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原教学:让课堂充满数学的“本味”

2021-12-02 16:0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钱建芬
数学大世界 2021年22期
关键词:本味数学知识教学活动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 钱建芬

本原教学是通过课堂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将情境、经验的设计和技能、技巧的训练视为课前必备的背景,促使师生的眼光聚焦到对所要传授教学内容本质的理解上来,让整节课充满数学味道。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明晰知识背后的道理,把握数学本质,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因此,还原课堂的“数学味”更常态化,推行简约,杜绝浮华,以数学为本味,以学生为中心,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一、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引入本原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标准对当下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要去掉浮夸,回归本原教学,归根结底即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因此,将数学教学回归本原,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成良性教学的循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到数学学习的本质,从而被数学严密的逻辑性所吸引,如果学生对数学学科充满兴趣,学习起来就会更加积极主动,更能灵活掌握学科内容,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品质。

二、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本原教学的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探究式、问题式、合作式教学不断地深入推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成效得到了有效提升。我们目前的数学教学模式必须要改变,使数学教学课堂回归本原,摒弃一味的形式主义教学,聚焦到内容本质的理解上来,使课堂充满数学的“本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从数学本质出发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了解知识背景,激发数学兴趣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很多初中数学教师都在开展新的教学模式,如信息化教学。部分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仅重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对数学知识缺乏兴趣。教师教学活动的关注点无法集中在数学理论上,导致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背景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鼓励学生以情感、兴趣来探究数学知识。以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教学为例,当学生看见方程中“x”“+”“-”等符号时,会先入为主地将二元一次方程定义为西方数学智慧的产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可利用信息技术导入“鸡兔同笼”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发现,“鸡兔同笼”竟然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原始版本”,此时,学习兴趣大幅提升,教师继续开展教学,为学生讲述教材之后的背景故事:西方人确实率先提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但在《九章算术》之中,早就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了记录。当数学与民族情感互相融合,学生的学习热情必然被激发出来。调动兴趣,了解背景,这便是信息技术的第一价值。

2.领悟基本概念,合理应用教辅

在应用教辅材料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对相关素材的使用方法进行调整,让教辅补充课堂,展现出教学活动的多元化、趣味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五章《分式方程》中分式方程的运用为例,可在教辅材料中搜集数学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计算。如“李白打酒题”,作为经典的数学问题,题目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当教师给出数学问题之后,学生会围绕着数学命题开展计算:“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题目中给出的都是分数问题,如何借助分式进行计算?要弄懂这一问题,首先要理解题目中的“加一倍”“三遇”“喝光”等词汇。在学过分数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分数知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加一倍”“三遇”“喝光”等词汇转化为分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复习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同时又通过对题目的理解将它们化为适合计算的分数形式,既充分理解了题目,又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这一教学问题对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数学推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难度不低,但考查的是学生的基础技能。同时,故事类的题目让学生阅读起来更加感兴趣,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高。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类趣味性、互动性较强的教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数学教学回归“本味”。

3.掌握数学知识,主动培养技能

初中学生年纪尚小,自我约束力较差,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往往会被周边的一些事物所吸引而转移注意力。通常教师对于这一现象都会对学生进行呵斥或者责罚,但是,教师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今后的课堂开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抓住学生的灵感开展教学活动,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在帮助学生整理数学知识的同时,使其感受到数学教学的魅力。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勾股定理》的有关教学为例,当教师发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不要放下正在讲解的课堂知识内容去呵斥学生,而是应该根据正在讲解的课堂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当学生在课堂上走神时,教师可以根据正在讲解的内容提出一些简单问题,例如: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形状是直角三角形?这些直角三角形都有什么特点?当学生回答出这些简单问题时,注意力也就回到课堂,教师可以开展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引出勾股定理的概念,再将学生刚刚回答的直角三角形问题与勾股定理结合起来,让学生用三角形边长进行计算,可以发现每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都符合勾股定理。这时学生已经知道了勾股定理的含义和应用方式。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能否用勾股定理来证明一个三角形是否属于直角三角形?学生的“溜号”与教学问题互相碰撞,不仅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更在这个过程中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最终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

4.创新教学课堂,保留教育本味

当下很多初中数学教师都在对现有的初中数学教学进行较大程度的改进,但是在改进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教学过程的绚丽以及繁华,改进华而不实、虚有其表,导致初中数学课堂失去原有的“本味”。

教师可尝试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依靠学、玩、教的多元互动机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苏科版九年级上册《圆的对称性》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前让学生自己制作圆形,可以使用不同的材质。上课之后,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观察小组同学制作的圆形,分析它们的形状特点,之后提出互动问题:圆有哪些性质?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和分析对比,可以发现,圆形不管从哪个方向折叠都是对称的,圆上的每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发现圆的直径和周长的特点。这种形式比直接接受课本上圆的半径和周长的概念要更加通俗易懂,同时也能让学生记忆深刻,知识掌握更加牢固。这一环节中,数学教学变成了一个探究、互动的过程,学生围绕着圆的周长、直径开展探究活动,将圆上的点、圆上的角等概念有效理解。这样的教学是在探究、互动的过程中开展的,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热情将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而不断提升。通过这种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充满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课堂是一个轻松愉快的充满探究性的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的本质。

综上所述,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已经脱离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本味”,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已不适用社会的要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数学学科的特性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不搞形式主义,让课堂充满数学的“本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本味数学知识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鲁迅《墓碣文》的别一种解读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如何将物理的“味”融入课堂教学
催生“本味”阅读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