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大学与绥丰书院的办学历史渊源刍议

2021-12-02 20:47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师范学校校史钦州

(北部湾大学 党委宣传部, 广西 钦州535011)

校史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和重要档案材料,校史对于学校的建设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所大学拥有悠久的校史与浓郁的文化底蕴,不仅有利于增强师生和校友对学校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也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校史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歌、校训、大学精神、办学特色的重要依据和思想源泉。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合并后升本为钦州学院,在钦州学院基础上设立北部湾大学。 从历史上看,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也是北部湾大学的前身之一。 北部湾大学和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不仅有物质上的继承关系,也有精神和历史上的继承关系。 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是由绥丰书院的主流发展而成,所以,北部湾大学与绥丰书院有深厚的办学历史渊源关系。 因此,对这段历史的挖掘应当予以重视。

一、 学术界关于校史认定标准的主流观点

关于校史的认定,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都没有权威而统一的标准。 相较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仅有一百余年,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晚清和民国期间战乱不断,高校更替、拆分、合并频繁;新中国成立后,高校于1952 年和20 世纪90年代末期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合并调整,因此,中国高校校史问题错综复杂。 2002 年,针对国内高校兴起更改校史的现象,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校史和校庆问题的通知》 (教发厅〔2002〕6 号),《通知》中提出:“高等学校的建校历史是一个学术问题,进行变更必须经过充分科学论证,必须有翔实的历史记载和依据,要得到高等教育史学界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认可。”[1]《通知》还强调:“由某个学校的主体和某个系科发展、衍生而来的不同高等学校,在办学历史上有共同的渊源,但在建校历史和校庆年份的认定上应有不同的概念以示区别;另外,合并高等学校的建校历史和校庆年份确定问题,也须进行科学论证。”[1]

高校校史确定的原则与标准在学术界也是备受争议的问题。 在中国知网能够找到的相关文献不超过20 篇。 学术界针对校史问题的论述也是众说纷纭,其中,厦门大学的刘海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的凌安谷教授这两位学者的观点的影响力较大。 凌安谷认为在涉及高校的设置、停办、变更等问题上,必须坚持以法定批准或认可为依据。关于高校调整问题,刘海峰分别从调整分立和调整合并两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高等学校出现调整分立,凡属原高等学校的院、系等单位从高等学校中分离出去,单独成立或与其他高等学校的院、系等单位组建新的高等学校,而原高等学校继续存在的,由原高等学校继续延续其建校时间,派生出的高等学校以分立后正式成立的时间为建校时间;第二,高等学校出现调整合并,凡属以某一高等学校为主兼并其他高等学校的,合并后的高校可延续为主合并的高等学校的原建校时间;凡属由两所以上高等学校在平等的条件下合并,成立新的高等学校的,则由该高校自行协商决定,以合并前其中一校的建校时间或以被批准合并的时间为其建校时间。 关于学校变更,由中等学校升格成立的高等学校,以其被批准变更的时间为其建校时间。 但在 20 世纪 80 年代(1989 年)以前已举办过校庆且当时已从前身中等学校算起的,可以承认其累积的校庆年份。”[2]刘海峰提出:“在调查和征求意见时,许多人都反映标准不宜定得过严。 因此,标准的制定不要限制过死。 应考虑有利于高等学校声誉的提高,有利于吸引生源,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凝聚力。 校史追溯要考虑连续性,但更重要的是考虑继承性。”[2]从总体上讲,学术界认为校史确定应该以教育主管部门的官方认定为重要原则,而在校史的继承关系上,体制上的继承是最核心的要素,教师、学生、办学模式(包括办学性质和层次)是核心要素,而校址、校产、校舍等则是次要因素。

二、 北部湾大学是绥丰书院的继承者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学校教育的重要源头。 钦州东坡书院建立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是为了纪念苏轼而建立的(苏轼在流放期间两次途经广西,并在现玉林、钦州、梧州等地居停)。 东坡书院具体地址因年代久远已不可考,相关历史档案也已不存。1885 年,民族英雄冯子材于镇南关大捷后,切身感受到现代知识和现代科技的重要性,向钦州各界人士发出捐资的倡议,在当时钦州北面龙岗(现钦州市第一中学初中部校址)兴建镇龙楼。1890 年,时任钦州知州的李受彤接受冯子材的建议将东坡书院迁往镇龙楼,易名“绥丰书院”[3]。1903 年,冯子材病逝,弥留之际叮嘱其子冯相华要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冯相华遵父遗嘱,根据清政府所颁章程,在书院内增设堂舍开办钦州中学堂,冯相华为学监(即校长)。 1906 年,清政府全面废除科举,各类书院一律改制为学堂。 绥丰书院改为钦州中学堂,搬迁至北虎庙(现钦州市实验小学校址)办学,开设简易师范班,开启钦州师范教育的先河。 1910 年,钦州中学堂改名为钦州中学。 1914 年,钦州中学改名为广东省立钦州中学。 1930 年,广东省立钦州中学改为广东省立第十二中学,并增设高中师范(中师)班。1931 年,广东省立第十二中学只招收中师生,不招收高中、初中的普通班学生。

1935 年,广东省立第十二中学改为广东省立钦州师范学校,直属于广东省教育厅管辖。 1951年,广东省钦廉专区经国务院批准划入广西省,隶属广西省管理,广东省立钦州师范学校第一次改名为“广西省立钦州师范学校”。 1955 年7 月,经国务院决定,钦州专区又划归广东省,原钦州专区改为合浦专区,学校又改回原名“广东省立钦州师范学校”。 1965 年8 月1 日,经国务院批准,钦州县、灵山县、防城各族自治县以及由合浦县分划出的合浦县和浦北县,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管辖,连同原广西所辖的上思县,共计6 个县一起组成钦州专区,行署机关就设在钦州镇。 行署设立,需要征用广东省立钦州师范学校全部场地及校舍作各机关办公和人员安置之用,于是广东省立钦州师范学校奉令迁到离钦州主城区20 多公里外的钦州大垌乡百浪岭下百龙大派村之间的位置建校办学,“广东省立钦州师范学校”再次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师范学校”(1)钦州师范学校、钦州民族师范学校、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钦州学院历史详见钦州学院校史编撰委员会于2013 年编撰的《钦州学院校史》。。

1981 年秋,经上级批准,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师范学校迁校入城,校址设在当时的钦州镇北郊(现育才路9 号)。 1983 年钦州县获批成立钦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师范学校”改称“钦州市师范学校”,学校归属钦州市(县级)管辖。1986 年12 月,经上级批准,学校改名为“广西钦州师范学校”,学校改属钦州地区直辖。 1993 年,学校获准改名为“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定点师范学校。 1999 年6 月,因钦州教育事业发展和地区改造的需要,钦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广西广播电视大学钦州市分校迁到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与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联合办学。 2004 年6 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含广西广播电视大学钦州分校)并入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建成新的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6年,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钦州学院。 2018 年,钦州学院升格为北部湾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与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钦州地区师范学校血脉相连,历史渊源深厚,为2004 年两校的合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3 年,广西沿海地区六县一市(上思县、防城县、灵山县、浦北县、钦州县、合浦县、北海市)属钦州地区,当时的钦州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教育发展也相对落后,初中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整个地区还没有一个培养、培训中学教师的基地。 1973 年8 月初,为了适应钦州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中学师资的培养,中共钦州地区委员会、钦州地区革委会决定创办钦州地区师范学校,钦州地区师范学校的校长李柏及部分骨干教师(章日炽、梁庆雨等)都是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师范学校抽调过来的。

绥丰书院距今已有131 年的历史,其文脉从未中断,发展变迁脉络清晰,历经11 次改名,办学层次上经历了书院教育、中学教育、中师教育的变迁,在2004 年以“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的身份并入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最终发展成北部湾大学。 北部湾大学的前身之一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是绥丰书院的正统继承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北部湾大学也是绥丰书院的继承者。

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的校史起始时间追溯到1890 年成立的绥丰书院是可行的,但是不知是何原因,在各类公开资料中,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只认定到1906 年。 1906 年,“钦州中学堂”开始附设简易小学师范班,聘请民族英雄冯子材之子冯相华为学堂监督,这就是钦州师范教育的开端,但仅仅因为这个原因就把1906 年认定为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的建校时间,这是值得商榷的。

研究绥丰书院的变迁历史,钦州市第一中学的校史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钦州市第一中学发端于钦州中学(绥丰书院经历2 次更名后发展成为钦州中学)的简易师范班。 1910 年,钦州中学堂改校名为钦州中学,并增设简易师范班。 1928 年秋,广东省立第十二中学(绥丰书院经历4 次更名后发展成为广东省立第十二中学)的简易师范班另行独立,挂牌成立“钦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由钦县政府直接管辖,转到文昌阁(即现永福小学处)办学。 1930 年,“广东省立第十二中学”改名为“广东省立钦州师范学校”后成为中师学校,不再招收中学生,政府认为“毋须多办师范”,将“钦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改为“钦县县立中学”,招收中学生,校址在文昌阁。 1937年,钦县县立中学搬迁到绥丰书院的原址镇龙楼(现钦州市第一中学初中部校址)之后,先后更名为“县立第一中学”“钦县第一中学”“钦州县第一中学”“钦州市第一中学”。

从严格意义上讲,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是由绥丰书院的主流发展而成,而钦州市第一中学是绥丰书院的支流(简易师范班)发展而成。 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是绥丰书院完整意义上的体制继承者。 钦州市第一中学与绥丰书院的联系有两处:一是由其简易师范班发展而来;二是使用了绥丰书院的原址。 钦州市第一中学高度重视绥丰书院的历史,积极主动追溯校史,于20 世纪90 年代重修了毁于战火中的镇龙楼。 钦州市第一中学的校徽图案为镇龙楼,校徽上的建校时间为绥丰书院的成立时间(1890 年)。 2020 年12 月,钦州市第一中学以绥丰书院的成立时间(1890 年)为建校起始时间,举办了建校130 周年校庆。

三、 国内高校校史追溯的相关案例和启示

国内有部分高校就是按照“历史最悠久”原则来追溯校史。 如中国农业大学是于1952 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所大学的农学院合并而成,但是其在追溯校史时就按照“历史最悠久”原则沿着北京大学农学院的历史一直追溯到京师大学堂于1905 年设立的农科学部,中国农业大学校徽上的建校时间也标明是1905 年。 北京师范大学有三个办学源头,分别是成立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于1908 年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成立于1925 年的辅仁大学。 其中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和京师女子师范学堂经过多次更名发展后于1929 年合并成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之后发展成北京师范大学,1952 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在追溯校史时也按照“历史最悠久”原则将校史起始追溯到1902 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与在1952 年院系调整中成立的中国农业大学有类似历史的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因为是由4 所以上学校相关院系合并而成,其源头复杂,就没有再往前追溯校史。

国内五所“交通大学”的校史追溯也是一个典型案例。 这些交通大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盛宣怀于1896 年在上海成立的“南洋公学”与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奏设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这两脉为交通大学的最早源头。 南洋公学几经改革变迁于1912 年发展成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1921 年,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和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合并改组为“交通大学”。 在随后的历史中交通大学经历多次拆分、合并,最终发展成为五所大学,即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台湾阳明交通大学。 海峡两岸五所交通大学一致认定校史起源于1896 年,并成立“交通大学校友总会”。 2016 年,海峡两岸五所交通大学共同举办了声势浩大的“交通大学120 周年校庆”。

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的校史也较为复杂。 1949 年后,“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 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原中央大学工学院在学校原址成立了南京工学院,后更名为东南大学(位于原中央大学四牌楼校址),文、理、农等学院迁出,其中原南京大学文、理学院与金陵大学等学校的有关院系合并建立新的南京大学(位于原金陵大学旧址汉口路鼓楼校区),其他院系相继成立的独立院校发展成为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 其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共9所学校将校史源头追溯到“国立中央大学”的前身——1902 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

北部湾大学与绥丰书院有着深厚的办学历史渊源关系,在校史追溯中最有利的条件是绥丰书院的传承发展有序而且从未中断,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完全从体制上继承了绥丰书院,并且有官方文件和历史文字材料作为佐证,这一点是国内很多将校史追溯到书院的高校所不具备的。 如湖南大学号称“千年学府”,是因为将校史追溯到于976 年建立的岳麓书院。 湖南大学的校史追溯问题在国内引起过争议,尽管湖南大学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湖南大学与岳麓书院的关系中有一处硬伤始终无法回避:“岳麓书院”于1903 年改名为湖南高等学堂,1912 年,湖南高等学堂奉令停办,至此,岳麓书院的历史已经终结,文脉中断。湖南大学是于1926 年由湖南工业、商业、法政三个专门学校合并建立的,与岳麓书院并无体制上的继承关系,湖南大学仅仅是使用了岳麓书院的旧址办学。 学者李均曾提出质疑:“湖南大学仅仅依据校址、校舍的因素,把学校的历史大幅度上延。 湖南大学仅仅利用某书院的校址办学就可以把学校的历史追溯到某书院吗? 答案是否定的。”[4]在校史认定中,体制的继承是核心要素,校址的继承是次要因素,一所学校不能仅仅因为用了原校的校址就可以认定是原来学校的继承者。 类似的例子还有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校史追溯到1897 年成立的求是书院,但是求是书院在1912 年按照中华民国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改名为“浙江高等学校”后奉命停止招生,至1914 年维持到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学校完全停办。 1927 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 1928 年,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改名为浙江大学。 在严格意义上讲,浙江大学与求是书院不存在体制上的继承关系。 武汉大学把校史追溯到于1893 年成立的自强学堂,也存在和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同样的问题,自强学堂于1902年改名为方言学堂后在1911 年停办。 1913 年民国政府使用原方言学堂部分师资图书设备,在旧址上筹办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之后发展成为武汉大学。 湖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都高度重视校史的追溯,尽管存在争议,仍然坚持把校史往前追溯,“岳麓书院”“求是书院”“自强学堂”已经分别成为这三所学校重要的文化品牌,融入大学精神中与学校密不可分。 湖南大学的校徽印有两个年份,“976”“1926”分别是岳麓书院的成立时间和湖南大学的定名时间。 湖南大学在校庆处理上也别具一格,2016 年,湖南大学举行了“庆祝岳麓书院创建1040 周年暨湖南大学定名90 周年”活动。

综上所述,校史的追溯,高校自身的主动作为最为关键。 办学层次、办学体制、师资、学生、校址、校产有时候并不是束缚校史形成的条件。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如清华大学的校史始于1911 年的清华学堂,1912 年改名为清华学校,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在办学层次上并不是高等教育。《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有载:“建议清华高等科毕业学生之不能通过游学甄试者,及中等科毕业不能深入高等科者,除发毕业文凭外,请学部准其参加各大学堂及各高等学堂之入学及插班考试,以免埋没人才。”[5]清华学校于1928 年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但这并不影响清华大学将校史起始时间认定为1911 年。 湖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在建校起始阶段,办学层次也不是高等教育,而是书院教育或者学堂教育。 中国台湾地区的高校如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中央大学”,无论是在体制上还是在师资与校址上都和大陆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没有联系,但并不影响它们“认祖归宗”,分别把校史追溯到清华学堂、南洋公学和三江师范学堂。

四、 北部湾大学办学历史渊源追溯至绥丰书院的意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北部湾大学办学历史有两大源头: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办学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90 年成立的绥丰书院,重视研究并深入挖掘这段历史,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传承历史文脉,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有利于传承民族英雄精神和地方文化。绥丰书院是钦州的文脉肇始,对于钦州教育意义重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绥丰书院是民族英雄冯子材在镇南关大捷后所创办,冯子材之子冯相华担任学监(即校长),冯氏父子二人都为绥丰书院的建设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英雄手创,宗开绥丰。”冯子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领导下的镇南关大捷是中国近代史中对外战争的重大胜利。 深挖这段历史,讲好英雄故事,可以让校史的个体叙事融入国史的宏大叙事中,这将对校园文化建设、传承英雄精神、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校的影响力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

二是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的历史是精神文化的富矿。 绥丰书院和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的历史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其中有许多亮点突出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史料。 如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省立钦州师范学校(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的前身)成立了“战时后方服务团”,在钦城及久隆、小董、平吉、陆屋、大寺、黄屋屯等圩镇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鼓励人民群众参军参战抗击日寇。 一些学生直接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侵华日军占领钦州后在广东省立钦州师范学校门口的合影,成为日军侵华的罪证。讲述这段历史可以激励学生勿忘国耻,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校史中有“黄秋槐捐产兴学”的事迹,钦州市人民政府经多方查证,确认校友黄秋槐捐产办学的史实。 讲述这段历史,可以激励广大校友积极回报母校。

三是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党史故事。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的历史与钦州地方党史联系紧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钦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在广东省立钦州师范学校,黄文楷老师是学校最早的中共党员,从中山大学毕业后到广东省立钦州师范学校担任文史教员。 1940 年1 月,黄文楷召集沈荣燊、何景星、吴葆颐、黄之才四人集体宣誓,宣告中共钦州师范学校地下党支部正式成立。 钦州师范学校党支部成立后,不仅组织领导了抗日救亡运动和反抗国民党当局反动统治的运动,还领导了反对反动校长张开照把钦州师范学校并入韶关师范学校的学生运动,使学校于1941 年8 月中旬胜利迁回钦州原址办学。 1945 年2 月7 日,广东省立钦州师范学校的全体共产党员11 人和进步学生共30 多人参加了中共南路特委领导的小董起义。 小董武装起义在钦州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在全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背景下,广东省立钦州师范学校的光荣历史,在校史中的重要意义应该得到进一步凸显,让广大师生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

如果后一所学校继承了前一所学校的体制,那么这所学校也继承了前一所学校所承载着的文化。正如周良书所言:“离开了红楼,就不好叙说北大的故事;没有了荷塘,清华的记忆也要抹去相当的一块。”[6]从绥丰书院的历史发展演变看,绥丰书院经历了书院—学堂—中学—中师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本科大学的历史演变,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向近现代高等教育转型的活化石和典型案例,研究北部湾大学与绥丰书院之间的继承关系,不仅关系到北部湾大学校史的形成演变,也对研究我国教育的历史演变有重要意义。 学校的历史是大学精神文化不可缺少的载体,大学精神要通过校史叙事得以彰显。 绥丰书院和广西钦州民族师范学校的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党史紧密相连,是一座精神文化富矿,值得学者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师范学校校史钦州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获奖证书
西部陆海新通道背景下加强钦州水上消防建设的思考
王莹作品
高申作品
高申作品
校史档案的功能分化及其实现路径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探讨
衡士玉美术作品
校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
——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
校史档案在传承高校特色文化中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