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2021-12-01 23:2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三实验小学吴静婷
数学大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运算三角形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三实验小学 吴静婷

估算是指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调动数学经验,对题目中的数学运算和计算结果进行合理、科学、大致的推测与估想的过程。教师需要设置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升小学生的估算能力。

一、用生活化问题激发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接触的是抽象的、具有代表意义的数学题目,学生在读题、做题的过程中始终是严肃的,直接选择精算而忽略估算。为了使学生自觉产生运用估算技巧的意识,数学教师应该设置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习题,让估算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发芽。

例如,在进行四年级“小数”的教学时,一开始教师呈现的问题是:“一米铝合金需要3.1 元,围成2.4 米的窗棱大致需要多少钱?”学生对铝合金、窗棱制作等缺乏了解,在读题时比较紧张,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利用精算的方式以获取严谨的数据,而忽略了“大致”这一题眼。针对此种情况,教师灵机一动,将问题转化为“你的同桌要过生日,你准备了一个礼物,包装礼盒的彩带一共长2.4 米,1 米0.89 元,大致需要多少钱?”小学生立刻联想到实际生活,将2.4 估计为2.5,将0.89 估计为1,通过快速估算得到需要2.5 元钱这一大致结果。

估算常与生活问题挂钩,脱离生活的数学教学是没有生机与活力的。教师要尽可能利用生活化的问题将学生吸引到估算的世界中,激发小学生对估算的探索兴趣,提升小学生的估算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由选择估算精算

估算不是教师强制学生进行的,而是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疑惑的过程中亲自尝试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进行方法上的引导和帮助,使小学生能够进行反思和对比,从而正确辨别精算与估算的具体运用情境。

以“加与减”的教学为例,教师给出问题情境:“我校近期引进一批课外读物,其中外国名著187 本,中国现代文学388 本,生活类书目291 本,可是书架容量有限,最多只能容纳900 本书,你觉得学校书架能摆得下这批新书吗?”教师不规定运算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在问答互动环节,有的学生采用“187+388+291=866(本)<900(本)”的方法得出精确结果,有的学生则将187、388、291 分别看作200、400、300,加起来等于900,通过观察发现实际书目一定小于900,也得出了正确答案。两相对比之下,学生发现此问题更适合运用估算法。

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不被限制在精算的条条框框之内,而是拓展自己的数学运算思维,根据题意灵活地判断使用何种运算方法。

三、对小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多元化合理评价

在估算教学中,正确率、运算速度都不是评定学生最终成绩的直接标准。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进步情况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一课时,教师给出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5cm 和9cm,请你估计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观察发现,有的学生选择用直尺作图,试图通过空间想象法进行长度计算。这一操作似乎与传统意义上的估算有根本差别,但其实小学生能够通过视觉感知来想象三角形的形状。因此,教师应肯定学生的行为,并提示学生综合思考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于是学生想到第三边可能是最短边或最长边。在教师的合理评价下,该学生采用估算中的假设法,将两种可能情况清晰列出。

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能够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学生对估算方法的选择具有巨大的兴趣,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对比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形成直观数感。

总之,数学世界不仅需要严谨细密的精算,还需要适用于实际生活和生产问题的快速估算,唯有同时掌握两种计算能力,才能够使小学生站在综合性的视角上观察数学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直观与抽象能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整合数学问题,开辟数学教学新路径,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灵活的估算思维。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运算三角形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混合研修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共同体成长的研究
中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长算式的简便运算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