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艺术的融合发展

2021-12-02 11:49汪梅娟
艺术品鉴 2021年14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唱法演唱者

汪梅娟

声乐艺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尤其是其中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更需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融合的提升。美声唱法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不同国家的审美和语言特点;民族唱法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曲艺和戏曲的精华,更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将两者融合,可以实现声乐艺术的创造性发展。

一、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异同

(一)气息运用

在进行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气息的运用,需要进行专业的训练,并在进行说话和演唱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呼吸和气息。在民族唱法中,呼吸的方法主要有偷气、换气和歇气等三种。在美声唱法中,大多采用自然呼吸的方式,与民族唱法中呼吸的应用具有很大的不同。在美声唱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腹部气息的运用,演唱者在进行演唱的时候,腹部会保持持续的吸气状态,通过横膈膜位置的变化,实现演唱者呼吸的变化。这种使用腹部扩张的呼吸方法,横膈膜是呼吸的主要动力,在呼吸肌的作用中,演唱者在进行吸气的时候,肺部和腰部的力量变得更加充盈,吸气通道被打开,演唱者的气息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声音在聆听的时候,更加自然。

(二)演唱共鸣

在演唱的过程中,共鸣腔的应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是完全相反的。美声唱法的共鸣腔应用中,首先,更加注重头腔的共鸣,演唱者通过头腔共鸣的发声技巧,将不同音区进行统一。同时,保证多种声域中的声音效果都明显地提升。其次,借助于鼻腔和咽腔的作用,喉头位置偏低,声波震动靠后,因此声音更加圆润。再次,通过扩充腔体有效地对各个共鸣腔进行调节,保证了口腔、咽腔之间共鸣的泛音协调。最后,在胸腔共鸣的作用中,演唱低音的时候,更多地应用胸腔共鸣的方式。这种共鸣的唱法也是保证美声唱法整体共鸣的基本前提,在所有的音域中,都有应用。

(三)咬字吐字

首先,民族唱法的声乐作品演唱中,要从“字、腔、声、情、味”等五个方面进行完美的呈现。要求字音要轻,腔调要圆,声音要带有感情,体现韵味。要求在欣赏的过程中,用过字音便可知字义,并能够进行很好的情感理解和韵味体验。美声唱法最早来自意大利,大多以意大利语为主要的语言,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声音高亢,带有节奏,音色浑厚,更能产生共鸣。美声唱法相对民族唱法更为简单。

其次,美声唱法来自于西方,注重元音的位置统一,声音之间的连贯性更明显,具有较强的穿透力效果。

最后,在美声唱法中,元音的位置更靠后,演唱者需要进行整体的共鸣,但是在民族唱法的应用中,需要更加注重发音以及声音的色彩。

二、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

(一)多民族文化

在进行民族唱法的演唱过程中,更加注重韵味和行腔,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进行融合,产生混合共鸣的演唱过程,可以更好地实现声音的轻盈性、贯通性和穿透性,使整体的演唱风格变得更为多样性,音色更加圆润和饱满。比如在当前的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有的演唱家借助于戏曲、民歌、西洋咏叹调的演唱技巧,进行民族唱法的创新,成为民族声乐发展的新方向。另外,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进行长期的民族声乐作品创作过程中,涵盖了不同民族、地区人们的不同审美情趣,因此,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特点。比如在地域上可以分为江南民歌、四川民歌、陕北民歌等;在体裁上,分为小调、山歌、号子等;在民族上,分为汉族、苗族、藏族等等。因此在进行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要充分地将长期以来不同地区人们的情感进行融合,并结合美声唱法的应用,实现独特风格的演唱技巧,实现民族声乐的长远发展。

(二)咬字方面

在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要求做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对吐字和发声的要求很高,必须保证收音、归韵和咬字的准确。另外,结合语言的特点,利用嘴唇在进行咬字发音的时候,通过口腔内舌头和软腭的应用,将声音送入鼻腔,从而实现在演唱过程中,声音的横向性。这种方式与民族语言的发声特点结合禁闭,但是对于胸腔和咽腔的共鸣调动作用不强,造成声音的欣赏过程中,不够通畅、圆润,而且穿透力不足。因此,在民族唱法中,融合美声唱法,对共鸣的中心体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实现声音穿透力、表现力的提升。比如在进行低音的演唱过程中,通过胸腔的共鸣,并借助于口腔和咽腔的辅助,可以更好地保证声音的饱满、圆润效果。比如在进行《西部放歌》的演唱过程中,作为一首西北音调为主的民族声乐作品,使用“紧打慢唱”的节奏,体现出动感的效果,将大气磅礴、富含深情的情感在作品中展现,将西部人民的豪情、对生活的向往之情进行了更好地展现。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使用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保证了声音的浑厚、饱满,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发声技巧

在民族唱法中,对于发声技巧的专项研究也不系统,文字记载的资料相对较少,大多通过语言的形式进行有效的训练指导。更多地体现在喉音和白声的延长中,声音发横且浅,在进行高音演唱的过程中,效果不理想。随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不断融合,借助于美声唱法中缓和声区的科学发声原理研究成果,在真声和气息的作用中,通过音高的上升来有效地弥补真声和假声之间的差异。另外,通过下巴、喉腔、咽腔、口腔等作用,在咬字和吐字中进行发声的调整,减少声带和喉头的负担,使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更加自然、松弛,从而更好地提升演唱声音的质量。

(四)气息方面

在长期的演唱过程中,美声唱法更为松弛,在气息上,以呼吸和用气带声的方法应用较多,造成出现吐字不清的问题。民族唱法以紧为主,更加注重字音,对声带和喉头的振动进行关注,造成了声音出现无力单薄的问题。因此,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气息方面进行更好的混合应用,将实现两者更好的发展。比如,在新的民族声乐作品演唱创作的过程中,更多地借鉴美声唱法中横膈膜呼吸的方法,对横膈膜向下向外的力量进行应用,不断地促进气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在演唱过程中,声音和字音的问题,保证气息的应用均衡,音色的圆润饱满,更好地提升声音的穿透力和表现力。

三、美声唱法和民族声乐艺术的融合发展途径

(一)传承民族声乐艺术

民族声乐艺术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类型,更符合人们的审美,受到人们的喜欢。在进行民族声乐艺术传承的过程中,要求对民族唱法的应用,要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寻找灵感,并充分借鉴美声唱法的方法,从气息控制、发声技巧中进行不断地改善,将民族唱法中融入更多美声唱法的元素,实现民族唱法的不断创新,更好地改善民族唱法中存在的不足,实现民族声乐艺术的更长远发展。比如,在进行民族唱法的演唱过程中,通过对发声技巧的美声唱法应用,通过放平舌头、腔体调整的方法,有效地解决当前民族唱法中高音演唱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民族声乐作品在演唱的过程中,声音更为圆润,气息更为均衡。另外,在民族唱法中,融入美声唱法,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民族唱法发声技巧、作品演唱方法、相关理论研究不断地完善,从而使民族声乐艺术得到更好的创新发展。

(二)多元化发展民族声乐艺术

在世界不断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艺术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这种发展的背景中,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中,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欣赏要求。在进行民族唱法的应用过程中,充分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技巧,对于传统的声乐认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将过去注重演唱技巧和经验积累的学习过程,不断地向科学训练的方向转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声乐艺术的良好发展。在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对民族声乐艺术的要求也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通过借鉴美声唱法,对西方文化的精华进行了解,实现民族声乐艺术的不断完善。另外,通过对不同文化进行有效的学习,借鉴美声唱法的应用,可以对传统的民族声乐作品带来新的创作灵感,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使民族唱法更加多元化地展现,符合人们的欣赏要求、审美要求。

(三)提高民族声乐演唱水平

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要不断地与时代相结合,打破原有的传统认识,从演唱的方式和技巧中进行不断的突破,实现民族声乐艺术的长远发展。首先,要对民族声乐的演唱者进行不断的培训,要求其能够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演唱特色,使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演唱技巧,借鉴不同演唱手法的应用,提高自身的演唱经验,实现演唱水平的不断提升。其次,要求民族声乐演唱的表演者要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整体素养,综合经验,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并且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相融合,不断提升创作水平,进一步扩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空间,实现民族声乐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声乐艺术的更好发展。

四、结语

美声唱法和民族声乐艺术的融合发展,需要从传承、多元化发展和提升演唱水平等三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开展,将美声唱法中的气息运用、咬字发声和演唱共鸣更好地与民族唱法进行有效的融合,实现两种唱法的不断碰撞、交流、创新,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提升文化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唱法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声乐演唱中乐感的有效培养研究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浅谈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及特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