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外生“知”
——论课堂追问的几个时机

2021-12-01 15:17江苏省常州市经开区实验小学沈迪倩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刘伯承龙王哪吒

江苏省常州市经开区实验小学 沈迪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面对五花八门的课堂资源,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来合理地进行取舍,巧妙地加以转化运用,这就不得不提到两个字——追问。

所谓“追问”,《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追根究底地问;追查” 。在语文教学的情境中,追问是指围绕教学目标,教师预设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回答了教师预设的问题后,教师再整合预设与生成,有针对性地进行“二度提问”,再次启发学生思考,进行内容补充、结构完善、拓展延伸等深度学习,引导学生的学习向更深处“漫朔”。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感性思维占主导,学生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象,容易忽略事物的本质,此时教师主动介入,把握追问的时机,巧妙追问,往往能让教学事半功倍,让课堂走向纵深。

一、在“意外”处追问——字斟句酌,辨析明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课堂是灵动多变的,在不断的动态生成中,充满了随机性、突发性、偶然性,即使预设充分,也无法全然预知,这种不确定性就会激发无限的可能性。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对于理解文章意思、梳理文章线索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功用,同样也是追问的绝佳之处。

在执教《军神》一文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刘伯承在手术中的视频,让大家谈谈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想?

生:“我觉得刘伯承在手术中一定承受了剧痛,因为连崭新的床单都被撕破了。”

师:“床单是被撕破的吗?”

生:“哦,是被抓破的。”

师:“你对比一下,这两个动作有什么区别吗?”

生:“撕破要用两只手,而抓破只需用一只手。”

师:“所以,这个床单不是被撕破的,竟是被抓破的,可见?”

生:“可见,刘伯承确实是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竟能用一只手把床单抓破。”

教师如果能在学生的真实认知点上综合把握,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旁逸斜出、“节”外生出的“枝”,以这些横生出的“枝节”为追问的起点,就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激活想象空间,促进多元表达,创造精彩课堂,在辨别明晰中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在思考感悟中使生命的灵性得以彰显。

二、在“困惑”处追问——纠偏释疑,启发心智

“理想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在真实的课堂中,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往往会因为个人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因素产生各种偏差。这时,教师如果改变追问的角度,对学生的意外解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疏导,引导学生转换思路、分析偏颇的解读,帮助学生纠偏释疑,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在同一个问题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差异资源,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发展批判思维,对学生的不同理解进行对比追问,引导他们在辨析中“柳暗花明”。

在执教《哪吒闹海》一课中,当讲述到三闹的部分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想象龙王听说夜叉被打死后生气的场景、想象龙王的表情或语言。

生1:“龙王生气地说:‘这个小毛孩,敢这样大闹龙宫,还杀死了巡海夜叉,我决不饶你。’”

生2:(咬牙切齿状)“小哪吒,你太狠了,怎么能杀人呢?太过分了,我一定要为夜叉报仇。”(同时握紧了双拳,表情很是气愤)

在两个同学的带动下,班里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觉得哪吒杀人有点过分。这一情形完全出乎了笔者的预料,与文本的核心价值背道而驰,课如果这么上下去,非但体现不出小哪吒的英雄形象,反而助长了龙王嚣张的气焰,让学生对龙王父子产生同情。

对此,笔者灵机一动,顺着学生们的话题,接下去说:“那这么看来哪吒确实罪有应得了。难怪三太子说‘该当何罪’。”话刚说完,班级里一阵沉默,马上,学生发现不对劲,觉得哪吒没有罪。他们开始议论纷纷,笔者顺势抛出了一个问题:“哪吒到底有没有罪?”让学生进行辩论,并结合上下文说出理由。学生们很快便得出结论:是龙王父子作恶在先,哪吒只是为民除害,并不过分。这样不仅突出了哪吒正义的形象,同时也回顾了二闹的前因后果,一举两得。

错误资源经巧妙利用,也可以转换成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试想,教师如果放任学生的片面思考不回应,或者是一味迎合学生,那么学生的价值观就会发生偏差;教师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批评学生,或者对他们进行全盘否定,那又势必会打击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愿意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真实的思考。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格外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强化其追问意识,让矛盾点成为学生的智慧增长点,发挥“支点”的“杠杆”作用,积极引领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读出言外之意,将文本的价值最大化,帮助学生突破认知的局限。这样的巧妙追问,看似顺水推舟,实则是带领学生由表及里、从浅入深,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析疑匡谬发展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在“留白”处追问——挖掘文本潜在价值,体会文字背后的故事

在《军神》一文中,沃克医生与刘伯承进行了多次对话。从提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沃克医生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刘伯承的话始终是言简意赅,连提示语也很少,语气也比较平淡。此处,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刘伯承的话提示语很少?最后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刘伯承术后非常虚弱,没有回应。也可以让学生想象,虽然刘伯承虚弱得说不出话,但是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让学生再次感悟刘伯承军神的形象。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灵感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创新热情和智慧也会不断涌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被充分发挥出来,使课堂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充满生机和灵性。

“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集中展现。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才能敏锐地发现和捕捉课堂生成资源,把超出预设的“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发挥课堂掌控能力,及时调整策略,开发和创造新问题,对学生进行追问,以智慧启迪智慧,构建生成课堂,促师生共创精彩。教师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些节外的“枝”,才有了课堂上源源不断的“知”。

猜你喜欢
刘伯承龙王哪吒
哪吒VPro
The Analysis of Color Narration of Animated Film Ne Zha
龙王的孩子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脑壳落了都不怕
脑壳落了都不怕
脑壳落了都不怕
龙王爷爷发怒了
格子龙
元帅刘伯承家训:一定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