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建筑业转型发展环境分析

2021-12-02 07:34魏留明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建筑业资金转型

魏留明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郑州450064)

0 引言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条件。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建筑业面临转型发展的压力和机遇,现阶段必须积极推动建筑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以保证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1]。因此,对建筑业转型发展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影响建筑业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可以为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良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1 内在因素

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内在因素是从其自身出发的,主要包括劳动力、技术、资金和管理4个方面。

1.1 劳动力方面

在劳动力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每年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由于近年来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口红利逐渐减弱、劳动工人诉求不断增加、用工成本逐渐上升、用工荒现象不时发生,导致建筑业在承受人工费持续上涨的背景下,面临着用工难的问题。

在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解决建筑业用工难和用工技能素质偏低的问题,必须通过工人的产业化来解决[2]。要实现工人的产业化,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通过校企合作、技能培训,提高产业工人的专业技能;促使产业化工人的专业化分工,成立产业化工人队伍;大力发展木工、水电工、钢筋加工制作、砌筑安装等专业性较为突出的企业,推动建筑劳务工人公司化;为了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推进工程担保在建设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完善建筑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并与市场准入、资质等级挂钩。

1.2 技术方面

在技术方面要树立以技术引领的理念。当前,建筑业依靠规模扩张来实现发展的粗放型做法已经适应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也由最初的居住功能转变为如今的舒适性要求,居住环境的和谐性、建筑样式的多变性、使用功能的综合性等方面近年来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物联网、建筑工业化不断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建筑业污染防控的力度,建筑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建筑业必须重视技术引领的作用。首先,要完善工程建设标准,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建筑设计团队,健全与建筑设计有关的招投标制度;其次,继续大力推广应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建筑业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利用“互联网+”、BIM技术、智能建造设备,加强建筑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助推建筑业革新和升级;最后,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努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和智慧建筑,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的建筑产业现代化要求[3]。

1.3 资金方面

在资金方面要树立资金保障的理念。资金是一个行业、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保障建筑业的正常运行,对建筑企业的稳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工程一般具有规模大、工期长、投资高、项目分散、工程量巨大、施工机械种类繁多、生产物资需求复杂等特点,这就加大了资产资金管理的难度,如果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资金周转效率低下,将会增加资金使用风险,使企业在巨大的负债压力下难以生存。在建筑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传统的财务报表管理模式已满足不了资金动态信息传输的需求;公司的众多银行账户难以进行有效统一调配管理,导致资金闲置和资金紧缺;为了中标垫资现象频发,因需预先支付大额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导致工程款拖欠现象严重,企业自有资金不断减少等。此外,很多企业缺乏资金管理意识,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或难以落实,认为资金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资金的管理只需考虑资金驱动的作用,不必过多考虑管理、技术对资金的影响,导致资金的流向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为了实现资金的保障作用,必须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在大数据、智能化时代,构建共享的资金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通过财务和业务数据的互通互联,及时发现业务运营过程中存的问题;融合多种适合自身的资金管理模式,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控制;提升企业风险控制能力,重视合同管理,重点关注低价中标和审查垫付资金的比例,成立专业化的回款小组,提高回款能力;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引领项目从“资产、资金驱动”向“管理、技术驱动”转型升级,轻资产、重管理强调在把握自身核心业务的基础上,通过优秀的项目管理和组织管理能力,合理调配运作社会资源参与项目,优化使用资金策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自身存货和应收账款,从全过程咨询等方向降低成本[4]。

1.4 管理方面

在管理方面要树立管理驱动的理念。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技术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显著,然而我们却不能忽略管理所带来的驱动作用。目前,建筑业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作为管理活动主体的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足;谋求发展的企业,管理权责不清、制度内容不够具体、管理战略不符合长远要求等。在建筑企业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有的企业只看到自身的当前利益,进行“单打独斗”,忽略了合作共赢背后的长远利润;有的企业陶醉于现有承揽业务模式,固步于旧有管理模式,满足现状,不愿主动创新和改变,逐步落后于建筑业前进的步伐。

为了充分利用管理所带来的驱动作用,建筑业应着眼于管理主体意识、组织模式、发展模式的与时俱进和转型升级。首先,要提高管理主体的管理意识,厘清管理工作中的权利和责任,健全不断更新的管理内容,促使建筑业的管理者从“商人”到“企业家”的转型升级。其次,要实现从“建筑承包商”到“城市运营商”的转型升级。作为城市运营商,不再把城市仅仅当作一个项目,而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把城市当作一项资产来运营并通过管理使其增值,它的主要业务虽然是施工,但其业务范围逐渐发展到前期的规划、设计、咨询和后期的使用、运营、维护等各个方面,同时它已经发展为城市配套、产城融合、新城建造3种比较成熟的运营模式[5]。然后,通过高效、务实的管理模型对现有的技术、体制、文化进行改造创新,使企业掌握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并在体制允许融合的范围内,得到文化认同,实现产业内外企业间的重组或校产学的联合,实现从“单打独斗”到“联合重组”的转型升级。最后,对于建筑企业来说,由“施工总承包”转变为“工程总承包”,由“投资、勘察、设计、造价”等某一过程的咨询转变为“全过程工程咨询”都是组织模式的不断完善,然而这些组织模式的不断完善并不代表所有的企业只能专注于总承包业务这一方面,一些企业如果能利用专业优势扩宽市场,也是实现行业从“贪多求全”到“差异化发展”的转型升级。

2 外部环境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5个方面规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好地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为了实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方面分析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外部环境。

2.1 经济方面

我国经济目前已经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随着国民经济增速和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放缓,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在高技能素质人才成为稀缺资源的同时,建筑劳务成本逐年提升,企业依靠规模追求效益的时代渐行渐远,在企业回归理性后,面对的将是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企业稳定增长的考验。此时,建筑业进行转型升级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供给侧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国家政策要求重点完成“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6]。这五大任务在建筑业中针对的是产能过剩、楼市库存较大、企业债务过高、企业成本过高、行业利润偏低、工程质量参差不齐、技术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2.2 政治方面

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却屡屡破坏国际贸易协议,设置不公正不公平的贸易壁垒来借口保护本国贸易,损坏我国正常的对外贸易,这就导致我国建筑企业对国外一些国家的投资放缓,甚至被不公平的限制参与、限制投资、限制收购,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对外发展的进程中受到非自身因素的阻碍。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相对落后的非洲国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积极迈着“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前进,并在这些国家积极开展中外工程技术标准的对比研究。在国家政策加大扶持建筑业“走出去”力度的前提下,为了提高对外承包工程的能力,建筑企业注重国内国际标准的对比研究,积极增强对国际标准的适应性和推进国内标准国际化。在国外承揽工程的建筑企业,认真履约,保障工程质量,积极提高工程属地化经营水平,积极吸纳当地就业人口,实现企业和当地居民政府的互利共赢。

在国内,随着建筑业“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举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的发布、《关于印发河南省建筑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豫政办〔2017〕152号)》的实施,表现出建筑业的转型发展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推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出台了涉及建筑业简政放权、建筑产业现代化、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绿色施工、污染防治、智能装备、BIM技术、全过程造价咨询、工程总成承包等诸多内容的政策。

2.3 社会方面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影响着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部门的发展,带动建材、冶金、化工、运输等众多相关产业的进步,吸纳大量社会资源资金,建筑业的稳定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生活的稳定。建筑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岗位,由于岗位门槛相对较低,参与人群遍布社会各阶层,解决了众多民生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新时代要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对建筑业的预期和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人民是建筑产品的购买方,人民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建筑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服务标准的未来走向;对人口比较密集的大城市来说,对建筑业的需求更多更为繁杂,这就为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现实需求。

2.4 文化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充分发挥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地位。文化是强国之源,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软实力,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深远的推动作用,文化自信建立在国家经济强大、祖国繁荣昌盛的基础上。

对建筑业来说,在其发展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建筑文化的自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中村改造的不断推进,城建规模和速度突飞猛进。然而在当今的建筑创造中,盲目追求欧美风格、盲目模仿知名建筑,刻意标新立异、抄袭西方建筑风格等现象无处不在。这些不合时宜的现象无不表明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对本土建筑文化研究的不重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加强对古建筑的修复与保护,在文化观念上,提出建筑师在设计时要体现“留住乡愁”的概念。河南省郑州市注重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一些虽地处偏远的居民建筑也得到了精心的保护。郑州北龙湖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高端建筑密集开发的区域之一,北龙湖区域积极响应住建部倡导的中式建筑文化规划设计风格,大力推进新中式建筑,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5 生态方面

生态建筑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的建筑,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坚持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然而,在建筑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却出现了一系列严重影响生态的问题。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和生态空间,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还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大量的建筑垃圾,还可能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地面甚至地下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影响生态的问题。2017年在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部分水电项目违规建设,污水、污染气体偷排偷放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被通报,多名相关领导被严肃问责甚至撤职。2019年有媒体报道在郑州上街区五云山育林山区长期存在以毁林形式大肆违规私建豪华别墅、跑马场、高尔夫球场的问题,这一问题违反国家明令禁止的政策,严重破坏了周围的生态环境。在媒体报道后,当地迅速成立工作调查组,违建建筑相继被拆除。

对于建筑业来说,为了发展生态建筑,在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严格的耕地利用制度、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应优先考虑使用者需求,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营造和谐、舒适的内外生活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建筑技术,积极研发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的被动房[7];鼓励回收和重复利用建筑废弃资源,开发使用环保健康的“绿色建材”,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建设海绵城市,通过地下综合管廊,高效开发城市地下空间[8]。

3 结语

在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建筑业转型发展受到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内在因素主要指建筑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在劳动力、技术、资金和管理4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树立以人文本、技术引领、资金保障和管理驱动的观念;“五位一体”的外部环境主要指在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建筑业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宏观环境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的领域,研究外部环境时不能将五位一体分割开来。

猜你喜欢
建筑业资金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浅析建筑业营改增对工程成本核算的影响
动物“跨界”建筑业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