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本地乡土资源,丰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2021-12-02 07:42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
青年心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乡土家乡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 杨 帆

乡土资源指乡村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主要包括名胜古迹、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生活经验等。基于新课程开放、多元的基本理念,新版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实验教材比以往教材更注重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注重本土文化、民族传统与教材的有效结合与渗透,如《中国传统节日》《播放视频文件》等,展现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民族文化传统和情感价值的诉求与重视。教材旨在建构理念,确立模板,以便抛砖引玉,为教师在把握新课程精神、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开展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操作范本。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本土原生的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领悟其精神价值,并渗透和扩展到信息技术的日常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技能、掌握知识,提高信息素养的同时,能深切地感受到家乡的灿烂文化,从而陶冶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促进人格完善,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珍惜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树立为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建设美好和谐的家园而努力奋斗的思想感情。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为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思想品位,增加信息技术教学的精神含金量,打造属于教师个人的课堂特色,同时也为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推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成,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本地乡土资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催化剂作用,围绕本土文化资源“小做文章”,开展富有本地乡土特色的教学活动。这不仅能为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带来丰厚的课程素材,从而充实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旺盛的学习激情,进而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同时也能够给学生一个了解家乡、重新认识家乡的机会,促进文化自豪感的生成。一举两得,教师何乐而不为?我认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让学生浏览本地乡土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地域广博,历史厚重,自然生态和文化遗存丰富,各地区均有与众不同的本土自然符号和人文资源,如山川河流、草木鸟兽、名人故居、历史传说和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孩子们或司空见惯、习而不察,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优势,让学生浏览本地的乡土资源、人文典故、风土人情。这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我们的家乡——同里是千年古镇、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是国家AAAAA 级景区。同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如退思园、珍珠塔、罗星洲等,并拥有宣卷、赞神歌、剪纸等一批名闻遐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家乡教育的绝好题材。

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便将乡土资源的教育镶嵌进了江苏省教材第21 课“遨游网络世界”的教学内容中。在学生掌握了浏览网页的一般技巧后,我设置了让学生们分组上网浏览家乡同里的名人、名胜古迹、地方小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任务。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瞬间被激发出来,对所学知识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进行网上遨游之后,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每个小组选一个同学上台谈谈对家乡的新看法、新感受,使学生将新了解到的知识升华为理性的认识,积淀为情感的表达。丰富的内容让学生们意犹未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用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搜索、游览家乡更多的名胜古迹,在感受家乡自然风光、加深对家乡了解的同时,开拓视野,学会欣赏富有美感的事物,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这样,既使学生的信息技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也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教育,把信息技术学科技术技能的传授和价值观念的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让学生走访本地乡土资源,在课堂中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乡土资源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是地域文化共同体的矿脉和宝库,是本土文明的土壤和根基,为其发展、循环和更新提供着不竭的动力与养料。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施教理念往往囿于课堂教学,局限于书本,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在教育与生活之间划出了人为的鸿沟,在形塑学生的实践感上存在着缺陷。挖掘本地乡土资源,并将其引入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中,需要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家乡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亲身去体会本地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从而改变观念,开拓视野,拓展多样化的教育渠道,真正在课堂教学中重构教学内容,并把乡土文化融入信息技术教学之中。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可以先行布置实地了解本土文化资源,参与其活动的学习任务,鼓励家长带孩子参观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了解家乡的历史,以及新旧变化,或通过学校组织孩子们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游览、观摩,甚至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出,让孩子们获得对本土文化的感性知识和情感体验。而在课堂上,则让学生们利用所学知识,把通过走访本土文化、参与本地文化活动而获得的图片、视频、文本等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如图片的裁剪,图片色彩的调整、放大,视频资料的剪辑,声音的加入,以及文本的美化、段落的删节,等等。这样,学生们不仅能真切地感知到家乡的风景之美,加深了对家乡历史和文化的理性认识,而且也提高了收集、编辑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实际运用信息技术的综合技能,这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三、充分利用本地乡土资源,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应当与应用相结合,知行合一,知识的汲取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主体的经验中获得回应和强化,这样知识才能被真正掌握,内化为个体的本能,并成为激发创造力的源泉。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综合性、跨平台的应用系统,在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多种学科的知识。在为学生提供广阔学习空间、学习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为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开辟了巨大的可能性。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创作,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发表独具个人特色的作品,真正开发创造的潜能。就这两方面而言,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鲜活的背景和底色,乡土文化资源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优势。“制作PPT”单元的最后一课“主题活动2:创作演示文稿”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首先,教师可以就演示文稿的文本内容提醒学生,建议他们选取自己有一定认识与了解的乡土资源作为描述对象,譬如介绍古镇同里的风景、建筑、人文历史或非遗项目,以风光介绍片或文化项目专题片的形式和主题进行文字编辑和图片加工。再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资料,比如著名导演顾长卫为同里拍摄的宣传片《情归同里》、省级非遗宣卷的演出照片和视频等等。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对描述对象的认知,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再创造,创作出具有个性特点,带有情感、体温的PPT 作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从中选出优秀的作品在全班进行视频展示,并重点强调作品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元素和创作者个人的特殊印记,营造出崇尚创造、力求吐故纳新、不人云亦云的良好氛围。

众所周知,乡土文化素材是学校教学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过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它们展现出来,让孩子们对民族传统和乡土文化增加了解、加深认知,无疑有着薪火相传的重大意义。对于学生们而言,生动有趣的民俗和民间文化无疑也有着非同寻常的吸引力,是他们所想学的、乐学的。因此,充分挖掘本地乡土资源,丰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技术,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又可以对他们进行情感和道德的教育,增加对家乡的文化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珍惜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为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打下基础。而乡土文化资源的引进和融汇,无疑也将会赋予信息技术教学以坚实稳固的价值支撑,并提供推进学科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猜你喜欢
乡土家乡资源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我给资源分分类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