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史学习教育鲜活起来

2021-12-02 19:12王笑梅
江苏教育 2021年52期
关键词:长廊长征党史

王笑梅

今年,恰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积极开展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学校结合蕊春园绿色园林特色,建设党史红色长廊,聚焦典型园林风貌,开辟红色寻访广场,依托“大手牵小手,永远跟党走”党建品牌,引导学生通过沉浸交互式的具身体验学习,纵览百年芳华,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旨在让他们拥有红色信仰、红色情怀、红色力量。

一、建党史长廊:行进的红色教育

党的百年历史与当下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鉴于此,我们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将学校具有苏州园林风格的蕊春园打造成党史学习教育情境场,将园子四周的长廊打造成“红色长廊话百年”党史长廊,以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为线索,以不同时期的典型事例、历史人物为主干,全景式回顾党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以行进中的红色教育,激发少年儿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1.形象的相似性。

我们将党史长廊的起点设在园林中假山与丛林的结合处,这暗喻着建党初期复杂的革命环境。我们将“开国大典”设在园林中央宽敞的门厅里,将“党的十八大”呈现在水榭宽阔的榭台中。在“开国大典”的展示空间,有教师手写的毛主席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有学生创作的儿童画《各族人民大团结》,最引人注目的是美术教师绘制的《开国大典》水彩画,色彩灵动、形象逼真,再现了毛主席当年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的场景,定格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重要历史时刻,凸显了“开国大典”的伟大与庄严,这都表现了“我爱祖国,我爱中国共产党”的主题。

2.展示的立体性。

全景式党史长廊体现了“面”“线”“点”的立体融合。在党史长廊的“前言”旁,我们用一整块的长廊做成一个独立的“面”的展板,将党的百年历史浓缩在这一展板中,用图表和文字展示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的时间、地点、参加人数、会议决议等。学生站在这块展板前,对党的百年历史一目了然,能真正做到一图读懂党的100年。在古色古香的长廊青砖黑瓦屋脊下的椽柱上,悬挂着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要工作和成就,这就形成了百年党史连贯的“线”。此外,长廊的花窗和白墙,寓意党史长廊中的一个个“点”,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典型事例、历史人物、精彩故事等。

3.场景的开放性。

百年党史的长卷在红色长廊里渐次打开:红船故事、南昌起义、三大战役、核爆成功、改革开放、港澳回归、美丽中国、一带一路、防疫抗疫、脱贫攻坚……学生循着百米长廊,边走边看。“行走的党史”让党史知识“动”起来、“活”起来。其中,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点燃了学生学习党史的热情,百年党史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身边的历史”。

4.内容的交互性。

党史长廊,一方面用文字图片呈现史实,让学生了解;另一方面将儿童的感悟和创造融入其作品,助力其表达感受。如有学生手绘“红军长征路线图”,有学生用书法再现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自勉对联,有学生书写毛泽东诗词、革命先驱语录,也有教师创作水墨画《振兴乡村富民强国奔小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学生用木刻年画、剪纸、蓝印花布等南通非遗艺术形式呈现百年党史,如用木刻年画制作“一大会址”,用蓝印花布呈现“南泥湾开荒”,用剪纸作品《祖国万岁》《人民万岁》展现“开国大典”,用风筝板鹞创作“梦圆飞天”……学生将地域文化与党的历史、国家发展融为一体,同时沉浸在百年历史长卷之中。

5.鲜明的时代性。

红色长廊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金句频现,“习”声回响:水榭里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展现了总书记“人民至上”的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配以总书记2020年11月13日视察南通时在长江边上的留影,体现了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要求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此外,学校在红领巾广场独辟一条“脱贫致富”主题长廊,呈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故事。

二、体验讲述:让红色种子生根发芽

基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他们体验讲述,感受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在耳濡目染中传承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让红色种子在他们心底生根发芽。

1.致敬英烈——用铿锵誓言熔铸信仰。

高耸的纪念碑前,学生用五彩缤纷的鲜花寄托沉沉的哀思,用深情的鞠躬致敬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在心中默默种下一粒粒革命的种子;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学生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回到了血雨腥风的战争场景中;在低回的音乐声中,学生的脚步沉重而坚定,他们抬头仰望高耸的纪念碑上镌刻着的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思考着一个个清晰的名字背后一段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史。烈士墓前,学生的誓言铿锵有力:革命先烈的遗志,我们继承;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我们传承;革命先烈的奋斗足迹,我们接力前进……

2.师生讲述——唤醒红色记忆。

“中共江北特委旧址纪念碑”是通州的红色记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校挖掘地方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少先队员追寻“中共江北特委”的故事。少先队员高举队旗,来到纪念碑前,重温那段烽火岁月。为了理解故事中的更多细节,少先队员分组到通州区档案室、通州区党史办查找资料,到街道、社区走访先辈、相关领导和社区群众,挖掘关于“中共江北特委”的珍贵历史资料,写成红色故事“纪念碑前的讲述”。笔者作为学校的党总支书记、校长,带领邱昊琦、瞿野、陈悦涵三名少先队员一起深情讲述:“1938年8月,中共江北特委组建,负责南通、如皋、海门、启东4县共产党组织的恢复组建和抗日斗争的工作开展……”短短20分钟的讲述,仿佛把大家带入了烽火岁月。

3.立体宣讲——让红色故事更广传扬。

“嘉兴南湖畔,泊着一叶红船,她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中国共产党的‘母亲船’……一叶红船,带着真理的力量,驶向光明的彼岸。”新学期第一次集体晨会上,少先队大队长茅心悦在鲜艳的国旗下讲述了红船故事。她的讲述吸引了全场4000多名学生,茅心悦自己也备受鼓舞,她说:“革命的火种在这里传播,同时也燃在我的心中,我长大后,也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学校大队部的积极组织下,全校4000多名队员个个加入“蕊春娃娃讲党史”的红色故事演讲行列。学生走上升旗台,走向沉浸式广场,猎猎飘扬的国旗下,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红色的新苗茁壮成长。

学生们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用稚嫩的童声,讲述党史故事,传扬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万达广场、张公祠、人民公园、健身广场……党史故事宣讲团所到之处,人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静静聆听。

三、情境对话:沉浸的红色寻访

红色土地蕴藏着精神富矿,红色故事是最生动的教材。我们定期邀请各时期的优秀党员讲述党史故事,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红色寻访的特色课程提升红色教育吸引力,让学生常学常新、常访常新、常悟常新,从而传递榜样力量,厚植家国情怀。

1.采访先辈:从“三猛”故事到“三猛”精神。

2021年4月20日,学校邀请有着80年党龄的95岁抗战老兵于健爷爷,给少先队员们讲述他南征北战的峥嵘岁月:14岁开始参军,在高邮、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粟裕将军曾夸赞他是“猛打”“猛冲”“猛杀”的“三猛”指挥员。如今,他的后颈、背部仍残留着弹片。这位95岁的老人,当年就是在枪林弹雨中践行着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听了于健爷爷的故事,少先队代表瞿野说:“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是幸福的,也是责任重大的。如今,我们更应该学习‘三猛’精神……”学生经过讨论,创新出了新时代“三猛”精神:对待困难,猛攻;对待功课,猛学;对标优秀,猛追。

2.采访校友:从“以学愈愚”到“立己达人”。

2021年4月13日,学校创办人孙儆先生的孙子、原上海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党委书记孙洛先生来到母校,接受了红色寻访。当被问及祖父孙儆先生的办学思想对他产生哪些影响时,他感慨万千:“当年清末状元张謇题写校训‘以学愈愚’,祖父教育救国的思想让我从小学会了担当责任,立志报国。我在早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今有63年的党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立己达人’,报效祖国。”

3.采访家长:从南通“难”通到南通“好”通。

四(1)班的孙雯同学的采访对象是她的姥爷,一名1972年入党的老党员,他告诉孙雯:“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就是我们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不断提升的过程。”姥爷印象最深的是南通的交通:“民间都说‘南通南通路难通’,而现在,苏通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成,‘轨道上的机场’南通新机场选址尘埃落定,这一规划年客运量4000万人次的机场将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就像习总书记所说的,咱‘南通好通’啦!”通过姥爷的讲述,孙雯明白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人民立场。她说:“我长大也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采访老师:从“开天辟地”到“惊天动地”。

五(2)中队的中队长带着一组同学采访了数学老师王老师:“王老师,您是一位老党员,能给我们讲讲党的历史吗?”王老师说:“我用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个成语讲党史。同学们,老师邀请你们一起讲……”

红色的寻访,红色的哺育。沉浸式的红色寻访,打破了时光的阻隔,让那段峥嵘岁月与当下的真实场景交融,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校的“红领巾永远跟党走”广场前,这样的红色寻访正不断进行,“从小跟党走,永远不掉队”的红色誓言激励着少先队员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四、重走长征路,感悟长征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好的“养料”。2021年4月9日,天空蔚蓝,党旗红艳,在碧波荡漾的通州区南山湖畔,意气风发的实小少先队员身着红军服整装待发,随着一声发令,我校分校南山湖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重走长征路”正式开启!

1.立意:将长征精神融入成长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是绝佳的党史学习教育契机。我们因地制宜,设计策划了“童心向党,重温长征路”象征性长跑活动,将长征精神的学习教育与儿童自我成长教育结合起来,让儿童用行动弘扬长征精神,开启新时期新的长征。

南山湖小学位于风光秀丽的南山湖畔,湖畔空气清新,湖边宽敞的道路皆为人行步道,没有交通安全隐患,为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湖面上有一座桥,恰好对应“飞夺泸定桥”的场景,一大片青草有助于学生联想到“红军过草地”的情景……这样的活动虽然不可能让学生真正用脚步丈量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体验真实的长征场景,但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成长体验。

2.蓄能:用长征壮丽史诗浸润心灵。

活动初期,教师引导学生对长征历史进行全方位的阅读和感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学生朗诵着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眼前浮现出红军战士那英勇无畏的身影、坚毅执着的脚步、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了近百条河流,攀越了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生存极限。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长征精神是不畏艰难、铁心向党的坚定信念,是敢于磨炼、咬定青山的顽强毅力,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不朽灵魂,是百折不挠、积极乐观的精神品质,这都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3.磨砺:用艰苦练习锻造体能。

为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学校从2021年3月初就开始组织四年级学生进行长跑训练,经过大半个月的磨炼,学生的整体体能明显提升。一个月后,经过晨练课程加上军体拳的训练,学生个个精神抖擞,站立时腰板挺直,军体拳打得虎虎生威。训练的过程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长征精神内化的过程。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精神,学生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唯有通过辛苦锻炼才能得以养成。

4.仪式:用长征精神开启新征程。

南山湖畔,红旗飘飘,军号嘹亮。主席台上,身着红军军装的学生吟诵《七律·长征》,童稚的声音穿越云霄,节奏铿锵。随后是军体操表演:抬腿,卷起千堆雪,把希望和理想凝结;落脚,惊拍万重浪,把信念和力量汇聚。偌大的广场上,各方阵旗手陆续上台,接受授旗。授旗完毕,大家进行行军誓师呼号。授旗的仪式感、责任感、庄重感在接过红旗的一刹那震颤心灵;行军誓师呼号,响彻云霄,字字铿锵,直击灵魂深处。

5.重走:没有一个人掉队。

冲锋号吹响,随着一声发令,南山湖四年级学子们的“重走长征路”活动正式开启,各中队列队跑步出发。无论是前半程的排队跑,还是后半程的自由跑,每一个学生都精神抖擞,奋勇前进。新长征路上,同学们不畏艰难,你追我赶;新长征路上,同学们相互勉励,奋勇向前。红旗飘飘,少年放飞理想。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却通过少年儿童的重温代代相传。在“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同学们全程没有一人掉队,全部成功抵达终点,坚持、勇敢、自信等美好品质在学生身上充分彰显。

6.签名:值得定格的永恒瞬间。

抵达终点时,家长亲手给孩子佩戴上长征路主题勋章,这是儿童成长礼上最好的礼物。在终点旁的签名墙前,每一个学生都认真而庄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是成长的纪念,是自我挑战和自我超越的纪念,也是把红军长征精神镌刻在童年的纪念。

一次活动,一份成长。“重走长征路”助力学生用心灵去感悟拼搏奋进的长征精神,去传承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重走长征路”是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理想植根于学生的思想信念中,是将“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坚定目标立在人生起始的纪念柱上,也是将“团结友善、患难与共”的坚定情义镌刻在成长最初的美好里的一次壮举。

猜你喜欢
长廊长征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爷爷的长征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漫画长廊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长征七号——让长征火箭实现脱胎换骨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漫画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