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该为促进儿童思维发展而教

2021-12-02 16:03江苏省徐州市桃园路小学邵家宝
数学大世界 2021年22期
关键词:铅笔思维能力思维

江苏省徐州市桃园路小学 邵家宝

小学数学对儿童的思维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让素质教育真正得到落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达到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

一、进行表达练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表达需要语言的创新。心理学研究认为,思维的逻辑性通常表现为对规律的遵循、顺序的安排与层次的布局。尤其对于数学语言而言,不仅需要通畅流利,而且需要前后连贯,并符合逻辑顺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严谨的表达是思维能力的体现,是促进学生认真思考的基础。除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概念、定理等,还应该在解题前让学生准确无误地说出解题思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与逻辑性。我们知道,小学生往往通过直观的材料来理清数量关系,这样的感性认识必须通过严谨的逻辑语言加以规范,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整万数的读法”时,为了规范学生的读法,教师先在计数器上拨一些数,给学生提供了感性材料,再让他们说说计数器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整万数的表象,从而为学生的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发展打下基础。接着,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读出“0”在不同位上的五个数,并要求学生说说每个数中的“0”的读法。这样就让学生体会到整万数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的区别。最后,师生共同概括整万数的读数法则,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就应当将教学与生活结合到一起,创设出生动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生活情境的营造,不仅能够使数学知识的呈现更加简明、直观,而且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更多的趣味,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学习内驱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在进行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换算》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在课件上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壹百元、伍拾元、拾元等面值的人民币,接着在教室里组织一次“超市购物”的活动,构建出生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对各个面值人民币的购买力产生大致的认识。比如,教师模拟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假如小浩一共有十元钱(面值不同),他想去小卖部买一盒饼干,老板说饼干七元一盒,请问小浩应怎样购买?”这一问题的答案有多种,需要学生开启发散性思维进行思考,于是有的学生说:“小浩可以用七张壹元钱来买饼干。”还有学生说:“可以用一张伍元和两张壹元买到饼干。”通过设计这样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环境中学习人民币的使用方法,同时也将10 以内加减法运用了起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并进行思考,有效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提升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通过设疑激趣,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塑造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巧妙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思考,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合理设置好课堂悬念,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开展积极的思考。例如,在进行低年级“10 的分与合”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拿出一个盒子,盒子内放了10 支铅笔,选一名学生从盒子中摸出几支铅笔,教师根据学生摸出的铅笔数量,猜一猜盒子里还剩多少支铅笔。学生见教师每次都能够准确无误地猜出,觉得十分惊奇,教师乘机对学生加以引导:“老师有特殊本领呀!只要知道盒子里铅笔的总数就可以了,同学们想学会这个本领吗?”经过教师的巧妙设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积极的思考。由此可见,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得到了有效锻炼。

四、新旧知识联系,构建严密思维体系

数学课程的知识系统极为严密,新旧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新知识与旧知识呈现出环环相扣的关系。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前提条件,新知识又是对旧知识的拓展和提升,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学习新知识时遇到困难,并不全是因为新知识本身多难理解,有时是他们未能将学过的旧知识合理地运用起来。因此,教师在进行新知识的教授时,应当适当地回顾和温习相关的旧知识,用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起联系,从而产生知识正迁移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网络,构建严密的思维体系。例如,在进行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的教学时,为了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教师可以开展一次“超市购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选出自己喜爱的商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购物经验与乘法知识运用其中,将5 支铅笔、3 卷胶带、4 块糖果、2 千克香蕉的总价计算出来,将算式列在课件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式。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新课时适当回顾旧知识,能够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将新旧知识有机地整合到一起,这样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也促进了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数形结合教学,强化学生思维深度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和深奥,小学生的智力尚处在发育之中,对于较为抽象的知识,他们还难以准确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将数形结合的思想融入教学中,用图形来表现抽象的数量关系,从而便于学生学习。教师应当以动态演绎的方式来展现数学知识,起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思考,强化学生的思维深度。例如,在进行应用题《植树问题》的教学时,教师就向学生传授数形结合的思想,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针对性训练。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一端植树”“两端植树”和“相隔5 米种一棵树”的不同含义,促进学生思考。接着教师指出:两棵相邻的树之间的距离视为一个“间隔”,再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画出相应的线段图,要求学生观察并思考:在一段距离内共能种植多少棵树?教师在课件上展示一条线段,该线段表示100 米长的公路,并给出一个条件:从线段最左边开始每隔5 米种上一棵树。经过计算后学生发现,如此计算比较麻烦,怎样计算才更为简便快捷?教师此时传授给学生一种方法,首先在20 米长的路上植树,计算出20 米内可以种出多少棵树,接着引导学生动手尝试画出一个表示20 米长的线段图,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计算,这样就让他们有效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且运用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不仅要在教学中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与大胆探索的空间,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猜你喜欢
铅笔思维能力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飞扬的铅笔屑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智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