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分析
——以山东省W市D村、X村为例

2021-12-02 12:08王达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问卷子女医疗

王达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改革开放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充足的年轻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入,加之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导致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老人。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使得乡村振兴背景下留守老人迅速成为社会热点。目前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留守老人展开研究。杜鹏(2004)在对安徽省寿县、河北省承德县和河南省浚县等3地进行子女外出对农村留守老人影响时发现,子女外出普遍会使留守老人经济状况得到改善,且男女之间在经济状况变化方面无显著差异,同时子女外出也使得部分留守老人因为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产生精神空虚。许金灵(2019)认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关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美丽乡村的建设,因此明确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老年教育的困境及具体实施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武林(2019)研究指出,留守老人在遇到疾病时,因子女距离远,加之现有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现尚不健全,且医疗费用高,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疗卫生保障。武亚晓(2020)的研究表明,留守老人在家庭内因与子女距离远、不会使用互联网进行沟通,在家庭外与邻里难以找到精神寄托,导致留守老年人极易产生不良孤独寂寞和被抛弃的心理不适感。

1 W市D、X村留守老人调查现状

两村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北部,距离市区30km左右,两村常住人口在1875人。本研究数据来源于D村和X村现场和熟人发放问卷,总计发放问卷130份,回收问卷129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问卷有效率为96.89%。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含留守老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收入来源、有无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生活照料情况等。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并获得两村留守老人目前基本的状况。

1.1 性别及年龄结构

在调查男女数量上,由于老年人中女性数量要明显多于男性,因此在问卷发放时,男性的问卷数量要少于女性。其中,针对男性发放问卷55份,收回55份,有效问卷53份,有效率为96.36%;针对女性发放问卷75份,收回74份,有效问卷72份,有效率为97.29%。在不同村子问卷发放数量上,D村共发放问卷73份,收回73份,有效问卷72份,有效率为98.63%;X村共发放问卷53份,收回问卷53份,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94.33%。在年龄结构上,考虑到留守老人年龄层数上的差异性和便于统计分析,将老人分为低龄(60~75岁)、中龄(75~85岁)、高龄(85岁及以上)。其中,低龄老年有83人,占有效调查样本的66.4%;中龄老年有36人,占有效调查样本的28.8%;高龄老年有6人,占有效调查样本的4.8%。由调查数据可知,两村低龄老年即60~75岁的老年人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中龄老人(75~85),占比最小的是高龄老年(85岁以上)。

1.2 教育水平及婚姻状况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可得,农村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极低,小学及以下学历共116名,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92.8%,读过初中或者拥有更高学历的人共9名。关于留守老人婚姻状况主要是从有偶与丧偶考察,未结婚老人不作为本研究调查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可得,有偶留守老人为96名,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76.80%;丧偶留守老人为29名。其中,60~75岁有偶老年人为73名,占低龄老年人比重为87.95%;丧偶老年人为9名。75~85岁有偶老年人为19人,占中龄老年人比重为52.77%;丧偶老年人为17人。85岁以上有偶老年人为3人,占高龄老年人比重为50%,丧偶老年人为3人。在丧偶的留守老人中,由于老人年较大加之身体行动不便,更有甚者生活无法自理,很多子女会将独居的老人接到打工所在地或者子女回到家乡,因此,独居老人的现象比较少。

1.3 经济来源

从留守老人的收入来源看,在调查的125名留守老人中,有52名留守老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自己劳动所得,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41.6%。因此,自己劳动所得是留守老人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与原有关于城市留守老人收入来源不同。农村留守老人因为子女家庭生活压力大,且老人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一般都会自己劳作,减轻子女的压力。留守老人收入的另一主要来源是子女供养,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40名留守老人的收入来源于子女供养,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32%。接受政府补贴和村集体补贴的留守老人共有26名,而接受救济的老人多是身体不好或者年纪偏大而失去劳作能力,且子女也不愿承担老人的赡养费。

1.4 精神慰藉

调查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内容包括和子女联系的频率、是否有孤独感。从子女联系频率来看,半月联系一次的子女频数最多,为44名,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35.20%;一月联系一次的子女频数为34名,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27.20%;一周联系一次的子女频数为27名,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21.60%;而三月联系一次的子女频数瞬间降为11人,约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8.80%;一天联系一次的子女频数为7名,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5.6%;在调查的125名老人中,与子女仅半年联系一次的只占了2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在于老人不会因为身体疾病无法和子女电话沟通以及子女忙于工作。在关于“是否有孤独感和无聊感”的回答中,回答“从没有”的留守老人为31人,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24.80%,回答“偶尔有”的留守老人为77人,占比为61.60%,回答“经常有”的留守老人为17人。

2 两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文化“贫困”导致精神慰藉缺乏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子女外出打工,老人和子女保持联系的唯一方式便是通过电话或者互联网。在调查中得知,老人们以前多是用电话和子女保持联系,现在电话用的越来越少了,和子女只能用手机联系,但是很多老人不会使用并且比较抵触手机,因此老人和子女的联系频率也比以前少了很多。留守老人所在村子年轻劳动力基本上都已经外出,剩下的都是一些年逾古稀的花甲老人,进村子的第一感觉便是凋敝。同时,农村文娱设施远不及城市,村内的健身设施也很简陋,因年久失修,成为了摆设。老人日常的活动区域便是农田和邻里,活动范围狭窄。留守老人处在如此状态下,与邻里的沟通交流,只能称为打发时间。

2.2 经济收入低,生活水平较低

留守老人普遍通过田间劳作来获取收入,但是农业具有弱质性,加上老人年龄大,身体不好,通过种田获得的收入可谓少之又少。在传统家庭模式下,留守老人一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子女,政府和村集体补贴金额极少。在两村中,很多老人需要每天服用降压药或者止痛药,而新农合能够报销的药品村子里面没有,只得去镇里买药,但是又无法报销,只能老人自己承担或者子女报销,因此,只会让收入原本就少的老人更加捉襟见肘。这就使得“小病拖,大病抗”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

2.3 缺乏医疗意识和医疗资源,健康状况堪忧

医疗意识和医疗资源的双重缺乏,导致留守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堪忧。在本次问卷调查中,选择村医治疗的老人有73.27%,选择自己忍着不去看病的老人且不吃药的老人有6.81%,选择找土办法解决的老人有5.66%,选择及时就医的老人仅有14.26%。存在这一现象的首要原因是缺乏收入,但是医疗意识的缺乏也是重要的原因。在调查对象中,有一位老人身患多种病,心脏有时不舒服,腿脚疼痛,只能依靠止疼药缓解疼痛。但是止疼药并不能无法根治腿脚疼痛,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医疗意识的缺乏是导致留守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堪忧的又一原因。

除了医疗意识,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也是留守老人身体状况堪忧的又一原因。农村地区卫生资源基础设施差,医务人员少,两个村只能共用一个诊所,较好的医疗资源则是在乡镇。但是老人不舒服时是无法自行到乡镇上,而且村医治疗效果也不好,床位有限,甚至有些药物也是短缺的,并不能很好的满足老人的治疗需要。

3 应对留守老人问题的对策

3.1 发挥政府“掌舵者”的主导作用

在构建多元主体社会过程中,政府作为多元主体之一,并非把责任全部推给其他多元主体,政府在多元主体中的作用是主导者和管理者,政府在解决留守老人问题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方面,政府要引导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关注留守老人这一弱势群体,推动地方构建“省政府统一领导、市县指导、乡镇负责、村委落实”的留守老人责任保障机制[1],各省级政府要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统一指导和支持,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操作规范和实施方法,各市县级政府进行具体指导,乡政府负责,农村社区和村委会具体工作落实,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运作链条,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多元主体管理者,要充分协调好其他多元治理主体的权责关系,确保各主体实现效用最大化,避免权责不明而出现管理混乱、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

3.2 社会参与,堵住漏洞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以居家养老、落叶归根作为人生归宿,在现代社会,我们无法短时间内改变这一思想,为此我们可以顺势而为,以农村社区和村委会为单位,由乡镇政府统一调度,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比如日间照料、医疗下乡等等,为留守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缓解老人因生病买药来回跑的局面。

大力鼓励老人互助,积极构建老人互帮互助模式,让年纪小或身体健康的老人参与到养老服务的建设中。由于老人基本都在一个村,邻里之间距离近,相互之间也熟悉,村长作为带头人,实行小组制,按年龄结构、身体状况实行均等化标准进行分组,在生活中彼此照料。同时,各小组还可以举办活动,丰富小组成员的精神生活,例如下象棋、聊家常等等。

3.3 家庭作为基础,强化养老功能

各级政府要努力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本地区特色产业,增强产业吸引力,让未外出务工当地年轻人“不想外出,没必要外出”,吸引、引导已经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积极返乡创业、就业。

留守老人思想要与时俱进,转变原有传统思想,不做被动接受者,积极接受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积极参加培训会,学习新技能,努力提升自身经济收入,减少对子女的依赖。同时,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丰富精神生活,增强身体素质。身体不舒服及时就医,切不可将病一拖再拖,努力提升自身医疗意识。

充分发挥“孝文化”的作用,子女应充分认识到赡养老人既是道德要求,更是法律责任。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依然是以居家养老为主,因此子女要更多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多根老人沟通和交流,常回家看看,避免只从物质上赡养老人。

猜你喜欢
问卷子女医疗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