石宜瘦,盆内之石宜巧。”不同的物体,要与不同质感的石头搭配,石头质感的独特与多样,使其可以与很多物体组合,并呈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轴》中,太湖石轮廓勾勒以中锋为主、侧锋辅之,皴染、罩染结合,塑造出坚硬质感。坚硬的太湖石背后是柔美的荷花、荷叶,石的线条硬朗,荷花、荷叶线条优美;石颜色厚重,荷花、荷叶颜色淡雅,两者融合在一起,方圆结合、刚柔并济。(4)独特的外形丰富画面。石有瘦、漏、皱、透、丑、怪等不同的造型,在画面中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配景,作为主体,在画面中是独立丰富的形象;作为配景,又能充实画面。陈洪绶的《罗汉图》,太湖石上多孔,有“漏”的美感,画面透气更加生动,并且使得画中前后物体彼此相通。太湖石独特的造型也使得画面有了前后的层次关系,画面整体更加丰富,其外形的变化也使构图更有趣味与韵律。

五、结语

艺术家带着自己特殊的敏感性对客观太湖石的本质进行思考,在造型和构图上不断考究,并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描绘太湖石。从太湖石中,我们既可以读出生命的盎然不息,品味中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也可以体悟艺术家的感受以及宇宙心灵的天人合一。

猜你喜欢
太湖石陈洪绶怪石
模仿成不了真画家
一生如莲
李卫平作品
青铜器·羊
峡谷的秘密
李卫平作品
陈洪绶传记解读
华鬘的妙品
雨雾中登天柱山
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