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措施

2021-12-02 08:02吴梓纯
湖南畜牧兽医 2021年3期
关键词:肌注雏鸭病理变化

吴梓纯

(湖南省湘阴县畜牧水产服务中心,湖南湘阴414600)

随着我国畜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我国的养鸭业在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不断发展,基本满足了消费者对高质量鸭肉、鸭蛋(鲜蛋、盐蛋、皮蛋)、鸭副产品的生活需求。目前,对养鸭业威胁最大的仍是鸭的传染病,因此加强对鸭传染病的防治是促进畜牧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为了加强对鸭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治工作,文章论述了鸭禽流感、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鸭巴氏杆菌病四种传染病的病原、流行病学、典型临床症状、特征性病理变化,并针对性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谨供参考。

1 临床诊断

1.1 鸭禽流感

1.1.1 病原:由A型流感病毒,特别是H5N1、H7N1、H9N1亚型毒株,引起的一种鸭严重败血性传染病(雏鸭的发病率、死亡率高)。

1.1.2 流行病学:主要发生于2~6周龄的雏鸭,一般冬春寒冷季节多发,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经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播。

1.1.3 典型临床症状:病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下痢、流泪。结膜潮红、头颈侧斜扭曲、腿瘫软、角弓反张、肠炎等。

1.1.4 特征性病理变化:两脚鳞片有紫红色的出血斑,肝脏肿大出血;腺胃乳头肿大、呈发脓性出血,并有灰白色分泌物;胰腺边缘充血、出血,有灰白色或黄白色坏死灶;十二指肠呈环状出血;法氏囊肿大出血。

1.2 鸭瘟

1.2.1 病原: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鸭传染病,以体温升高、粘膜出血、下痢和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为特征。

1.2.2 流行病学: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夏和秋季流行严重。不同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1月龄以内的雏鸭发病较少,以成年鸭多发。本病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交配等途径传播,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50%~100%。

1.2.3 典型临床症状:病鸭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厌食,缩颈垂翅,两脚麻痹,羽毛松乱,下痢,流泪,眼周羽毛湿润,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俗称“大头瘟”;病鸭死亡时眼睛充血,嗉囊无食物,手感空虚。

1.2.4 特征性病理变化:食道黏膜有纵行排列的出血斑点,并有灰黄色伪膜覆盖,伪膜易剥离,剥离后食道黏膜留有溃疡斑痕。肝脏表面有大小不等灰黄色或灰白色坏死灶;心外膜充血出血,呈“刷漆样”,冠状沟有出血点;脾脏略肿大,常呈暗褐色;整个肠道粘膜充血;食道膨大部与腺胃或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常见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法氏囊黏膜出血。

1.3 鸭病毒性肝炎

1.3.1 病原:由肝炎病毒引起雏鸭(集中于5周龄以内)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雏鸭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为20%~90%。

1.3.2 流行病学:只发生于雏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易发,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

1.3.3 典型临床症状:发病雏鸭精神沉郁,废食,拉稀,眼半闭呈昏睡状,以头触地,不久即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痉挛性踢动,死前头向背部扭曲,呈角弓反张状。

1.3.4 特征性病理变化:病鸭喙端和爪尖淤血呈暗紫色。剖检肝脏肿大发黄,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脏有时肿大呈斑驳状;肾脏肿大;气囊中有微黄色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

1.4 鸭巴氏杆菌病(鸭霍乱)

1.4.1 病原: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鸭传染病,多发于产蛋鸭,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等特点。

1.4.2 流行病学:本病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病鸭和带菌鸭是本病的传染源,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染。

1.4.3 典型临床症状:患病鸭体温升高(42℃~43℃),嗉囊积食或积液,呼吸困难,并常摇头,企图排出积在喉头的粘液;腹泻,排出腥臭的白色或铜绿色稀粪;部分病例两脚发生瘫痪,不能行走。

1.4.4 特征性病理变化:肝脏肿大,色泽变浅,质地变硬,表面散布着许多针尖大的灰白色坏死点;肺脏出现多发性肺炎,间有气肿和出血;十二指肠和大肠粘膜充血、出血;雏鸭多出现多发性关节炎。

2 防治措施

2.1 鸭禽流感

2.1.1 禁止从疫区引进鸭,从源头上控制本病的发生。

2.1.2 抓好鸭禽流感灭活疫苗接种工作。成年鸭每年春秋两季各接种一次,每次2~3mL/只;雏鸭(10~15日龄)首免0.5mL/只,25~30日龄再接种1~2mL/只,可取得良好效果。

2.1.3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对鸭舍、场地、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消灭场内有害昆虫及鼠类,及时清理粪便垃圾,病死鸭做无害化处理。

2.1.4 发现可疑病例立刻上报当地兽医防疫部门,以便及时诊断,并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防控,防止扩散。

2.2 鸭瘟

2.2.1 不从疫区引进种鸭、雏鸭和种蛋。

2.2.2 搞好免疫接种,对鸭群可用鸭瘟弱毒疫苗免疫。20日龄雏鸭开始首免,肌注0.2mL/只,5个月后再肌注1mL/只即可;种鸭每年春秋两季各接种一次,每次肌注1mL/只;产蛋鸭在停产期接种;3月龄以上的鸭肌注1mL/只,免疫期可达一年。

2.2.3 紧急治疗:鸭群发病时,对健康鸭或疑似感染鸭,应立即用鸭瘟疫苗3~4倍量实行紧急接种,在鸭发病初期也可肌注抗鸭瘟高免血清0.5mL/只,有一定的疗效。

2.2.4 加强鸭群饲养管理,切实做好养鸭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2.2.5 鸭群一旦发生鸭瘟,应及时上报当地兽医部门,以便采取综合措施防控。

2.3 鸭病毒性肝炎

2.3.1 紧急免疫接种。一旦雏鸭发生病毒性肝炎,则应紧急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或血清,肌注0.5~1 mL/只,能有效控制本病的传播流行和降低死亡率。

2.3.2 在流行本病的地区,可用弱毒疫苗免疫产蛋鸭,在鸭开产前2~4周内肌注0.5mL/只,免疫过的鸭所产的蛋中就含有大量的母源抗体,所孵出的雏鸭可获得被动免疫,免疫力维持3~4周。

2.3.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实行严格的防疫和消毒。

2.4 鸭霍乱

2.4.1 不从疫区引进种鸭,雏鸭、中鸭、成年鸭分群饲养,改善卫生条件,减少应激,提高鸭群抵抗力。

2.4.2 一旦发病,应立即封锁鸭群,对全鸭群及可疑病鸭及时隔离治疗。可用10%氟苯尼考+黄氏多糖饮水,连用3天,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磺胺类药物等进行治疗,每天一次,连用3天。

2.4.3 在鸭霍乱多发地区和季节,可用疫苗预防。2月龄以上的鸭肌注2mL/只氢氧化铝灭活菌苗接种,8~10天后再接种一次,免疫期3个月以上。 □

猜你喜欢
肌注雏鸭病理变化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ALA-PDT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观察
肌注有机磷农药致急性重度中毒2例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治
新药:舒心降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