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思考与探索

2021-12-02 14:41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小学孙妤珏
青年心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美术课文字美术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小学 孙妤珏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该适切综合性学习这一当代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目标中,要加强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教学中,我对小学美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做了思考与探索。

一、美术与语文的本真意涵

美术,在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是泛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性的艺术。语文,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语言、文学和文化的简称。从字面上看,美术与语文似无关联,但追本溯源,美术与语文又是同源的。

汉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近代历史学家、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文字小史》中说:“古代文字,实源于图画。”“许慎说象形字曰:‘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此语可以说象形字,亦可以说图画。然则文字图画之出兴,二者概无区别。”就此观点亦有异议者,但是当我们纵观中国美术史、书法史,我们就会发现汉字的发展与美术的发展确实始终交织在一起。

我国最古老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它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其既为图画也为文字,记载的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方面,表达着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在文字产生以前,图画发挥着文字的作用,这些绘画作品存在着美术与文献的双重属性。而回到当下,即使现在文字的图画性质已大大减弱,但是书法依然属于美术专业下的一个分支;同时,文字和绘画的融合依旧无处不在,比如幼儿时期的看图识字,各种书籍中运用插图增强其内容的形象性,以及相关产品设计中生动的艺术字等。文字与美术的联系非但从没有中断,反而交融着贯穿于人们的生活。

识字与写字是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任务之一。写字课,小学中也常称为书法课。因此,我们是很难分清写字、书法究竟是语文的范畴还是美术的领域的。而美术与语文的同源性,也正为二者的教学整合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二、语文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的价值要义

(一)语文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学校的课程固然进行了明确的分科,但事实上,学科与学科之间是没有清晰的壁垒的。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使孩子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其他学科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孩子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的这些基本能力基础上,而美术课也一样。

最直观地,美术课堂中包含着一定数量的语文内容。苏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儿歌与童话”,美术创作围绕着孩子记忆中最深刻的儿歌和童话展开,更鼓励孩子自编儿歌或童话,再进行配图;而苏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则编排了“我设计的图书封面”“诗配画”“作文插图”等,这些课文的学习必定要求孩子会读书、会赏诗、会作文。如果孩子没有语文学习的前期铺垫、没有一定量的语文素材积累和语文素养沉淀,教师是无法开展美术教学的。

美术课程中设计的应用领域,不单单需要孩子拥有美术绘画的能力,还需要其将设计思路、设计理念进行条理清晰的阐述,这就离不开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对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打下的基础。

在美术课程中的造型表现领域,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造型来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所观察、感受和想象到的内容。其中,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正是语文教学所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语文学科基本素养,通过语文教学培养获得的这些素养,在孩子的美术表现中不可或缺。

在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领域,欣赏一幅美术作品需要与创作者的生平、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多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而这正是语文阅读分析能力的实际应用。

(二)语文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实用性

古代文人墨客常在绘画作品中题字,“书”为“画”锦上添花。在当下的教学中,语文也丰富着美术课堂,使我们的美术课堂呈现出多彩的面貌。

在美术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可常运用有趣的小谜语、童话故事、诗词儿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愿望;在新授环节中,教师也可常引入语文课文中对美的事物详细描写,为孩子提供绘画表现的对象,丰富孩子的绘画素材;引入语文课文中关于平凡事物、人物的描写,除了上述作用之外,更让孩子学会去发掘平凡事物的内在美,发现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美术课的拓展环节往往需要孩子从作品画面的构想、动态的描绘、色彩的处理以及对作品的内心感受等方面进行交流评述,这就涉及孩子能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欣赏、判断、概括和交流表达能力也在美术课堂上进行应用。

教师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不单单局限于美术课堂中,同样也存在于语文教学中,而对孩子语文素养的培养同样也对审美情趣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描绘人物美、自然美、社会美的文字去感染孩子,涵养出孩子健康的内心世界、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些美的文字激发着孩子向往美、表现美的欲望。有了语文课程的审美积累,孩子在美术课学习中便能更好地、更积极地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三、美术教学中语文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培养观察力,让美术与语文教学同频

美术教学着重于开发孩子的观察力,而这同时也是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孩子写作素材的积累,需要孩子学会观察,留心生活中看似平淡的一点一滴。美术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实物,欣赏物体的结构美、造型美、色彩美;引导孩子鉴赏名字名画,挖掘字画蕴含的深刻含义;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每个有意义的瞬间。通过美术课的引导,教师应让孩子拥有更加敏锐的观察能力,产生去发现规律、感受美好的愿望。

在教授“太阳和月亮”一课时,我手绘“日”的甲骨文,让孩子观察其结构形态并猜猜是什么字。在课堂上,我表现出了太阳呈圆形、会发光的最大特征,让孩子认识到古人创造的这个甲骨文字既是一个字,又是一幅画。这样一个穿越了几千年时空的甲骨文字,被呈现在课堂上,既揭示了课文内容,又提炼了太阳的主要特征,还带来了一股古老的气息,给太阳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加深了孩子对太阳的理解。

(二)培养想象力,让美术与语文教学共鸣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小学美术教材编排了多篇想象题材的课文,如苏教版美术三年级下册“想象中的飞机”、四年级上册“瓜果的想象”等,这些课文教学明确要求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地创作美术作品。

教学中,我把诗词等文学作品引入美术课堂。如教“瓜果的想象”这课时,我向孩子们出示《荔枝赞》诗句:“石榴红似火,荔枝赤如丹。日啖谁能厌,我今欲当餐。”我让孩子品读诗句,并引导其体会诗句对荔枝的表达方式,说说脑海中荔枝的形象,借此来激发孩子对荔枝的喜爱之情;随后,我抛出问题:“怎样把荔枝等瓜果制作成你喜爱的小昆虫、小饰品呢?”孩子想象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创作热情油然而生。

(三)培养书写力,让美术与语文教学共享

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让孩子接触、了解文字的构成和文化内涵,欣赏文字的形式美、线条美、点画美,培养对书法的感情,养成书法审美的眼光。

美术课程中美术字的书写以苏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字的联想”一课为例,在课上,我带着孩子对“鸟”字进行了联想:第一笔撇画,爱美的小鸟头上顶着一根翘起的羽毛;第二笔横折钩不要写太宽,脸瘦一点才好看;第三笔竖折折钩要写得比第二笔横折钩宽,这是一只身子胖胖的小鸟;点画是鸟的眼睛,长在框子靠前的位置,不能写在鸟的后脑勺上;最后一横是鸟漂亮的尾羽,要写长一些。本篇课文前恰好有关于鸟的系列单元课,我将美术课上和孩子们所观察到的鸟的特点与文字书写规则相结合进行教学,使课堂更加形象、更富趣味性,激发孩子对文字书写的兴趣,提升孩子的文字书写能力。

总之,小学美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双向的、多方位的。在此过程中,语文为美术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提供素材,美术也为语文学科的学习注入活力,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同时,小学美术与语文两个学科在融合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彼此的发展。

猜你喜欢
美术课文字美术
不一样的美术课——画手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美术篇
美术课
找蜡笔
种出来的“逍遥居”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