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音乐的时代特色——兼谈相西源艺术歌曲创作

2021-12-02 06:04王晓平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艺术歌曲岭南创作

●王晓平

岭南音乐的时代特色——兼谈相西源艺术歌曲创作

●王晓平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571158)

相西源的艺术歌曲创作在长达四十年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磨砺中,已经形成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这种个性化特征根植于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土壤之上,内化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立足于自身的审美理念,融化于自己的内心情感,运用富有逻辑的音乐思维和创作手法,通过旋律、织体、和声等多方面作曲手段,集中体现其音乐艺术的地域性、原生性、民族性。近几年,先后产生了《冼星海颂》《南岭长歌》《韩江潮》等一系列艺术歌曲作品,成为岭南音乐彰显时代特色的代表。

岭南音乐;艺术歌曲;相西源;时代特色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以农耕文化为主导性质的国家。她所孕育的音乐事象,与世界上其它国度和民族所拥有的民间音乐一样,无时无刻不受赖以生存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个生存繁衍在特定的、某一民族区域范围内的所有民间音乐,与生存、繁衍在另一民族区域范围内的所有民间音乐,常常会表现出种类的不同和风格的差异;即使是在同一民族内部,不同地区居民所尚好的民间音乐,也同样在种类和风格上会相互表现出若干差别。岭南音乐作为中国区域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传统社会中独树一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区域化特征谱写了浓重的色彩。

一、岭南音乐-作为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岭南,在古代泛指中国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有时则专指广东地区。这里民族众多,汉族、瑶族、畲族、壮族、黎族等分布其中,音乐生活丰富多彩,音乐色彩独具特色,民歌、歌舞、戏曲、曲艺、民间器乐类型多样,共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音乐风貌。从古代南蛮之地到近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沿,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特别是近代西方文化对该地的影响,使得中原文化随着人口向南迁移,逐步扩散到沿海广大地区,中原古风在岭南地区多有留存,纵有高山大川阻隔,但文化随着人的流动翻山越岭,形成大大小小不同的文化区域,区域文化也就随之形成。萨波奇·本采曾说:“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方式、方向大部分取决于自然因素。”[1](P299+321)南岭山脉作为中国内陆的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是中国南部最大的山脉,也是中国重要的纬向构造带之一。这与秦岭等山脉有所不同,在民族音乐学界,对于陕西民间音乐因自然地理不同,从北向南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不同的色彩区,陕北虽有黄河与山西隔河相望,但文化相通。关中与陕南之间,由于秦岭阻隔,南北音乐文化截然不同,这也就印证了在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山脉成为阻隔文化的屏障之一,而水系则起着沟通文化的作用。而南岭则恰恰不同,她虽然总体从西向东横亘在中国南部①,但其所包含的五岭走向则大致为由西向东排列,众多的低谷隘口成为南北流动的大通道。在古代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时代,跨越千山万水拓荒谋求生活是人的本能需求,更何况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数次人口南迁的明确记载,促进了中国南方,尤其是岭南地区的发展,跨越南岭,进入岭南地区要远远比跨越秦岭要容易的多。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沿五岭山脉走向进入岭南地区也就成为了必然。

区域文化(Regional Culture)或称“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经过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某种文化(物质、精神)内涵。区域文化以广义的文化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区域的地理特征,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播的路线和走向以及人类的行为系统,包括民俗传统、经济体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组织等等。“地域”(Region)概念通常是古代沿袭或约定俗成的历史区域,它在产生之初当然是精确的,但是由于漫长的历史逐渐泯灭了它们的地理学意义,变得疆域模糊,景物易貌,人丁迁移,只剩下大致的所在地区了。如“齐鲁”概指山东,“岭南”统称两广,“关东”泛指东北等。“岁月的流逝改变了古代区域的精确性,但是这种模糊的‘地域’观念已经转化为对文化界分的标志,深深的积淀在人们的头脑之中,并且产生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2](P10)文化区域是相对的,若果形成,便在方方面面凸显出鲜明的个性,这就是区域文化特征。岭南文化特征经过历史的长期积淀,以不同的文化内容和形式集中体现着岭南区域文化共性与个性。因此笔者认为,南岭作为湘赣与岭南的界限,也可被视为南岭音乐是岭南音乐文化的起点或过渡区。今天我们把南岭音乐文化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有着重要而又特殊的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上中原文化南播之地,岭南文化起步于南岭地区,南岭音乐文化便是岭南音乐的重要支点。岭南音乐作为近代颇具代表性的区域音乐文化品种,曾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这种民间音乐与生俱来的民族性和地方性,自然而然地充当起一种能标志某种地域文化和体现该地域文化特色的角色。”[2](P11)岭南音乐文化的外部特征,既是影响岭南音乐发展的外部因素,如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人口变迁、社会生产力等。岭南音乐不仅作为一个地域文化概念,也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渊源。岭南音乐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岭南音乐是指南岭以南的广大地区的音乐文化,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包括汉族、瑶族、壮族、畲族、黎族、苗族等不同民族群体,从而呈现出色彩斑斓、风姿独韵的文化特质。仅民歌作为口头艺术,在岭南地区得到充分发展,粤北山歌、广东小调、咸水歌、渔歌、儋州调声以及遍布两广和海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风俗歌曲,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而狭义则专指广东地区的音乐文化,其中包括广东音乐、客家音乐、潮州音乐三大代表性乐种以及流传在当地丰富多彩的戏曲音乐、曲艺音乐、民间歌曲、歌舞音乐、民间器乐等。自古至今,岭南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很多歌种、剧种、乐种、曲种、舞种都与中原移民南迁,中原文化南移密切相关,从古代南蛮之地到今天改革开放前沿,岭南地区已成为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基地。16世纪以来,正当西方音乐在人文主义的引导下,进入到高度繁荣的文艺复兴时期,在岭南地区的沿海接纳了来自葡萄牙等国定居者,作为东方第一所西式大学的圣保禄学院于1594年在澳门应运而生,“他们未曾料到日后成为澳门文化重要特征之一的天主教音乐文化,即于此时此地起始,不仅成为澳门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里程碑,更成为历史上西乐东渐的重要源头之一。”[3](P3)岭南地区沿海,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中西音乐文化生活兼容并存的最初体验。

岭南音乐文化的内部特质“即是和音乐有关的方方面面,如果涉及到某一文化区域,则可包括音乐类型、音乐主体、音乐时间等诸要素,从另一角度就是乐人、乐社、乐种、乐事等内容。”[4](P25-31)岭南音乐类型包括音乐体裁、音乐品种、音乐旋法;岭南音乐主体则包括音乐个体、群体;岭南音乐事件包括使用音乐的时间与地点。从当前生长在或者生活在岭南地区的作曲家来看,其作品多多少少都带有鲜明的岭南音乐风格。2017年,由相西源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广东省‘创新强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岭南地区当代音乐创作研究”,这个重大项目以生长或在生活在岭南地区的作曲家为基点,以创作的音乐作品为中心,以新时代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重心,探索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之后,集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经验,为当地或是全国开辟一个音乐创作新高地。三年来,研究团队穿青藏、下海南,遍及大江南北,塞外南国,相继创作了一系列艺术歌曲。这些歌曲立足广东,辐射全国,多角度、多体裁,跨越千山万水,从自然中寻求灵感,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努力践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二、相西源艺术歌曲创作

相西源,著名作曲家,祖籍陕西西安,生于青海西宁,现任星海音乐学院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相西源是在中国西北地区成长起来的作曲家,20世纪70年代进入部队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1985年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在青海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任教并担任常务副院长,期间在上海音乐学院师从赵晓生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南下筹建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后调入星海音乐学院任教至今。相西源的音乐创作涉及诸多体裁,其中钢琴与乐队《山忆》(1985),交响音诗《巴音河的回忆》(1988),钢琴与乐队《青藏写生》(1990),《第三交响曲“宗”》(2003),弦乐四重奏《土歌》(2014)等数十部作品受到业内好评。近几年,根据多年的创作积累,汇集成书,出版了《青海的歌——相西源独唱歌曲艺术歌曲选集》[5]。纵观相西源音乐创作,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长达四十余年,创作音乐体裁多样,尤其是艺术歌曲贯穿其中,共创作各类艺术歌曲200余首,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风格。

熟悉相西源的人都知道,其性情豪爽洒脱,人品高洁,自幼受家庭影响,不仅家学渊源,而且爱好广泛、朴实无华,颇有古代文人之风骨。在其数十年的专业创作和教学领域,兢兢业业,才华横溢、成果丰硕,是一位“才思敏捷、富有创作潜力的青年作曲家。”[6](P20-21)“相西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观念影响,极为重视旋律自身的美感及其在音乐表达中的作用,因而旋律成为其创作中展现地域风格的核心要素。”[7](P23-25)平常生活中,相西源好烟酒,酒到兴时,吟诗作乐,纵览古今中外历史,晓知天文地理,大道人生哲学,小道生活细节,博古通今,无所不能。由于自己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上学期间又受到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的系统训练,而后在其数十年的大学教学过程中,勤实践,常思考,善总结,并于2012年出版了专著《中西乐论》[8],以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为主题背景,对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中西音乐作品分析、中西音乐美学思想比较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系统阐释,颇具学术价值。以广东为中心的广大岭南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自20世纪以来,专业音乐创作就已在全国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成为南国乐坛的旗帜,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具有突出地位和广泛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大批音乐家在岭南文化的滋养下,活跃于岭南大地,谱写出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近几年,相西源、郑良文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由二人合作完成的《韩江潮》《南岭长歌》便是其代表作品。

艺术歌曲《韩江潮》②以广东潮汕地区的地域文化、历史风貌、名胜古迹以及风土人情为创作背景,以当地母亲河——韩江为创作主线,热情讴歌了千百年以来繁衍生息在这里的人民。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潮州的历史为创作背景,把“岭海名邦”“海滨邹鲁”“华侨之乡”等美誉和旧时潮州内外八景动静交融壮美景观融入其中。用音乐表现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其地域性音乐特征的展现尤为重要。音乐创作上,高度重视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为了让歌曲兼具艺术性并贴近其地域性,相西源教授查阅大量的潮州音乐资料,多次与我交流与沟通,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音乐风格。并通过《柳青娘》《寒鸦戏水》《凤求凰》等著名的潮州弦诗演奏的不同版本,对潮州弦诗传统乐曲兼蓄的各地民间小调、佛曲、笛套和民间戏曲音乐曲韵的渗透融合、演变发展,对潮州音乐的乐器组合、曲式结构和独特章法,进行比较,力求使歌曲的潮味更浓。”[9](P41-43)作品的主题旋律巧妙地采用了潮州“弦诗”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采用特殊的调式交替的写作手法,以此形成自然的、具有当地民族调式色彩的旋律曲调。同时还通过乐队伴奏的配器润饰和民族乐器之间的协作,使得演奏与歌唱产生了丰富的色彩变幻,以此来进一步推动主题旋律的发展,让人们在歌声里感受到潮州音乐古朴幽雅、轻盈抒情,富有南音古韵的独特音乐风格。歌曲《韩江潮》的首句:“在古老的潮汕大地,迷人的韩江让人神往。”音乐的行进相当平缓朴素,可以说是简之入微、唯存孤迥,但非简于意。歌词与旋律的虚动协和,恰恰展现出来的是潮汕平原的宽广祥和、生生不息和那乡土卷带的浓浓书香气息。在“汇集百川千河,轻舞飞向大海”中,音乐委婉空灵、摇曳动容、轻盈欲翔,把天地乾坤阴阳之交接,万物生逐之和畅,成象成趣,尽入画中。让不同的人感受到音乐画面不同的情绪心境、不同的光线色彩和不同的精神境界。相西源教授音乐创作的内容丰富多彩、审美情趣高尚,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在音乐艺术的创造表现力上更是多元化。用音乐语言表达的哲理性和艺术美学性,在作品中不但呈现出音乐的线条美,激发了听众的艺术想象,更能让人的思想去触碰那形态万千的地域文化和周流万汇的艺术气韵。

艺术歌曲《南岭长歌》是相西源、郑良文于2019年创作的一首具有南岭音乐风格的艺术歌曲。歌曲以南岭自然风貌为创作背景,采用浓郁的岭南音乐风格,用优美的旋律音调描绘了大自然的神奇,通过赞颂大好河山的壮美。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上,高度重视南岭地域民间音乐的特点,特别是在歌曲的主题旋律中,采用了岭南地区汉剧、瑶族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在作品整体音乐结构上,运用了富有特色的抒情性主题旋律与节奏律动交织为主体,采用传统调式的写作手法形成。歌词与曲调相辅相成,以自然地、富有诗意的描绘和深情地语言吟唱与主题旋律融为一体。作曲家再通过乐队伴奏的配器润饰与多种乐器之间的相互协作,使得演奏与歌唱产生了丰富的色彩变幻,扩大了音乐张力与艺术想象力,以此来进一步推动主题旋律的发展,让人们在歌声中感受“五岭”古朴典雅、优美抒情,富有南国“诗情画意”般的、充满花香的音乐气质。这也正印证了作曲家一贯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相西源始终坚守自己的创作理念,认为音乐是文化的载体,在长达四十年的音乐创作历程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音乐风格。”[10](P89-98)《南岭长歌》紧扣时代主题,抒发时代强音,用音乐讲述广东故事、岭南故事、韶关故事。《南岭长歌》的创作从传统中来,集中体现了民族性、地域性、原创性和艺术性。旋律优美,织体清晰,个性鲜明。作品没有直接完整地借用现有的民间音乐曲调,而是在反复到南岭地区了解风土人情,细心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在充分消化和吸收当地及岭南地区某些音乐元素的基础上深挖其文化内涵,提炼精华其核心音调素材,通过专业的作曲手法,合理的发展音乐,创作出具有地域音乐风格与作曲家个性的新的主题,使得歌曲既有强烈的民族音乐风格,又有歌调高雅的西方古典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体现出纵向思维中连贯的美感和纵横交织的立体,富有逻辑性的音乐表达。《南岭长歌》以抒情性风格的旋律为基础,气息悠长、连贯流畅、旋律线条形态、音乐发展结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等方面有着精巧的设计。尤其是个别处富有地方韵味的色彩音,设计精妙,恰到好处,既不失开放大气之势,也体现出岭南富有地域特色之风韵。

艺术歌曲作为一种西方特指的体裁,强调音乐与诗歌的高度融合,不仅词曲结合,相得益彰,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人的情感与思想的具体体现。相西源、郑良文合作完成的一系列艺术歌曲,从创作开始,两人相互交流、相互磨合,达成一致,作品产生出来又亲自配器、物色演唱者,自始至终,连贯流畅,形成统一。真正将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紧密结合起来,这种艺术效果便可想而知。同时,也充分说明了一部音乐作品,并不是一个内容,两种标签,而是词曲作者相濡以沫,相知相信,共同完成的一个整体。笔者以为,在中国当代的艺术歌曲创作中,词曲高度的融合,共同表达情怀,且让人百听不厌,鲜有好的作品,其重要因素便是词曲不一定有同样的文化内涵、审美追求和理想表达,以至于有诗词写得非常好,曲调却没有特点,平铺直叙,缺乏意境;有的旋律优美,极富诗意,但词写得艰涩拗口,缺乏流畅感。如果让听众得到认可,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旋律是最具表现力的音乐要素,是乐思最重要的载体。相西源的艺术歌曲创作手法丰富,特别重视旋律的提炼与情感表达,可听性极强,极富感染力。这种对旋律的升华,实际就是对母源文化的高度概括和精神表达,也充分显示出作曲家的文化涵养和精神境界以及追求音乐作品文化内涵的具体表达。

三、岭南音乐的文化品格

(一)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交融,是岭南音乐的文化特色。

岭南文化是一个区域文化概念,也是中国区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区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以及南海,是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交融之地。南岭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历代,尤其是两宋以来中原文化向南扩散的重要通道和融汇之地。今天我们谈论“南岭文化”,实际将南岭地区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岭文化是中原文化南传与岭南文化的交融起点和原点,从音乐上来看,是一个极富色彩的地区。这里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生,南岭文化的价值在于其历史悠久、民族多样,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的长期积淀。“所有的风格都是沿着山脉、河流和海岸传播扩散的。所有风格又都在高原、盆地、你、半岛和岛屿之中定居和保存下来。边沿地区一般具有双重作用:有的情况下,风格在这里严格的保存下来,而另一种情况下,它们互相混合,失去了原来的原貌。”[1](P304)即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位于岭南地区的音乐品种便可窥见一斑。相西源自幼生长在青藏高原,求学于上海,常年生活在三秦大地、岭南花城,从深居内陆到海防前沿,不同地域文化的熏陶,不同丰富的人情体验,加之年轻时的部队历练,使得其人生积淀深厚,这都为其艺术歌曲创作奠定了丰富的素材。相西源感知能力强,善于观察生活,捕捉生活,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加之其家学渊源,为其日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丰厚的营养。仅从2007年创作的《雪花》开始,相西源和郑良文便一起倾心打造、精心打磨了30余首艺术歌曲,这些歌曲歌唱祖国的大好河山、岭南风光,歌颂新的时代、怀古颂今,音乐主题鲜明,旋律优美动听,音乐与歌词朗朗上口、相得益彰,音乐结构朴实无华,音乐风格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这里充斥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音乐文化的生活体验,丰富的情感记忆和音符上的跳跃灵动,使其音乐创作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浪漫气息和地域特色,创作手法丰富,旋律表现流畅,“其音乐呈现出来的优美动听、流畅连贯的主旋律,其情激人,其志励人,积极向上。”[11]

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交融,岭南地区音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统称岭南音乐。岭南音乐主要以广东音乐、客家音乐、潮州音乐最具代表性。这里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的诞生地。“岭南地区自古人杰地灵,千百年来,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之下,逐渐形成了客家、广府、潮汕三大主要民系和为数不多的瑶、壮、畲族等少数民族群体,从而呈现出斑斓万千、风姿独韵的文化景象,并具有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文化特质。”[12](P17-22)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地域广泛,自然地理不同,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区域文化个性鲜明,地方音乐丰富多彩。从过至今,岭南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尤其是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以降,赋予了岭南文化更为丰富的内容,成为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前沿,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道路。“回顾‘广东音乐’发展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在我国民间许多器乐合奏中,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较短;长期受到专业音乐家在技术上的关照;发展形式是中西结合的、发展道路是业余与专业结合的结果;”[13](P288)从音乐体裁到音乐人物,再到音乐作品;从音乐思维到音乐形式,再到音乐内容,岭南音乐发生着重大变化,形成了自身特色与风格,今天随着时代发展,岭南音乐正在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开放包容、兼容并蓄是岭南音乐的文化追求。

岭南音乐也是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之地。岭南音乐立足传统,但不仅局限于传统,形成了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音乐风格。从16世纪以来,欧洲殖民主义者随着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向亚非各地扩展,建立其殖民统治。1582年(明万历十年)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来华,得以在广东等地传教,是为东西方音乐交流的开始。“在明朝后期来华的欧洲人士,对于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起到促进作用的,主要就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他们在布教的同时把欧洲有关天文历法、地理、语言、音乐等等方面的知识介绍到中国。”[14](P229)近代西方音乐传入中国以来,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了中国接纳西方文化最前沿的地方,以广东为主的音乐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港澳地区成为了西方音乐文化最早落脚点。“基督教新教之传入中国,以1807年(嘉庆十二年)为标志,这一年英国伦敦福音会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抵达广州,他是最早来华的新教传教士。”[14](P253)然而,由于清政府“禁教”,所以,新教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才得以进入中国内陆,以传教为媒介的西洋宗教音乐大规模传入也是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广东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交汇之地。这种不同文明的交融,使得岭南地区本身就具有开放包容意识。多元文化交融之地,既重视音乐的民族性,又不局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民族音乐素材与西方作曲技法的有机结合,立足岭南,放眼全国,引领时代潮流,瞩目世界音乐发展是岭南音乐的文化品格。“在新的时代,岭南风格音乐创作要获得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不能自囿于岭南,须加强整体观念,将岭南音乐文化,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联系起来,既要扎实地立足于岭南地域文化,又要努力融合中华民族文化,更要全面融入世界文化,从而形成兼容并蓄的岭南音乐风格样式。”[12](P17-22)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革命的发源地在岭南;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试验地就在岭南,流行音乐的诞生地就在岭南地区,以此为基点,曾引领中国当代音乐发展。因此,南岭也是中国红色音乐文化的发祥地。“相西源的艺术歌曲在创作技法的选择上可谓不拘一格。为了践行其抒情性、民族化和富有文化内涵的音乐创作理念,一切符合音乐构思与表达的作曲手段都为其所用,而不囿于传统作曲技法。”[15](P57-61)从近几年以相西源为代表的岭南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中即可看出,岭南音乐家的创作思维是开放的,手法是多样的,岭南音乐的开放包容、兼容并蓄是其一贯的追求和永恒的理想。

(三)立足岭南,放眼全国,与世界接轨,是当代岭南音乐家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艺术歌曲《亲吻沱沱河》是相西源于2018年谱写的一首高质量的艺术歌曲。歌曲由词作家郑良文创作,以青藏高原的沱沱河为创作背景,采用浓郁的青海藏族音乐风格,用抒情优美旋律主题描绘了母亲河的神奇伟大,热情讴歌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在其音乐创作上,作曲家高度重视青海民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旋律采用了青海地区藏族“拉伊”的音乐素材,在作品音乐结构上运用富有民族音乐特色的抒情性旋律主题结合特色的节奏律动相互交织的主题写作手法,中国传统调式贯穿其中。歌词以自然、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言,与曲调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在歌曲配器方面,作曲家通过乐队伴奏的配器润饰与多种乐器之间的相互协作,加之演唱者通透的音色,使得产生出丰富的色彩变幻和丰沛的艺术想象力,共同推动主题的发展,古朴典雅、优美抒情,且充满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仅一年之内,艺术歌曲《亲吻沱沱河》《南岭长歌》就先后在青海西宁③和广东韶关成功举办了两次研讨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艺术歌曲《南岭长歌》首唱发布会暨“南岭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月6日在韶关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数十位音乐专家就歌曲价值与意义、歌曲形态特征进行了广泛探讨,此次会议,作为一个正式公开的学术概念,首次提出了“南岭音乐文化”,笔者也就以南岭音乐为切入点,以相西源近年来创作的艺术歌曲,拓展到岭南音乐文化时代特色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些活动和近些年岭南地区艺术家的实际行动,有力地证明岭南音乐的开放意识和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和立足岭南、放眼全国,与世界接轨的艺术视野。

“音乐作品题材内容需要通过具体的音乐表现力要素加以呈现,音乐形态则是作曲家所使用的各种表现力要素的直接体现。”[7](P23-25)相西源的艺术歌曲创作在长达四十年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磨砺中,已经形成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这种个性化特征根植于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土壤之上,内化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立足于自身的审美理念,融化于自己的内心情感,运用富有逻辑的音乐思维和创作手法,通过旋律、织体、和声等多方面作曲手段,集中体现其音乐艺术的地域性、原生性、民族性,经过反复的磨练和实践,已经成为了岭南地区当代音乐创作的一颗璀璨明星。近几年,随着他创作中的“厚积薄发”,先后产生了《冼星海颂》《党的颂歌》《亲吻沱沱河》《韩江潮》《九色甘南》等一系列艺术歌曲作品。我们相信,他的团队必定为当代岭南音乐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衷心祝愿在他的带领下,继续立足岭南,放眼全国,为时代发声,为人民歌唱,弘扬时代主旋律,为民族文化自信增添一丝靓丽的色彩。

①南岭又称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南岭是中国南部地区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界线。南岭东西绵延1400公里,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湖南省、江西省边境,岭南是粤桂、岭北是湘赣。

②艺术歌曲《韩江潮》由相西源教授作曲,郑良文作词,李思音演唱,是2014年笔者到广东省粤东 地区采风后创作的一首作品,是一首具有中国岭南音乐风格特色的艺术歌曲。也是广东省2017年“创新强校”(人文社科)重 大项目音乐创作成果 之一,于2018年7月9日在广东省潮州市韩山师范学院举办的“艺术歌曲《韩江潮》首唱发布会暨‘潮州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发布(发布会由星海音乐学院、广东省音乐家协会、潮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③2019年9月12日,由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星海音乐学院主办的艺术歌曲《亲吻沱沱河》首唱发布会暨“青海解放70周年地域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1]萨波奇•本采著;司徒幼文译.旋律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王晓平.陕南民间音乐区域文化特质考察[D].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3]戴定澄主编·澳门高等音乐教育学科展望[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王晓平,曹时娟.区域音乐文化理论及其发展前景[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1).

[5]相西源.青海的歌——相西源独唱歌曲艺术歌曲选集[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

[6]周贤安.高原乐坛的老干新枝[J].人民音乐,1989(4).

[7]杨正君.相西源交响音乐创作中的地域性风格特征[J].人民音乐,2017(10).

[8]相西源.中西乐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郑良文.静静韩江水 浓浓故乡情——艺术歌曲《韩江潮》创作谈[J].岭南音乐,2019(6).

[10]杨正君.相西源艺术歌曲的本土化创作特征——以《青海的歌——相西源独唱歌曲艺术歌曲选集》为例[J].黄钟,2016(4).

[11]郑良文.音乐大家相西源——蕞谈作曲家相西源的音乐艺术创作[J].音乐教育与创作,2019(5).

[12]黄燕,杨正君.从柯达伊音乐创作看当代岭南风格音乐创作的发展[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5(3).

[13]胡小满.中国民间音乐[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14]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15]杨正君.深挚的民族诗篇,壮丽的高原赞歌——写在《青海的歌:相西源独唱艺术歌曲选集》出版之际[J].歌唱艺术,2017(6).

J614.9

A

1003-1499-(2021)02-0083-07

王晓平(1970~),男,博士,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导。

2021-03-11

责任编辑 春 晓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岭南创作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创作心得
中国艺术歌曲的近代发展及其风格特色探索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