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道德推脱干预研究

2021-12-02 17:55赵军喻王乐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赵军 喻王乐

【摘要】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对江西省某高校随机选取62名高道德推脱水平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以青少年道德推脱量表为工具测量,进行为期8周、每周一次、每次 1-2小时的干预,在干预前、干预后对被试进行测验,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道德推脱总分以及多维度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干预后得分显著降低。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其道德推脱水平。

【关键词】道德推脱;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

1引言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做出重要部署,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对新时期的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

移动网络平台给大众提供了迅速、便捷获取信息的生活方式,但也因为网络的隐匿性和虚拟性,使得移动网络使用过程中出现随意性,甚至是暴力性。大学生因为心智并不完全成熟,易受到网络碎片化信息、情绪鼓动等做出不理智行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大学生的身份,也容易受到影响。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严把发展关口,提升入党积极分子整体质量。新时代大学生有较强的个人主义,缺乏责任感。特别是在移动网络的隐匿和虚拟性特点下,更要关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道德水平[2]。

个体在道德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判断对错的标准,行为会受到这些标准的影响,从而出现对应的行为。其中个体在违反判断标准时,并没有出现自我谴责,而且持续出现不适当的行为,这是个体道德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道德推脱 (Bandura,1986)是由班杜拉提出来的,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认知倾向,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为,降低自己在行为后果中的责任[3]。班杜拉认为道德推脱有道德辩护、委婉标签、有利比较、责任转移、责任分散、扭曲结果、非人性化和责备归因八个机制。当面对着受谴责的行为认知重建,道德辩护、委婉标签、有利比较发挥主要作用。当个体减少自己因为不良行为产生的负面情绪,责任转移、责任分散、扭曲结果发挥主要作用。当降低对受害人的认知认同,非人性化和责备发挥着重要作用[4]。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不可控性和“人机交往”容易造成个体网络责任意识缺失。前期研究成果发现高责任心对道德推脱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线上积极反馈能在網络社会责任感影响道德推脱过程中起中介作用[5]。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人们体验到的情绪[6]。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调节网络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推脱的关系。研究发现,认知调整,对于道德水平提升有显著影响[7]。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德育教育实践中,有效构建干预道德推脱方案,能够提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道德调节机制发挥积极功能,降低道德推脱水平。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选取江西省某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共6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群体中道德推脱得分高的个体筛选出,其中干预组学生 31 名,对照组学生 31名;男生 41 名,女生 21 名。

2.2研究工具

2.2.1道德推脱量表

采用王兴超等[8]修订的道德推脱量表,共32个项目,包括委婉标签、道德辩护、责任转移、扭曲结果、有利比较、非人性化、责任分散、和责备归因8个因子。采用5级计分,从“1”(几乎没有)- “5”(总是)。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道德推脱程度越高。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1。

2.2.2道德推脱教育干预方案

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通过对实验组进行干预训练,每周一次,选在周末或晚上进行,每次干预时间控制在1到2个小时,干预次数为8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下:

(1)热身:通过滚雪球等心理游戏、音乐等先进行放松,特别是第一、二次要给被试一段时间来融入,通过一些心理游戏来建立关系,包括主试与被试之间的关系,被试与被试之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氛围。

(2)归因:通过情境故事引入归因,让实验组被试了解归因的相关理论知识,如让被

试知道归因时什么才是合理的归因方式,看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特征。

(3)移情:通过情境故事来学习移情,让实验组被试了解什么是移情,如何使用移情等,讨论过程中主试趁机指出被试使用的解决办法对他人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被试的正确解决办法进行鼓励,对错误解决办法进行引导。

(4)榜样:将主题和游戏、视频资料等相联系,了解相关知识。通过被试观看结果,由正反面典型来强化。选取一部分被试来扮演情节,其他被试进行观察,将角色扮演和学习材料相结合。

(5)讨论:针对干预研究过程中所提到故事、情景、视频资料,让被试在小组内就训练中探讨的主题、提供的案例、情境故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成员间讨论主题和交换意见的方式,在争论和探讨中重新、真正的认识问题所在。

(6)作业:每次干预后布置作业,回顾每一次的内容,总结和反思所遇到的问题,下一次团体辅导中提出自己的想法,使被试将道德标准内化,达到干预效果。

2.2.3 干预程序

(1)前测。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师充当主试,发放《青少年道德推脱问卷》进行前测,分析被试的道德推脱水平。

(2)干预实验。本研究共对实验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了为期8周的干预,每周一次,每次干预时间为1到2个小时。团体心理辅导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一是团体信任建立阶段。二是干预实施阶段。三是结束巩固阶段。

(3)后测。在干预过程结束后采用《青少年道德推脱问卷》对研究被试进行后测。

2.2.4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统计软件 SPSS 19对干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道德推脱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为了了解不同被试在道德推脱水平上的特点,以便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差异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本研究首先对所有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道德推脱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性别差异的检验结果所示,男性的道德推脱水平 (M=60.31,SD=10.09)显著高于女性的道德推脱水平(M=57.61,SD=8.34)。其中,在委婉标签(t=1.93,p<0.05)、非人性化(t=2.01,p<0.01)两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的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女性。

3.1 道德推脫干预效果分析

本研究对前测数据进行分析,以道德推脱总分为因变量,组别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发现,实验组(M=60.19,SD=9.09)与对照班(M=57.32,SD=8.31)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道德推脱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后测共收回有效问卷62份。对后测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道德推脱总分(p<0.01)、委婉标签(p<0.05)、责任转移(p<0.01)、扭曲结果(p<0.01)三个维度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入党积极分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维度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4 讨论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用角色扮演、归因训练等方式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干预,实验组被试得分显著下降,干预效果明显,可以有效降低其道德推脱水平。

本研究发现男性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这与先前的研究一致[9]。从生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女性的成熟程度要早于男性,所以其认知水平也在同年龄层次要高于男性。女性能够较早地接受道德规范,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出现更多道德行为[10]。在传统文化层面,从儿童发展的角度,中国对女性有更多要求,要端庄、内敛。对于男性,更多地是要活泼,要灵活。从此也可能造成了女性更早遵守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认知[11]。因此男性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道德推脱水平要显著高于女性。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结果表明,实验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道德推脱水平要显著低于对照组道德推脱总分和多个维度的,因此证实了道德推脱的心理团体辅导干预能显著抑制大学生道德推脱水平上升,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采取道德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通过德育专题培训,将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其中。通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道德推脱容易出现错误的道德认知调整,进而引导出现积极道德行为。相对于传统教育,可以引入归因、榜样、移情、角色扮演等方法对案例进行讨论,从而降低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道德推脱水平,提升道德认知,让德育教育更加有效。

其次,关注德育教育中的个体差异,提升全体道德水平。因为研究结果发现男性和女性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其道德推脱水平上有差异,所以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制定针对性内容。

再次,将家庭和社会教育加入到德育教育过程中,形成家校社德育合一。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通过父母的榜样教育和社区等社会资源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德育教育将会取得更好结果。因此学校通过家庭和社会,了解和参与道德推脱心理干预的内容和途径,让大学入党积极分子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陈抗.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治理能力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05):256-266.

[2]郭天鹏.高职院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质量提升研究[J].教师博览,2021(12):4-5.

[3]Bandura A.Mechanisms of Moral Disengagement〔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61-191.

[4]杨继平,王兴超,高玲.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4):671-678.

[5]熊桂枝,陈明,王丽. 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与大学生自尊的关系:线上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9(5):5.

[6]窦凯,聂衍刚,王玉洁,等. 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J]. 中国健康教育,2013(03):207-210.

[7]潘清泉,周宗奎.道德脱离的机制及其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4):76-81.

[8]王兴超,杨继平. 中文版道德推脱问卷的信效度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002):177-179.

[9]岑国桢,李伯黍.训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82(04):432-440.

[10]高玲,张舒颉.基于情境的青少年道德推脱发展特点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9):42-45.

[11]李正云,李伯黍.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3):132-135.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入党积极分子道德推脱的影响机制和干预研究》(20DJQN020)

猜你喜欢
团体心理辅导
如何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团体辅导
提高中职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团体心理辅导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绘画疗法在高考考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参与 感悟 分享 成长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