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2021-12-02 14:59甘肃省夏河县夏河中学马海燕
家长 2021年14期
关键词:豆子数学知识情境

□甘肃省夏河县夏河中学 马海燕

探究性学习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学习数学的目标,它是指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教材内容,并对数学的法则、定理、公式等内容进行推理,由此发现数学知识学习规律的过程。其内涵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动力为主,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情感,并以此自发地去解决数学问题,完成数学课题。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思维意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一、构建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若想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一定的学习情境,以数学教材的内容为依据,开展数学情境创设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活动情境、问题情境、直观情境三种模式进行情境化教学。活动情境指的是教师让学生自主融入“做数学”的学习中,以此确保数学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活动意识;而问题情境指的是教师为学生设置数学问题,以此鼓励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数学知识;直观情境的含义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化的数学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相关概率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活动情境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组内学生进行抽取卡片、投掷硬币等方式探究数学概率问题。然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学生在班级整体层面对探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最后教师进行点评,使学生可以通过活动情境,对数学知识的规律进行直观化的感受,使学生可以更加精准牢固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调查家庭的燃气、水电等每月的使用情况,并绘制统计图表,撰写统计数据,以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结合生活,发展探究热情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与生活实际相融合,教师应确保学生能够从已经掌握的知识入手,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将乏味枯燥的数学内容进行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从而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自发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会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会增强。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然后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文具盒、魔方、笔筒、足球、漏斗等,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上述生活物品在生活中分别属于哪种几何图形。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说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物品,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教师也可以开展小组比赛,看哪一组学生说出的生活相关几何物品最多,以此在课堂环节形成浓郁的探究氛围。而且,这种与生活贴近的,形象直观的物品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促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数学问题与生活具有的关联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喜爱程度,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探究热情。

三、强化主体,拓展探究方式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强调的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层面的数学教学理念,应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促使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实作、实验、对比、猜测等方式,对数学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为学生构建“提出问题-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体系化数学探究模式,以此拓展探究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核心素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此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环节激活脑细胞的活跃程度,调动潜意识中的探究欲望,进而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体会,去教材中寻找相关的数学定理、公式等,以此确保学生发现数学学习中的规律。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交流,为学生分配角色,包括观察者、操作者、记录者等。然后,可以让学生动手绘制多边形,并对图画的三角形个数与辅助线的变化规律进行观察和思考,并以此为依据,去探究多边形的公式和内角。学生通过动手实作和观察,可以有效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和内涵,以此凸显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四、实践运用,内化探究知识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目的都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这对于数学知识来说更是如此。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而教师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所探究到的数学知识在实践环节进行有效运用,从而真正完成理论认知到实践运用的有机转换。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开展研究,为学生创设自由表达数学疑问的机会,为学生探究数学问题做好铺垫。使学生通过个体、小集体、大集体三种模式开展疑难数学问题的探究,提高学的整体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为学生布置课后探究作业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巩固性探究,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得以进一步内化,并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瓶子中有多少颗豆子”的过程中,由于本知识点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统计知识对实际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进而让学生理解“调查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对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分别用什么方法,可以估算出瓶子中大概有多少颗豆子?并让学生进行组内巩固探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以估算的方式探究瓶中豆子数量。可以从瓶中取出一部分豆子,并相应做好记录,然后将这些豆子放回瓶中,以此类推,再分几次取出一部分豆子做好记录后放回瓶中,最后将已经得到豆子的数据作为依据,并对瓶中没有记录的豆子数量进行估算,数出瓶中现有豆子的数量,进而对估算的数据进行验证。在实验过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对水池中鱼的数量进行估算,估算法方法与估算瓶中豆子的方法相同,这种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估算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探究能力,也可以确保学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进行内化和灵活运用,真正实现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需要与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进行有机融合,以此制定出合理的探究学习计划,使学生通过对未知数学知识领域的探究,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自主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豆子数学知识情境
夹豆子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开心豆子 等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