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融入双循环的几个认识问题

2021-12-02 14:54杜磊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26期
关键词:双循环吉林省粮食

杜磊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农业是吉林省重要支柱型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粮食产业安全,针对农业、粮食产业、耕地、黑土地等制定了诸多重要的战略政策,给吉林省农业的未来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对此,省内学者对吉林省农业发展问题展开了多角度研究。例如,张欣认为,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补齐“三农”短板,有利于助推吉林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探索吉林省“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机制创新,为吉林省乡村振兴做出应有贡献。[1]王吉等认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给当地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吉林省应大力推进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旅游开发要注重生态保护,旅游产品要符合环保和卫生标准,并大力提高吉林省居民的环保意识。[2]刘英认为,目前吉林省经济正是在转型的关键环节,必须要重视数字经济的技术,用数字经济引领吉林省农村的创业发展,凝聚各界双创共识,构建吉林省双创生态体系,打造全省双创孵化平台,最终将达到经济进步、促进就业的目标。[3]冯茂岚等认为,家庭农场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对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和集中化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农户种地积极性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家庭农场的发展必将带动吉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4]贾广微等认为,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仍面临信息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农业信息终端处于劣势地位、信息化平台应用程度较低等的制约因素,应强化各级政府部门信息化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储备力度等改进措施,以更好促进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5]赵悦认为,吉林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存在粮食作物种植布局未能结合地区优势、粮食作物品种与品质未能适应消费升级、农产品产业价值未能得到有效提升、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未能适应 现代农业需要等问题,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提高农产品质量,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种植结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6]徐北春等认为,吉林省以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粮食有效供给能力十分必要,应从强化市场意识,转变粮食安全观;集约高效生产,巩固粮食产能;调优粮食结构,提升种粮效益;加强技术攻关,支撑转型发展;加强产销融合,实施精准生产。[7]由已有文献可知,根据研究的需要,已有成果大多从相对具体的角度,对吉林省农业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当前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要求的角度看,这些研究成果虽较少提及双循环,但都是融入双循环的具体策略。而从相对宏观的角度来看,吉林省农业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除了从整体进行考量外,还需要结合吉林省农业的特殊性,即粮食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并存,明确二者存在的典型的二元发展逻辑,进而探讨二者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的不同路径。明晰吉林省农业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的二元发展逻辑,有利于更清晰地理解吉林省农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为因地、因“业”施策提供理论基础,为吉林省农业更好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提供新的思路。

二、吉林省农业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需要明确的几个认识问题

对于农业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既有整体的要求,也有具体的要求;既有全局的特点,也有区域的特殊性。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吉林省农业已逐渐在全国的区域分工中稳定为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产区,主要承担着保证粮食安全的重任。由此可见,吉林省农业已经形成区域的特殊性,进而承担着一些具体的要求。因此,对于吉林省农业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的研究,也要基于吉林省的特殊性,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态势及未来趋势,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对此,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认识问题,即明确吉林省农业的特殊性及其面临的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发展态势和定位。

首先,从吉林省农业的特殊性出发,在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过程中,吉林省农业自身存在着二元发展逻辑。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同时,吉林省同样有着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由此可见,在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过程中,吉林省事实上存在着粮食和特色农产品两条发展逻辑。过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居民消费能力的限制,吉林省农业事实上主要是坚持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发展逻辑,特色农产品只是以市场自发的形式发展,规模小、市场有限、技术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包括粮食产品的商品化也是如此,只是小规模的市场化、品牌化生产和销售,并没有进行大规模发展。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担心范围过大的市场化可能会冲击粮食生产,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至于农民的收入,则除了部分来自局部农产品市场化的销售收入外,则主要通过国家和地方的粮食生产补贴和农闲时外出务工来补充,从而使粮农的实际收入相对较高。由于国家有针对粮食产区的收粮补贴,在流通环节甚至出现过省外粮食产品输入省内充当省内产粮完成收购的状况。然而,这种模式并不利于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使地方经济受到粮食生产的较大限制,抑制了地方的经济活力。进入新时代,吉林省农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带动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对于农产品的品质要求更高,对于特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显著增加,而这两点吉林省农业都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平台经济和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打开了吉林省农产品快速进入国内乃至国外市场的广阔空间。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及其自给自足,全社会进一步提升了对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这使得粮食种植和生产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在这一背景下,吉林省农业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过程中,便清晰地形成了双重发展逻辑:一方面,对于粮食产业,可在国家和地方在科技与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实现自身的机械化、智能化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保证稳定的增加值,成为地方经济的稳定器而非制约因素。另一方面,对于特色农产品生产,可借助现代科技和国内经济的结构性变化趋势,实现集团化、品牌化发展,使之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进而形成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新格局。明晰吉林省农业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的二元发展逻辑,有利于更清晰地理解吉林省农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为因地、因“业”施策提供理论基础,为吉林省农业更好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提供新的思路。

其次,从国内大循环看,对于吉林省农业来说,国内的超大规模市场及现代数字技术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需要以高标准、高要求努力融入国内大循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的市场活跃度日益提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国内供给不足的状态开始改变,逐步形成供大于需的供需特征。但是对于这一特征,需要辩证来看。一方面,我国较强的供给能力主要是针对国际市场需求而言的。通过人口红利的开发和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的各类资源,我国以价格优势、品质优势、运输优势和配套优势,在很多领域的终端市场占据了相当的份额,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对缓慢,国内的消费水平受到收入水平及其增速的限制,一直相对较低,体现为中低端市场较为活跃,因而导致对内供给主要以中低端商品生产为主。同时,高收入群体同样受限于国内供给的结构性问题,将高端消费主要移至海外,造成大量的消费流失。党的十八大以来,进行了针对性改革。一方面,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包括连续提升最低工资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显著扩大了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另一方面,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将高端消费吸引至国内。两方面作用的叠加效果就是国内消费市场的快速扩张,进而形成了我国的超大规模需求市场优势。受目前经济环境影响,使得国内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凸显。一方面,突发事件的影响使得国内需求市场的重要性凸显,国内供给端在国际市场萎靡的背景下,加大了国内市场的适应性供给,使国内市场愈发丰富。另一方面,个别发达国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使得“国货潮”快速兴起,国内大循环的构建基础进一步夯实。以上就形成了吉林省农业融入国内大循环的现实背景。结合国内市场状况进一步分析可知,吉林省农业融入国内大循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角度看,数字经济的发展、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形成直接为吉林省农业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带动其消费结构的升级,即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强,而吉林省农产品普遍品质较高,因而具有了以稍高定价弥补成本劣势的空间;需求市场巨大和消费结构升级两相作用,使吉林省农业可通过创新,开发细分市场,而不用在传统市场上与优势地区和企业展开竞争。从挑战角度看,消费结构升级同样意味着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品质和标准的要求更高更严格,因而客观要求吉林省农业在生产、加工、运输等各环节,直接要对标国内的高标准,这给吉林省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压力;在数字经济时代,创新成为常态,但由于相关制度尚不完善,因而导致创新成果的复制成本较低,这会给吉林省农业在细分市场做强做大带来不确定性;由于吉林省一直缺乏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地区性农业龙头企业,普遍为中小型企业,这导致吉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仍不够规范,而不规范的竞争很容易演变为恶性竞争,从而给吉林省的农产品形象和信誉带来不利影响,这是数字经济时代下吉林省农业融入国内大循环面对的最大挑战。

最后,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看,吉林省农业应在做好国内细分市场的基础上,加快扩展地缘市场、打开国际市场。如前所述,在国内市场,吉林省农业应当精耕细分市场,这是国内大规模市场才能创造的可能。而面对国际市场,在参与国际循环过程中,吉林省农业则应首先利用地缘经济关系,开拓东北亚市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形成国际的知名品牌与企业。过去吉林省农业“走出去”遭遇的主要壁垒是品质约束和贸易壁垒。对于前者来说,参与国内大循环本身以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意味着参与国际循环同样需要高标准的起点。对于后者来说,突发事件的影响使得地缘贸易壁垒明显减弱,这给吉林省农业“走出去”带来新的契机。在地缘经济中,吉林省在东北亚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饮食优势。为加快打开东北亚市场,可依托国内已有的成熟企业、产业链及创新资源,尽快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这种承接外包的形式有利于省内企业快速吸收国内的先进经营和管理技术与经验,在国际影响消退前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形成消费惯性。在开拓东北亚市场的基础上,吉林省农业可充分吸收国内外食品跨国公司的先进经验,逐渐探索开拓欧美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吉林省农业应注重培育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知名品牌和商品,加强创新研发的支持力度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助推吉林省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形成与完善。

三、结束语

总之,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是吉林省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需要借助国家的支持,强化自身功夫,参考国内国际的成熟经验,应加快实现“工业化”生产、园区化经营、商业化开发和网络化推广,通过整合各方力量,提升供给能力和水平,以便更好地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双循环吉林省粮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珍惜粮食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