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研究

2021-12-01 23:29钟玲会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时代

钟玲会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1)

高校教育围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工作思路,以实施全面育人为工作手段,运用社会和学校教育的一切资源和力量,努力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不是概念上的背景条件,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概括来说新时代我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基础,我们拥有制度优势,五位一体的发展蒸蒸向上,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有了底气,我们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人民向着美好生活前进,民族向着繁荣富强迈进,国家向着世界舞台中央挺进。在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进宪法,成为我们国家和人民前进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党的初心和使命与我国教育的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

十九大报告中“要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是“时代新人”这一重大称谓的第一次亮相。那么作为我国新时代强音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然要作为我们育人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轮廓清晰可见,我们中国人更加胸有成竹,但新时代不是我们骄傲的资本。在今后的征程中,我们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就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育一代又一代能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新人。因此,高校在思政育人方面必须清楚新的使命,筑牢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二、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新使命

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使命。新时代,我们比以往更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新时代不是我们骄傲的资本。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明确新使命,坚定正确的政治占位,探索新的育人途径。

(一)培养坚定信仰的时代新人

从“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中我们知道信仰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多么重要。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筑牢思想根基,才能使他们有信心、有能力辨别多种社会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答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时刻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轻易降落在中国,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久经磨难创造的伟大成就,得来不易。因此时代新人,不管在什么样的局势与环境中,应矢志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青年人维护自己国家统一与发展的前提。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高校在教育中需注重引导学生培养马克思主义素养,青年大学生可通过读中国历史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心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易,进而在思想中形成信仰,补足精神之钙,这样才能在各种思潮的碰撞中坚定自我。

(二)培养有时代感的时代新人

时代感源自于对历史的正确认知,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屈辱史,独立自主来之不易,没有多年的艰难探索,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了解这些,我们才能产生使命感,理解今天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不易,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才会关注、剖析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社会中的纷争,才会发奋学习,将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联系起来。

回望历史,能肩负一个时代重任的总是青年人。青年人只有坚定理想,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希望,成为现实。新时代的青年必将树立新的时代理想,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但是,由于历史虚无主义、现实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在现实社会中的不良影响,有青年学子沉迷于网络虚拟社会……这严重影响了时代新人的培养,所以高校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时代感的时代新人就显得尤为迫切,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现实,增强时代感和使命感。

(三)培养有崇高价值的时代新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中的主流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写照,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共识与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各个层面都包含着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们在个人层面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时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时代新人的标准,更是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体力行地推广到全社会去。”所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根本价值导向,确保所培养的时代新人从内心深处去认同它,并在行为上践行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层面的要求,通过恰当的教育方法进行引领,强化对时代新人的培育。

(四)培养尚德笃行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培养时代新人吹响了号角,正所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安身立命的财富瑰宝,也是我们中国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因此说良好的品德既是中华文明的要求,也是时代新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在美德的指引下,爱国、敬业、守法和诚信会得到很好的践行,时代新人能更好地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中。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在道德信念的规范下,在实现个人发展时,不会损人利己,不会违法乱纪,在这样的过程中,千千万万个拥有美德的个体就组成了时代新人的大军。

因此,在日常教育中,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崇德笃行,知行合一,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路途中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五)培养朝气蓬勃的时代新人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群众游行的第一段情景式行进是“青春万岁”,表达了党和国家对青年人的重视与关爱。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他们要先用知识、技能和良好的素质武装好自己,继而加入青年大军,拼搏于各行各业,用十足的干劲儿展现青年人的风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激励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

所以,在高校思政育人中,应加强引导学生勇于钻研、勇于创新的精气神,引导他们保持朝气蓬勃,只有青春时的奋斗不息,才能勇攀高峰,才能无悔于自己的人生,无愧于新时代。对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这一思政理念形成共识,是我们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有效方法的基础。

三、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探索

(一)融合大社会教育

新时代,我们取得了以往没有、不能取得的成就,我们信心十足。我们党和国家在方方面面都为人民的幸福着想,为国家的强大奔波。在我国改革的攻坚期,在信息网络的今天,人们的思想问题会大量出现,利益和价值取向多元化,那么我们就要在教育和行动上去有所应对。我们不能把学校教育封闭起来,高校教育应融入社会,好的教育资源是我们的财富,负面人物事件也是我们的教育资源。面对社会中正面典型和反面案例,我们教育目标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问题,如何在诱惑面前坚守自我。因此说,我们在教育中,不能回避反面案例,要与学生讨论,使其发生正面转化。社会争论也是实现教育的一种最好形式,我们不能只带给学生最终的正确答案,是要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还有如大众影视作品,教育者不能认为喜欢看影视作品就是不学无术,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喜欢的原因,所有弘扬时代精神、表达积极进取的影视作品都是主旋律作品,我们应挖掘其教育功能。

大社会教育亦包括我们党和国家政府部门的作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民生改善取得了很多成就,诸如精准扶贫、有效的应急机制都显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但是我们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在“大思政”育人模式中,包括学生在内的个体,没有谁置身事外,我们需要同心同德,一起为我们的事业做出贡献。

从生态学的理念出发,高校“大思政”教育需与大社会接轨,而不是关起门来进行教育,也不只是进行正面教育,使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情况下不知所措,而是要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去正确认识社会中的现象,坚定信仰,坚守道德底线。

(二)积极实践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心同向,在育人工作中一同发力。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创新,是依托和借助专业课、通识课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创新。十八大以来,课程思政在理念上和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同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目前存在很多问题: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带头开展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在其调查中50%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教师、学生均不了解课程思政,只有50.96%的教师经常开展课程思政,有32%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没有必要或者完全没有必要。可见,在关于课程思政的认识上,很多高校教师仍需要改变,学科的设置是社会分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都是为了使受教育者积累知识,更好地改造世界,在实践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法和路径方面还有待改进,课程思政在全面普及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其实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中,专业知识的发展和形成都渗透着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使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更具有指向性、价值性。

课程思政是高校有效开展全面育人的重要抓手,是形成思政育人模式的重要切入点。课程思政不是让专业课教师去教思政课而徒劳增加工作任务,不是要把专业课变成思政课的课程群,而是让教师人人讲教育。在具体的实施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需共同努力,挖掘专业知识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寻求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思政教育的切合点,无痕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中国梦、个体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等融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形成专业优势和课程品牌,使学生通过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更好地认识社会关系和人的本质,更好地学会交往、学习。我们不要忘了,我国在机电领域如电力方面有很多成就,各行业涌现出很多大工匠,在讲好理论的同时,融入他们的故事和初心,正是讲好了中国故事。比如近年来,我国电力装机容量超过很多国家,说明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我们又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标。在工科实验项目中,教师可设置具有难度性的挑战,让学生单个完成再换做组队训练,从而让学生明白竞争激烈的时代,合作先行。所以,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都有很多供我们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或者环节融入到教学中,也可以说增加了实验项目的趣味性和人文元素。

(三)积极探索创新思政课程

实践课程思政不是不要思政课了,也不是削弱了思政课的作用。而是倡导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同向而行,形成合力,共同完成立德树人这一工作重任。新时代不是一个大的环境帽子,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艰巨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在以前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牢牢抓住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在立德树人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更加奋力有为,不断探索,以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等“八个统一”为指导思想,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在开发第二课堂,开设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学生的体验式教育和专题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等方面继续改革,创新无止境。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应继续加强创新,学习四川大学推出思政“精彩一课”,打造思政“金课”,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生头脑而进行教学改革:“一课一品”“一人一案”等,是我们进行思政课创新的学习榜样。

(四)加强劳动养成教育

新时代,必须加强对高校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因为随着我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劳动的机会变少了。教育学生劳动不仅仅是谋生手段,包括日常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特别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使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人生价值,而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如开辟科技园、校办工厂等。引导学生体会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样,以便发挥以德润才的效果。高校应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开发劳动场地,如校办工厂、农业科技园等,通过学生的劳动实践,培养动手能力,磨练他们的意志,从而培养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五)用好“互联网+”,增强育人时代感

在新媒体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也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因此,高校思政育人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

首先,教师应不断增强网络技能。现如今,我们学习的渠道和手段更加多样化,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使用网络的能力和运用网络学习的能力,学习名校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优秀教师的育人经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跨专业能力,成为一专多才,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本领,强化自身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其次,搭建校园网络平台,实现网络育人。网络化的今天,每位教师都有更多的机会去承担育人这一任务。因为网络有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能更好地促进全员育人格局的实现。高校可以搭建自己的网络平台,比如学习共享、思想交流、学生实践等一体化平台,供学生使用,教师可以轮流网络值班,关注学生的网络生活空间,如团委、学生处、课程教师等以组队方式与学生互动,教师应熟悉学生特别是00 后的网络语言,从思想、价值观方面去引导他们。

再次,整合社会网络资源。高校教育与大社会有机结合也包括社会网络资源,不管是正面的人物案例还是反面的社会典型,我们越是回避学生越是不解,所以,整合社会网络资源就要把社会中的典型纳入教育资源,教师去解惑,以便学生学会辨析,学会把握自己。把这些人物、事件放在网络上,结合新时代我们的目标,引导学生从法律、道德层面正确剖析,学生自然就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最后,用活网络,弘扬主旋律。高校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体,因此,我们应使这些内容占领网络阵地,在网络平台探索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加强进行教育是夯实高校网络育人的工作基础。在校园网络组建不同板块主题,如个性展示板块、献言献策板块、聚焦热点等,用这些教育板块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教师进而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校思想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关卡,涵盖面广,任务重,还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去进行更多的探索。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