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救护存在的问题及救护方法

2021-12-02 15:17兰春
中国畜禽种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鸟类野生动物动物

兰春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 734000)

从我国目前野生动物救护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野生动物救护中存在的救护标准不统一问题、跟踪观察问题及救护方法问题。工作人员要进一步落实好野生动物救护的具体要求,结合问题成因,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案策略。不断提高工作展开的效率和质量,确保野生动物的健康与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因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探讨野生动物救护存在的问题及救护方法。

1 野生动物救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野生动物救护中存在的救护标准不统一问题

通常情况下,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野生动物救护收容工作的救护方法。现如今,很多技术在使用范围上都无法实现对全部野生动物的覆盖。并且在实际救护中也缺少较为统一的标准。包括面对哪些动物该如何救护、突发问题时该如何处理及救助设备的规范性等都存在标准的不统一。同时,在标准不统一的基础上,往往也会导致操作不规范,从而影响救助的成功率。对此,首要的工作便是形成标准化救助方法,使其能对救护工作提供正确的指导。

1.2 野生动物救护中存在的跟踪观察问题

放归野外是野生动物救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但在野生动物放归野外后,也要做好跟踪观察工作。包括野生动物健康情况、生存情况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在野外寻找到它们,给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使救护工作无法形成长期的救护机制。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动物救护也仅仅是停留在救助阶段。而一些发达国家会在野生动物返回大自然后进行长达几十年的跟踪研究,形成完整的救护机制。

1.3 野生动物救护中存在的救护方法问题

我国救护工作尚未形成公众的统一认识。公众在野生动物的救护中并没有给予支持。在面对受伤的野生动物时多会选择视而不见。而我国的收容机构从业人员多以国家编制为主,且工作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参差不齐[1]。工作人员中的技术人员仅占总人数的1/3,而且这些技术人员也以兽医或畜牧专业居多,成为我国救护技术发展的一大阻碍。

2 野生动物救护方法分析

2.1 野生动物救护中就地施救、就地放生

就地施救、就地放生是我国目前野生动物救护工作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野生动物本身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环境,一旦野生动物离开这个环境,便很难找到食物和伴侣。在工作中一定要注重适地放生,如不可将高海拔地区的动物放到低海拔地区;不可将越冬地的鸟放到繁殖地;迁徙途中救护的鸟类如果过了迁徙期,需等到下一个迁徙期放生。对一些受到较小伤害的野生动物多会选择在简单处理后直接放生。期间尤其对一些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选择放生也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避免出现日后放生困难的问题。这里最常见的便是野生动物在争斗时出现伤害,工作人员应进行简单的伤口处理后放生。

2.2 野生动物救护中的移地救护

相对于就地施救、就地放生,移地救护工作十分复杂,包括保定、运输及饲养救护等多个方面。但在过程中仍需要做好以下注意事项:施救前了解大致情况,做好自我防护工作,不可盲目施救;针对不同种类的动物提前预判笼子大小、坚固程度及承运工具;对不明原因的群体或部分死亡事件应及时上报,及时送检;救护的动物应隔离饲养,对笼舍全面消毒。

(1)保定。野生动物处于长期远离人类的生存状态,对人类的刺激十分敏感。同时,在对野生动物进行捕捉过程中,也会对野生动物造成较为严重的伤害。并且在野生动物运输途中,动物为了挣脱和逃避,也会加剧自身创伤。基于此,即便救活野生动物,也会导致野生动物失去生存能力,最终无法放归野外。对此,对容易出现受伤或自残行为的野生动物应做好麻醉工作[2]。而针对不需要麻醉的动物,也要束缚四肢和嘴,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次伤害。此外,一些野生动物本身的伤口并不大,但在人类捕捉和运输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与工具摩擦而扩大伤口。不但会加剧救治工作的难度,甚至还会使野生动物错失最佳救治时机。工作人员进行野生动物救护时要尽可能地避免以上问题,结合动物种类和年龄选择适合的捕捉工具与运输工具,提高操作规范性。

(2)在野生动物运输中,考虑到很多野生动物都是在夜间活动,对强光和声音十分敏感。所以,在工作人员进行野生动物运输和治疗时也要减少光亮,最好维持在黑暗环境,并减少噪音。工作人员可选择用黑布覆盖救护笼。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减少自身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减轻野生动物的反激反应,提高治愈率。

(3)针对野生动物的饲养救护问题,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需要救护动物的特点,包括动物的生活习性与食性等。在分析野生动物食性时,工作人员首先要确定动物属于肉食性、植食性、杂食性还是虫食性。合理安排食物,保证动物营养。此外,工作人员还需要考虑野生动物的食性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有些野生动物会随着发育呈现出不同的食性。如在动物幼年时是肉食性,但成年后便变为杂食性和植食性。最常见的便是雀形目、鸡形目的鸟类。工作人员只有在充分了解动物食性后才能进行正确饲养。同时,不同的动物每日进食次数和进食时间上也存在差异[3]。一般认为,植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的采食次数比较多,采食时间比较长。而肉食性动物相反。最后,动物从幼年到成年,采食次数与采食时间也会发生变化,工作人员同样要做好分析。而在分析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时,首先需要工作人员了解动物是昼行动物还是夜行动物。同时,动物的不同生活习性也会表现在季节的行为差异及取食方式的差异上。工作人员只有充分掌握动物的生活习性,才能制定出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案。

(4)从野生动物营养需求上看。在进行野生动物饲养救护时,工作人员需要借鉴家畜的饲养经验及动物园同种或相近似动物的饲养经验。其中动物园的经验尤为重要。而这里所谈到的饲养经验也包括对野生动物的驯化经验。野生动物的营养需求分析主要指的是通过工作人员分析、总结和归纳野外环境下动物的取食情况,将其运用到动物日常饲养管理中。期间,动物园具备的知识比较丰富,包括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种类、营养数量及各类营养的作用等。同时,也要判断部分营养缺失时是否会给动物带来症状,以及面对症状时的救护方式。

2.3 野生动物救护中的放归野外

在野生动物放归野外的救护方法中应遵守尽快尽早原则。野生动物在被救治、饲养一定时间后,往往会出现野外生存能力降低的现象。对此,工作人员在野生动物放归野外前需要对野生动物的野外生存能力进行训练。一旦动物适应了野外生存,便要立刻放归,最大限度地减少圈养时间。

首先,从野生动物野化训练来看。以鸟类动物的野化训练为例。主要包括鸟类的捕食能力、运动能力及躲避敌害能力。在进行捕食能力训练时,工作人员应注重物种的差异性。鸟需要工作人员将鸟类适口性饲料分散投放在野化训练场中,观察鸟类寻找和采食能力,以此判断鸟类是否适应野外生存。而运动能力训练主要是观察鸟类的飞翔距离、飞翔姿态等。躲避敌害能力训练需训练鸟类的逃跑距离。当鸟类逃跑距离达到野外动物逃跑距离范围内时才符合野外生存标准。

其次,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动物进行放归评估。包括动物的健康评估与生境评估等。工作人员进行健康评估首先需要工作人员在放归前从动物表象、生理生化、觅食能力等方面分析。而生境评估主要评估放归地点的生境。包括放归地点的天地、种群状况及食物等[4]。

最后,针对放归最佳时期这个问题。不同种类的动物放归最佳时期往往不同。但通常情况下认为救护时间越短越好。如在黑鹳放归中,一旦救护时间超过2 年,便会失去放归意义。而大长耳铦则要更短,一般在12 个月左右就会丧失野外生存能力。在人类对动物进行救护时也会让动物对人产生较大的依赖性。这时即便动物被放归野外,也会经常进入人类居住区域。工作人员要合理把控放归时间,最大限度地避免无效放归。

3 展望

在野生动物救护工作中,要特别关注救护人员的文化程度与专业技能。提高人员专业素质,让更多的野生动物摆脱束缚,重新回到大自然,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救护工作者作为救护技术的操作者、执行者,要进一步强化自身救护技术,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同时,野生动物救护基层单位也要做好宣传工作和人员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每个工作人员的知识,使工作人员在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控制好野生动物的伤势,为后续系统化救治夯实基础。最后,救护技术也是一项不断发展的技术,救护单位与救护人员要树立前瞻思维,通过不断学习,进一步提高救护质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析野生动物救护方法时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野生动物救护中的就地施救、就地放生、野生动物救护中的移地救护及野生动物救护中的放归野外。意在从多个角度出发,针对我国目前野生动物救护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成因,找寻解决方法,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案策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构建“生命共同体”。

猜你喜欢
鸟类野生动物动物
善于学习的鸟类
城市野生动物的生存之道(上)
野生动物的魅力与野性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鸟类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冬季,关爱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