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快疫的预防控制

2021-12-02 15:17孙春艳
中国畜禽种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羊肠毒血症梭菌

孙春艳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成团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45103)

羊快疫是腐败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毒血症,其与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黑疫、羔羊痢疾均属于梭状芽孢杆菌属中致病菌(不同血清型)引起的一类疾病,临床上有较多相似症状,所以“四诊” 检查容易产生混淆。羊梭菌性疾病是导致羊急性猝死的高危害病种之一,尤其是羊快疫和羊肠毒血症可造成严重病死损失,现代规模化养羊业必须要高度重视、严加防范。

1 致病原

病原菌为厌气梭状芽孢杆菌属的腐败梭菌,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呈阳性,能产生芽胞但不形成荚膜,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培养特性表现为专性厌氧菌,在葡萄糖鲜血琼脂平板上形成超薄灰白色菌落,边缘呈丝状交织,总体外观犹如花边状,周围可见明显溶血环;接种肝片汤中培养可产生大量气体,接种于普通肉汤中则会产生均匀混浊及少许絮状沉淀,伴强烈腐败气味。本菌能产生多种毒素:a 毒素为卵磷脂酶,具有致组织坏死、溶血和致死作用;β 毒素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酶,有抑杀白细胞作用;γ 毒素为透明质酸酶;δ 毒素是一种溶血素。其中,病羊血液或脏器涂片可见单个或多个菌体相连的粗大杆菌,有时呈无关节的长丝状,其中一些可能断为数段,这种无关节的长丝状形态,在肝被膜触片中更易被发现,是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该芽孢杆菌生化抵抗力较强,常规消毒须多次、长时间才能将其灭活,相对高敏的消毒剂是“20%漂白粉、5%硫酸和石碳酸合剂、5%氢氧化钠” 等强效消毒剂,可在短时间内将其杀灭[1]。

2 流行病学

所有羊均易感,但绵羊表现为高度易感,其次为山羊和鹿等,一般山羊及鹿较少发病,绵羊的发病症状最为明显、发病率及病死率为最高。以6~18 月龄、膘情较好的绵羊发病率最高,发病高峰期较集中于冬春交和秋末冬初。由于该病原菌属于养殖环境及天然环境中的常在菌,所以发生内外源性感染的几率较高,但并不一定会引起感染动物发病,很大程度上属于“条件性致病”。其中,温差大幅波动、营养不良、饲养管理缺陷、滥用药物、不良应激等是常见的诱导发病因素。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侵入感染,健康绵羊采食被病原菌污染的饮食源后就可能引起急性发病及猝死。随四季温差波动,如秋冬季或早春季节气温骤降、霜冻雨雪之际,绵羊采食受潮变质及霜冻的草料时,可引起代谢机能紊乱及免疫力下降,腐败梭菌占据竞争优势并以几何倍增态势大量繁殖,进而产生能致病、致死的外毒素。总体上,本病以区域性散发性流行为主,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绵羊一旦感染发病多为预后不良,致死率几近100%。

3 症状及剖解

以高度易感的绵羊症状最为明显。大多数病例呈急性发病、无征兆急性猝死,可能是在放牧过程中突然倒地窒息而死,也可能是归牧后次晨发现发病畜死于圈舍内。最急性猝死病例濒死前神经症状明显,包括肢体抽搐及僵直、过度惊厥、尖叫、口吐白沫、共济失调、角弓反张等,这些症状按中兽医辩证法可视作“危象” 和 “不治”,从发病到死亡大约3~10min。部分病例呈亚急性表现,病初大多数发病羊会出现体温异常升高(40~42℃),食欲废绝,精神极度倦怠,常离群独处、久卧不起,驱赶时行走乏力且摇晃不稳,腹部不同程度胀气并有疝痛表现,采取常规治疗(注射抗菌素)往往效果不佳,在24h 以内逐渐出现全身症状(包括神经症状)并衰竭而死。剖解变化:较其他死因更容易发生膨胀及腐败,剖开伴组织过度腐败之恶臭味,天然孔流出少量血样液体,皮下出血性胶状浸润,真胃内壁黏膜炎性水肿、出血及溃疡性坏死,胃底部及幽门附近尤甚,肠道胀气,浆膜下出血,腹腔及心包积液,心内外膜有散在出血点,肝脏肿大并伴色变(多为土黄色)及质变(质脆易裂),绝大部分组织可见坏死灶,胆囊显著肿胀(俗称 “羊胆胀病”),肺组织出血。本病须在病死20min 以内即行剖解,否则可能因尸体迅速腐败而出现其他死后变化[2]。

4 诊断

本病与羊其他梭菌性疾病有较多相似症状,而且急性病例病程极短,缺少特征性症状表现,确诊首选微生物学检查。主要步骤包括:(1)涂片镜检,制作肝被膜触片染色镜检,除发现两端钝圆、单在和呈短链状微小菌落外,还发现无关节的长丝状菌体,则大致可判定为本病。(2)分离培养,无菌环境条件下采集病死羊肝、脾、心血等新鲜病料制作混悬液,静置后取上层澄清液接种于葡萄糖鲜血琼脂及厌气肝汤分离病原,之后测定毒力强弱来加以判定。一般以24h 厌气肝汤培养物肌肉接种感染试验小鼠,小鼠致死量为1/100~1/400ml。(3)动物接种试验,血液或其他病料混悬剂肌注接种试验小鼠,于24h 内死亡。及时采集死亡小鼠内脏组织进行分离接种,一般可获得纯培养,同时在肝被膜触片中亦可发现无关节长丝状菌体[3]。

5 预防控制措施

鉴于本病目前尚无有效对症治疗药物及低下的临床治愈率,笔者主张对确诊病例,特别是出现“危象” “不治” 的病羊采取扑杀及无害化处置,仅对发病群假定健康羊及早期感染羊采取整群防治措施。主要预防控制措施:(1)疫苗免疫。目前针对本病最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对易感对象接种相关疫苗。病史区、发病场可采用羊三联苗(羊快疫、羊猝殂、羊肠毒血症)、羊三联苗四防苗(羊快疫、羊猝殂、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或羊五联苗(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殂、羊黑疫、羔羊痢疾) 作皮下或肌肉注射(5ml/只),针对性预防建议使用羊快疫单苗效果最佳。上述疫苗的有效免疫保护期一般为0.5~1 年。(2)环境控制。养殖小环境条件恶化是引发本病的最常见原因,在冬春交、秋冬较高发病时节要注意保护易感对象,尽量消除高温高湿、阴冷潮湿及污染指数超标等潜在的致病条件。现代规模化养羊最好科学设计布局羊场圈舍,首推“高床” 养羊、使羊只离地面1.2~1.5m、实现畜-粪分离则预防效果最佳。规模羊场减病防病的环境控制要点为:定期清扫保洁,定期消毒灭源(含带畜消毒),定期驱除体内寄生虫及灭“四害”,适时通风降暑排湿及防寒保暖等。(3)动态疫情处置。发病场一旦发现个别发病羊,迅速采取隔离、扑杀及无害化处置,应禁止对确诊的病畜进行屠宰、剥皮及销售、食用等;病死畜尸及排泄物、污染物等要进行焚烧、深埋、消毒等无害化处置;发病场(舍)的重点场所、用具、饲具等采用敏感消毒剂消毒至少3 次。发病群所有假定健康羊紧急接种相关疫苗,必要时每只羊内服适量0.5%高锰酸钾液(150~250ml)、2%硫酸铜液(50~100ml) 或澄清石灰液(100~150ml),对于迅速控制疫情、防止进一步蔓延有积极意义。(4)加强日常管护。实践证明,本病适发季节,散牧羊群尽量在高燥地带放牧,避免在低洼潮湿、污染严重的地带放牧,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病风险;大幅降温时注意防止羊群受寒感冒,罹患病毒性感冒的饲养管理人员要由健康人员替岗,早晨放牧时间适当延后、待太阳照射升温后再行放牧;先给羊群喂水及少量喂料,防止羊只过度饥渴饮用死水、污水,采食霜冻、霉变、有毒有害的饲草料。

猜你喜欢
羊肠毒血症梭菌
运用“五多”猫写法把美食写得有滋有味
羊肠汤飘香
羊肠汤飘香
PCT、IL-6、CRP、WBC及其清除率等指标在ICU脓毒血症患者中的作用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脓毒血症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复合丁酸梭菌发酵饲料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ICU重症脓毒血症患者的护理方法与效果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羊妊娠毒血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