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林地生态养鸡的意义和饲养管理要点

2021-12-02 23:45陈帮斌王承义席旭晴
湖南畜牧兽医 2021年6期
关键词:养鸡鸡群日龄

陈帮斌,王承义※,周 健,席旭晴,赵 琴,刘 浩

(1.湖南省浏阳市农业农村局,湖南浏阳410300;2.湖南省浏阳市枨冲镇农业农村办公室,湖南浏阳410300)

湖南省林地面积约13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9.82%,2018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4657亿元[1],林地资源丰富。发展林下生态养鸡,一方面丰富的林地资源可以被鸡群充分利用,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另一方面鸡群可以为林地积肥、除草、除虫等,使林地得到更好的养护。

1 发展林地养鸡的意义

1.1 对林地养护的好处

鸡群在林间啄食青草、浆果、植物种子、昆虫等,减少病虫害对树木的侵袭,减少杂草杂木对林地营养的消耗;鸡群在林间活动、排泄,通过踩踏使鸡粪更充分地与土壤接触混合,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树木生长提供充足的有机肥、二氧化碳和水分,同时使地面表层形成一层薄而较结实的土壳,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流失。有研究发现:放养鸡的林地,其平均树径比未放养鸡的大4.77厘米[2]。

1.2 对生态养鸡的好处

将鸡群放养在林地间,杂草、昆虫、泥沙为鸡群提供丰富的食料,减少饲料投入,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林间清新的空气、充足的活动空间,能促进鸡群增强免疫力,提高鸡群健康水平,降低防疫成本;生态放养模式下鸡的营养源更丰富,鸡肉、鸡蛋等产品营养更全面、结构更合理,风味更佳,更受市场欢迎。

2 林地养鸡需准备的条件

2.1 品种选择

林地养鸡宜选择肉蛋兼用型品种,比如:

2.1.1 湘黄鸡。湖南省优良地方鸡种,毛黄、嘴黄、脚黄,环境适应性强,喜食青草菜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成年体重公鸡约1.6千克,母鸡约1.3千克;母鸡平均年产蛋约160枚。

2.1.2 五黑鸡。“五黑一绿”的珍禽极品,“五黑”指毛黑、皮黑、肉黑、骨黑、内脏黑,“一绿”指鸡蛋壳为绿色。五黑鸡喜群居、喜食青草菜叶,抗病力强;鸡肉细嫩,味道鲜美,黑色素、氨基酸和黑色胶体含量丰富;鸡蛋中硒、锌、碘含量高而胆固醇含量低;成年体重公鸡1.5~1.8千克,母鸡1.1~1.4千克;母鸡平均年产蛋约180枚。

另外,白羽乌鸡、麻羽鸡、珍珠鸡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2.2 场地准备

主要包括鸡舍和围挡好的林地。

2.2.1 鸡舍。林地养鸡模式下,鸡舍主要用于育雏和放养后鸡群的休息、补饲等,可利用原有的旧房改造,也可新建。鸡舍内应选择有利于隔热、保温、通风和清洁消毒的一角设置专用育雏舍,用于饲养4周龄以内的雏鸡。其它区域用于放养后的鸡群补饲、饮水、休息等。

2.2.1.1 育雏舍规格:育雏舍高度2.5~2.8米,长度和宽度根据鸡舍实际情况确定。

2.2.1.2 育雏舍保温条件:地面要硬化,垫料宜选择锯末、刨花、稻草(切段)等;墙壁和天花板应设置隔热层(如泡沫板、夹层隔热墙体等),内墙墙面应全部贴满瓷砖;窗户控制在2个以内,窗户面积最好不超过1平方米。以减少散热;配备热风机或电热伞等升温设施。

2.2.2 林地。选择有树林或竹林,且草源丰盛的山坡,或果木林、苗圃园等,应注意以下几点:

2.2.2.1 林地位置:应远离主要公路、居民区、工厂、学校等人流物流集中的场所。

2.2.2.2 围挡设置:用挡板或灌木带、钢丝网、竹木杆等做好栅栏,将林地、鸡舍等围起来,在靠近鸡舍处设置一道大门。

2.2.3 养殖设施:需提前准备的包括开料盘、大小号料桶、大小号饮水器等饲喂设施;鸡花料;鸡圈垫料;至少3种消毒剂,消毒机、疫苗和冰箱、常用药物;电热伞、红外线灯、电风扇、排气扇等温控通风设施,以及清洁卫生、防风防雨等工作需要的器械、工具等。

2.3 时间控制

林地放养也应遵循“全出全进”原则,放养时间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2.3.1 鸡的日龄。鸡在30日龄、体重约180克时即可开始室外放养,至5~6月龄、体重1.5千克左右时结束放养。结束放养后,母鸡可以转入蛋鸡舍生产鸡蛋,产蛋高峰期之后再上市销售;公鸡和产蛋率偏低的母鸡可以直接上市销售。不具备育雏条件或技术的鸡场,建议直接购买1~1.5月龄的仔鸡,在鸡舍内圈养5~7天后再入林地放养。

2.3.2 季节气候。建议选择初夏季节,草木生长比较茂盛时开始放鸡入林,4~5个月后即秋末冬初草木逐渐凋零时结束放养。

2.3.3 草源消耗情况。根据鸡群数量和生长速度、草源消耗等情况,适时结束或延长放养期,既使鸡群生长潜力充分发挥,又确保来年草木复生不受影响。

3 林地养鸡饲养管理要点

3.1 鸡舍消毒和鸡群免疫

3.1.1 鸡舍消毒。消毒应遵循“先清洗,再消毒”“交叉用药”“全方位无死角”等原则,并注意消毒方式、药物浓度、作用时间、消毒频率等技术操作要领。

3.1.1.1 机械清除:遵循“先上后下、由里向外”顺序,将鸡舍及相关设施用房的吊顶、墙壁、圈栏、地面、粪道等处附着的有机物、蜘蛛网等清扫干净,再用水冲洗至肉眼看不到有机物。对于地面或墙角难以清扫、铲除的料垢或粪渣等,可泼洒1%~2%氢氧化钠溶液,1~2小时后再清扫和冲洗。

3.1.1.2 药物喷洒消毒:吊顶、墙壁、圈栏、地面等处清洗干净并干燥后,用高压雾化消毒机和消毒药剂喷洒消毒。一是药物浓度要合理,如0.5%~0.8%烧碱溶液、0.5%~1%复合酚溶液、0.5%~1%次氯酸钠溶液、0.3%~0.5%过氧乙酸以及碘制剂等;二是作用时间要充足,消毒溶液在物体表面保湿时间至少30分钟;三是作用温度,有条件的尽量用60℃左右热水稀释消毒药,可有效提高消毒效果。每次消毒都应选择不同的消毒药物。

3.1.1.3 熏蒸消毒:养过鸡的老鸡舍在机械清除和药物喷洒消毒后,还需用熏蒸法对空气进行消毒,方法是:将门窗关闭并堵塞所有通风口,按每立方米空间42毫升甲醛、21克高锰酸钾、10.5毫升水准备好消毒药和盛药器皿(建议用塑料盆或桶),先将高锰酸钾和水充分搅匀,再倒入甲醛,操作者立即退出鸡舍并关闭最后一道门。封闭熏蒸24小时之后,打开门窗通风24小时。

3.1.1.4 工具器械消毒:料桶、饮水器、料勺、扫帚等器械工具,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晾干后,用消毒药(参照喷洒消毒浓度)浸泡2小时,再次冲洗、晾干后备用;或者置于鸡舍中熏蒸消毒24小时。

3.1.1.5 消毒频率:结合鸡舍、林地等环境条件,及天气变化、鸡群数量和健康状况,根据门卫、人员车辆、鸡舍内外、器械工具、鸡群、活动场地、饮水等各个环节不同的消毒方式和频率,制定并严格执行适合本场实际的卫生消毒规程。

3.1.2 鸡群免疫和保健。高致病性禽流感是湖南省规定的强制免疫病种,必须按时接种疫苗。鸡新城疫是常规免疫病种,应根据当地该病流行情况,及时接种疫苗。建议免疫和保健程序如下:1~7日龄可用诺氟沙星饮水,或痢特灵、土霉素等拌料,以预防白痢;7日龄接种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苗;14日龄接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21日龄接种法氏囊疫苗;28日龄用氯苯胍、抗球王等抗球虫药拌料喂服;35日龄再次接种鸡新城疫和法氏囊疫苗,以加强免疫。以上程序仅供参考,且疫苗接种方式和剂量、药物使用途径和用量等,均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操作。

3.2 育雏阶段的饲养管理

鸡在1~30日龄为育雏阶段,重点要做好饮水、喂料、密度、温度、湿度、光照及通风等关键环节管理。尽量选择近距离选购鸡苗,以减少雏鸡在运输、更换环境当中的应激。

3.2.1 饮水。鸡苗进场后先安排饮水,2~3小时后再开食。饮水最好使用清洁温开水并按5%比例加入多维葡萄糖,连续5~7天。饮水器数量要充足,一般每100只鸡需2个饮水器,或保持每只鸡2.5厘米水槽位置。饮水器每天都要清洗和消毒,并更换新鲜饮水。

3.2.2 喂料。最初几天可使用塑料布或饲料盘、硬纸板等开食,5~7天后改用小料桶,后再改大料桶。育雏期坚持每昼夜喂料6~4次,少量勤添以刺激食欲和减少饲料浪费。确保每只鸡有5厘米以上料位,保证充分进食。应选择优质全价料,换料时要逐步过渡。3周龄开始补喂砂砾、青草等,为室外林地放养做准备。

3.2.3 密度控制。1~7日龄每平方米面积约100羽,以后每周按每平方米约20羽降低密度。

3.2.4 环境管理。主要管理好鸡舍内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换气。

3.2.4.1 温度。1~7日龄32℃~35℃,以后每周降低3℃左右,直至与室温接近,以21℃~18℃为最佳。一般可根据小鸡的活动分布情况来判断温度高低而进行调整,如小鸡聚堆表示温度过低,小鸡远离热源表示温度过高,小鸡分布均匀表示温度适中。

3.2.4.2 湿度。1~14日龄控制在60%~65%,14日龄以后50%~60%。

3.2.4.3 光照。育雏期每天保持23~22小时光照,以增加采食次数和采食量,促进被毛系统发育等;保持1~2小时黑暗,使鸡群适应和习惯黑暗环境。光照强度由强变弱,1~7日龄每平方米3.5瓦,以后每周每平方米降低0.7瓦左右。

3.2.4.4 通风换气。1~7日龄应严格控制开窗通风时间(选择午后13:00~16:00之间),只要保持人在鸡舍内不感到刺鼻、辣眼睛即可。第2周开始根据天气情况,逐步延长开窗通风时间。

3.3 放养阶段的饲养管理

鸡苗入场育雏30天左右即可开始室外林地放养,应做好以下管理:

3.3.1 放养密度。每亩林地适宜放养数量建议为:1~2月 龄 仔 鸡220~160羽,3~4月 龄 中 鸡150~90羽,5~6月龄大鸡80~60羽。具体应根据林地草源消耗情况适当把握、及时调整。

3.3.2 放养时间。刚开始放养的30日龄左右仔鸡应选择中午时分放入林地,傍晚日落时分回舍。之后根据鸡的日龄增长逐步提早开舍放鸡时间,均在傍晚日落时分回舍。

3.3.3 隔离防护。放养林地要用栅栏围好,只留一道出入口,防止猫狗等其它动物进入鸡舍、林地。

3.3.4 营养控制:鸡群开始放养后,以室外林地觅食为主,逐步减少全价料喂量,直至停止。但每天傍晚应适当补充稻谷、玉米、小麦等日粮。鸡舍内和室外平地应放置多个饮水器,及时更换新鲜饮水,确保饮水充足。林地有山泉小溪的,可充分利用。

3.3.5 转入产蛋期措施。湘黄鸡等本地品种母鸡在5月龄时开始产蛋,6.5月龄进入产蛋高峰期。鸡群放养至5~6月龄时,可选择个体大、产蛋率高的母鸡转入蛋鸡舍,采取“平养+放养”相结合模式继续饲养,生产土鸡蛋。转入蛋鸡舍之前限量饲喂2周,并再次安排免疫接种和驱虫。产蛋期每天除饲喂稻谷、玉米、小麦外,需适当补充豆粕、鱼粉等蛋白质日粮,并及时补钙。

3.4 林地管理和养护

3.4.1 根据鸡群个体大小、林间草源消耗等情况及时调整饲养密度和放养场地。有条件的可以将林地围挡成小、中、大三个单元,小鸡阶段放养至小单元,中鸡阶段放养至中单元,大鸡阶段放养至大单元,以充分利用林地野草和昆虫资源。

3.4.2 根据林地草源消耗情况,在草源不能满足鸡群需要,又无法及时扩大放牧面积时,可从他处采割新鲜牧草、菜叶等适量投放,但应先清洗干净。

3.4.3 鸡群出笼后林地空闲时,应及时翻耙林地表层,使地表鸡粪与土壤充分混合。开春前撒播草种,使下一茬草源更充足。冬季和春季晴好天气时,可采取泼洒石灰、化学消毒剂高压喷雾等方式,对林地进行2~3次地表消毒。

4 小结

充分利用农村广袤的林地资源和地方鸡品种优势,发展以林地草源、昆虫为主,适当补充稻谷、玉米等日粮的生态养鸡模式,产出风味更佳、营养更全、无有害残留的鸡肉和鸡蛋,既符合人们对动物源性食品更营养、更生态、更安全的消费需求,也是当前畜禽养殖集团化、规模化大趋势下对优化产业结构的一种有益补充,对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动物源性食品供应结构等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大力推广。 □

猜你喜欢
养鸡鸡群日龄
冬春养鸡如何提效
影响鸡群均匀度的原因及改进对策
伏天养鸡 注意这四点
初配日龄对杜洛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初配日龄对丹系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
春季健康养鸡突出“四个关注”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画里有话
鸡场免疫失败的原因及注意事项
鸡群日常的观察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