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的影视化对上海城市形象传播效果研究

2021-12-01 23:29张林霞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仓库上海

梁 凯,张林霞,张 莉

(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在当前媒介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媒介赋予了受众参与信息传播、互动的权限,受众从原本的被动接受信息逐渐向主动发布、传播信息的主体身份转变。电影《八佰》取材于上海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四行仓库之战,讲述了实际上只有四百多人的“八百壮士”不畏生死与日军作战的史实。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受到国人的众多好评和认同,激起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忆和中华民族人民团结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认同感,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人们对上海四行仓库印象深刻,吸引着国人前去上海参观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教育意义的地点。据上海四行仓库工作人员反映,电影放映之后,前去参观人数相较之前增加2 倍。也有网友在网络媒体平台提到,电影上映之前,人们并不了解上海还有如此文化意义的地方,去上海游玩的人会想到去迪士尼、外滩、东方明珠等地方感受上海的繁华,殊不知繁华背后亦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存在。因此,本文立足于电影《八佰》的成功,分析其对上海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并为以后其他城市形象传播带来了哪些启示。

一、城市形象传播

城市形象源于人们对城市的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人际传播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1]城市形象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凯文·林奇也认为城市形象是一个人对某个城市的感受印象,是所有对象印象的叠加,即强调人们对城市形象认识的综合感知。随着城市形象概念的提出,众多学者都对此概念进行了不同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尤其是其在传播学科的应用直接促使城市形象传播理论的形成。

但是,近年来,对于城市形象传播的讨论在传播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何国平老师在《城市形象传播:框架与策略》中曾清晰地对城市形象传播的框架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认为,城市主体能动意愿的功能定位和城市形象元素的主动扩散行为的整合传播方式是城市形象传播。[2]南京大学的张鸿雁教授在《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中认为:城市形象传播就是把城市的文化符号向外传播,使社会和公众对于城市形成正面的、全面的认知,产生“理念主观共享”。[3]季晓燕认为,城市形象传播是由城市形象传播者(包括政府、企业、市民等)发起的,通过有选择的城市符号或城市符号组合传递城市理念,以吸引城市内外部公众的行为或过程。[4]苏永华提出,城市形象传播是包括政府、企业、市民等在内的城市形象传播主体,利用各种接触方式与公众所进行的互动交流过程,目的是使公众对该城市的内涵与个性形成具体感知和总体看法。[5]

从现有的对城市形象传播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对城市形象传播主体考察上以政府、企业、市民为主,但也有学者从影视化媒介的角度对城市形象进行分析,认为影视化作品对于传播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符艺娜在其硕士论文《电影媒介与上海城市形象研究》一文中,明确阐述了电影与城市的结合所共创的双赢作用,其认为,从电影角度研究上海城市形象传播,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对于城市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6]并列举了众多影视化产品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本文的研究就是在受到启发下分析《八佰》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影响,也是检验电影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是否是有效的重要指标。

二、从不知到认同:上海城市形象的更新

在中国电影史上,上海是一座不断被书写、被映现的城市,20 世纪上半叶,上海是中国电影惟一的中心,为中国电影建立了优秀的传统。在当代电影中,它再次成为一个经典化的社会历史空间。从“建在地狱之上的天堂”般的罪恶之都到焕然一新的社会主义新生之城,从浩劫之后的重生之城到全球化进程之中的腾飞之城,在中国电影百年来的影像世界中,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像上海这样被如此反复地书写,呈现出如此多样的城市形象。

现在提起上海城市,人们最大的印象应该就是繁华、国际大都市,代表建筑或参观人数最多的地方如外滩、东方明珠、迪士尼乐园等,很少有人会把上海与抗战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上海作为一座抗战时期的租界城市,它所面临的环境尤其复杂,一方面是租界内的歌舞升平,另一方面是租界外的战乱纷争、人民流离失所。正如电影《八佰》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仅一河之隔的两岸人民过着截然相反的生活。但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史实逐渐被人们所遗忘,逐渐被媒体、影视所塑造的现代化都市形象所取代,《八佰》的放映,重新让人们想起了记忆深处被尘封和淡忘的史实。

《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国民政府军第88 师254 团第一营的全体官兵掩护大部队撤退后,为保住闸北的最后一块阵地,奉命进入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四天四夜,击退多次进攻。400 余名将士对外号称800人,被当时的媒体誉为“八百壮士”。其实,电影《八佰》的创作初衷并不是单纯地为传播城市形象而拍摄,这从整个电影的主题内容中也可以看出来,电影主要表达的是抗战时期,国人为保护祖国不被侵略所表现出的民族大义、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电影的主创人员在创作之初,曾作过一个采访,问道:“你是否了解淞沪会战、四行仓库和谢晋元?”结果,被采访的400位17至39岁的路人都表示对淞沪抗战印象模糊,而对四行仓库和谢晋元多达99%的受访者表示一点都不知道,这也更加坚定了《八佰》创作人拍摄的决心。[7]虽然电影并不是为宣传上海城市形象而作,但它的上映却为传播上海城市形象,为上海城市形象传播带来了非常好的反馈效果,尤其是电影的拍摄地——四行仓库,在电影放映之后成为了人们参观上海的“热门打卡地”,而且每天前去纪念馆缅怀先烈和参观学习的人相较之前增加2倍。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其实这与我们共同的文化积淀有关,我们与抗战先烈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文化根基。《八佰》通过塑造“八百壮士”英勇抗日的行动,折射出千千万万曾经奋勇抗战的中国英烈的不屈和韧力,表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主义观。这里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四百多人中,并不是所有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都能成长为不畏死的英雄,仍然会有人想着逃跑去过安逸生活。但不得不说的是,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让观众看到战争中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在生死面前,大多数人是畏惧的,荧幕前的观众在看到逃跑的老算盘和改变态度的端午时,很大程度上引发他们的自我思考,如果当时自己在亲身经历这场战争,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是只考虑自我还是应该为国家而战,从而引发观众的共情。其实,战争进行到那种程度,“八百壮士”再坚持下去,结果也是一样的——注定会失败。但就是这样一种明知必死却勇往直前的决心,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国人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让后人铭记于心,心怀敬意。正是在这样的民族精神的感召下,人们更加认同这部电影,认同中华民族的伟大,认同电影中的史实,认同上海四行仓库的英雄。

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上海发生的历史从无人认知到产生认同,认同这段历史,认同这段国人都不应该忘记的史实,认同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证明了电影《八佰》在更新人们对上海商业化、经济化都市的单一印象,丰富了人们对上海城市的认知,为上海城市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如是说,《八佰》带火了四行仓库,更促使人们对上海城市有一个新的认知视角。

三、从认同到行动:上海城市形象的传播

“认同”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佛洛伊德在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中,他认为认同是指一种过程,是指独立个人与他人以及群体之间在心理、情感上的一种趋同。正是在这种认同情感的感召下,人们在观影之后,不仅上海市民,很多游客和慕名而来的观众都自发来到四行仓库纪念馆广场进行悼念,花束、酒、水果、烟......西墙下的平台上堆满了人们的心意。并且纷纷在社交平台上传播自己在上海四行仓库的所见所闻,向网友展示了四行仓库纪念馆中“八百壮士”勇敢抗日的场面,场景内部不仅用现代技术还原了当时英雄们各种英勇行为,让观众很好地与电影中的画面形成联系,加深印象,强化认同。

美国著名城市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形象的建构就是一个对外传播与扩散的过程:“城市形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7]城市形象传播既包括自我认同,又包含他者认同,而一个成功的城市形象传播必然是自我与他者的认同性建构。因此,城市形象传播必须充分认识到他者认同和自我认同的同一性与对抗性、建构性与解构性矛盾,充分利用自塑与他塑的共谋所释放的正面、积极的传播效能。

提起上海这座城市,人们可能出现的第一印象就是:繁华,脑海中想起的画面最多的可能就是上海外滩、东方明珠、迪士尼乐园等著名的商业气息的城市景观,而很少会有人想到或知道上海还有一些特殊意义的蕴含中国历史文化价值的景观。电影《八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呈现以及国人对这场战事的认同与共情,使得观众记住了这段历史,记住了四行仓库以及四行仓库里的民族英雄,记住了上海,这对于提升和丰富上海城市文化底蕴和上海城市形象传播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展现。

观众们的一系列观看后的行动,对传播上海四行仓库文化,传播中华民族精神,传播上海城市形象产生了重要的网式连结影响,尤其是在当今互联网技术和媒体发达的时代,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信息的包围之中,朋友圈的熟人传播,媒体平台的网络传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如此,一个人对上海四行仓库的信息传播,就有可能覆盖很大一部分人对该信息的了解,这也是媒介生态使然。本文就是探索人们在观看电影之后,开始主动去战事发生地——上海四行仓库参观纪念,并通过发表网络言论或视频传播四行仓库的史实,加深四行仓库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丰富并传播上海城市形象。

四、基于电影《八佰》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启示

(一)以内容传播为主,提高认同

城市形象的建构需要充分认识到自我与他者的认同性问题,城市形象的成功传播和塑造一定是在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统一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城市形象建构时不仅需要找到自我城市认同基点,而且要考虑他者即受众对该基点的理解。这也就是说,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选择,选择自我与他者都能产生认同的元素,利用合适的方式传播城市形象。《八佰》能够成功建构并传播上海抗战形象,其实就是因为人们对抗日战争有着共同的认知,共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建构和传播过程中更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同,从而对该城市形象产生认同,加深或丰富了对该城市的印象。西安城市形象的成功塑造和传播也是同样的手法,利用共同的文化背景让更多人重新认识西安城市的文化底蕴,既重塑了城市形象,又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二)重视全媒体传播,实现媒体联动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呈现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传播特点。而且,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复杂也推动着全媒体共振传播的发展。首先,一代人与一代人的生活环境不同致使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观察方向上的差异,即认知上的差异可能会造成人们选择接触信息的差异,那么他们在接触信息的平台选择上亦不相同,运用全媒体传播可以很大程度上覆盖更多的受众,实现认知的一致性。

此外,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开始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相当大的主动性。正是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城市形象传播也随之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和渠道,尤其是受众开始逐步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传播当中,在网络中发布信息、观点,传递情绪。

(三)主题形象明确,不断完善

城市形象的定位,“是从城市的现状与历史发展脉络出发,充分发掘城市形象资源优势,着眼于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辩证统一,体现符合城市发展进程的规律,对城市发展起长期、稳定、根本作用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8]更要突出城市的比较竞争优势,能够反映城市的个性特征。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这里汇聚、融合,无论何时,无论什么方面,上海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符艺娜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潮流先行者”是对上海城市形象很好的定位,基于这样的定位,再去具体选择城市形象的一面,这样可达到一个多面但又一致的信息传播效果。[9]本文也认为,上海城市形象应该坚持以都市化、国际化传播为主,然后再去不断挖掘和丰富上海城市的其他文化特色。这也是之后其他类似城市形象传播要去研究的内容。

(四)重视视频对城市形象的传播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5G 技术的发明,未来视频传播,特别是短视频将是社会信息互动交流的主流媒介形式。上文中也提到,城市形象的建构关系到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的共塑,以此完成受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结构的更新与强化。在此背景下,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传播应该做好视频内容的择取、制作等方面的工作,为受众创造一个良好的接受与认同的基础。电影《八佰》对上海城市形象传播的成功在于,在观看电影之后,人们纷纷前往真实的战争发生地去求证、去感受,并将所见所闻以文字或视频的方式传播到网络之中,从而加深了人们对上海城市形象的认识。此外,还有很多依靠视频走红的例子,如李子柒的成功以及四川小伙丁真的意外走红都是依赖视频的传播,所以可以看到未来的视频传播方式对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仓库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填满仓库的方法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
小猫看仓库
欢乐上海迪士尼
消防设备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