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究

2021-12-02 18:55陈媚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高校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多年发展沉淀,蕴含历代人民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重要思想支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将其深层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优势十分凸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含有大量思政教育资源,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及模式,有助于高效化开展思政教育活动。近年来,随着各类思想潮流入侵,对高校学生正确辨识信息提出新的要求,国家及党组织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高校思政教育中,不仅为弘扬优秀文化提供新的思路,而且坚定高校学生始终以党组织引领为核心方向,保证学生思想的先进性及正确性。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融入途径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下,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竞争的最大动力,而文化自信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软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文化自信沉淀和积累,也是对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对国家价值取向的认同,践行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代赋予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经路径。

高校学生作为未来民族的接班者,更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引领者,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开展,承担培养新时期思政品质达标人才目标。经济高速发展,大学生接受信息不受时间、空间局限,其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发生较大变更,西方思想持续性渗透、网络文化冲击,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新的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政提供较多素材,其自身特殊构成模式以及含有和谐的色彩,为学生思政教育提供指导。充分将传统文化持续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活动中,可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效增强教育成效,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思政教育,是时代发展必然需求。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具有较高的道德价值定位,促使其自身拥有思政教育功能,为现代化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实践经验,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其用于高校思政教育核心价值凸显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成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涵括了思想、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能够为人们的发展和价值方向提供指引。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生活和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各类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充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为学生指明道路,以此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思想文化入侵,多元文化在高校盛行,这对高校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促使学生纠正其自身认知偏差,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隐性教育功能,可解决学生面临的困境。同时,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升级与转型,对当前高校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当下大学教育不仅需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而且需注重其良好品德塑造。大学作为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促进其形成正确三观。

(2)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目标。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网络文化、西方思想潮流入侵,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造成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淡漠,缺乏正确的认知。信息爆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新的要求,以及在实际教育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整个教育活动实施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不利于获取良好的教育成效。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以其引领高校思政教育,以唤起学生对理想和信念的良知,以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有效性[1]。

(3)为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主要注重“知行合一”教育方法,现代思政教育中,其实际教育方法不仅是达成教育目标手段,而且是整合教育内容关键举措,作为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从本质层面实现知行合一,方可进一步实现思政教育内容内化。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问题

若想从本质层面判定融合路径有效性,需积极从多方面进行观察,高校历经多年实践经验,二者融合中获取一定的成绩,从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现状来看,其融合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急需完善,具体呈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机制倾向于单一性灌输

我国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我国大部分高校更倾向于单一灌输教育,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一些学校在融合过程中,融合力度不够,学生难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更多为被动性接受知识,促使教与育处于单向循环。此种教育模式学生并未全身心投入实际教育中,无法从本质层面真正实现“入脑入心”,缺少较强的感染力和行动驱动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教育内容有待完善

教育内容需进一步完善。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中,大部分高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设课程多为选修课,少部分将其课设为必修课,以及学校对各类传统节日宣传力度不足,部分学生期待此类假期的到来并非是节日本身,而是节日带来的假期,对其节日内涵、本质缺少实质性了解。同时,高校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仅将其作为一門简单学科教授,并未注重其是否可帮助学生面临道德、社会等困境,无法引导学生达成思想情感共鸣,最终导致教育成效不佳[2]。

3、教育对象重视和应用传统文化程度低

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一方面来说,从本质层面优化改善大学生自身品德,但其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和实践应用仍存在部分不足,亟需高校思政教育者加以重视;另一方面来说,大学生对传统美德观念欠缺、传统文化认识不足以及大学生受文化教育断层干扰,缺少对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促使当下文化断层现象较为严重。

4、教育媒介应用形式化严重

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宣传传统文化介质呈现为多元化,其均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仍存在部分不足予以解决。媒介应用不充分,互联网不断普及为人们提供便捷性,为人们提供大量的信息,高校思政教育布设的网站、微博等核心功能为发布工作通知,并未积极将其用于大学生思想引领中。同时,高校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各类比赛、讲座等,过度追求短期效益,促使活动呈现功利化,大学生难以深切感知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无法获取有益的知识。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层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作为一项复杂性工作,只有促使高校学生思想上理解和认同,并全面渗透于实际生活中,方可展示融入路径有效性。进一步贯彻于实际融入方法,可从多层次、多维度采取有效措施,获取良好的教育成效。

1、创新课程教育,积极转变教育方式

课堂教育作为思政教育核心主阵地,思政政治教育通过对教育主体目标进行知识传授,以此助力学生形成统一性思想。因此,为了从本质层面达成二者融合,那么必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育内容,改善教育方式。一方面,丰富思政教育传统文化内容。充分应用思政教育课堂,增设相应的课程专题,进一步助力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历史发展知识基础上,结合实际状况持续性渗透道德精髓。课程布设过程中,需合理化布设教育内容,核心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思政课程针对性及有效性;另一方面,增强隐性教育方法对学生影响。首先,从授课方式层面来分析,可进一步“翻转课堂”模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自身定位应该转变,引领学生积极开展问题讨论,学生可通過课下信息查阅、收集汇总自主学习知识并在课堂上充分展示,此种授课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机会,有助于对知识汲取,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3]。

2、开展社会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只有充分将理论知识全面贯彻于实践中,方可展示理论自身核心价值,若需从本质层面强化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感及归属感,高校思政教育需积极加大实践活动开展,具体组织过程中应积极把握以下几方面:

(1)以高校总体战略规划为核心参考依据。高校内部实践活动开展,需与高校未来战略发展深层次融合,将宏观统筹为核心指导思想,进一步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持续性及稳定性,循序渐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依托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丰富高校学生校园生活,深层次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自身价值,健全学生自身人格。

(2)以丰富的实践形式为核心载体。结合当下时代发展潮流,高校应动态化保持对各类活动的敏感度,不断创新优化实践活动形式,更新其开展内容,始终确保其跟随时代发展潮流,满足高校学生实际需求。

(3)以德育系统性评价为激励。若想保证社会实践发挥关键性作用,有效与德育考核机制相联动,将其纳入人才培养规划中,针对学生实践内容、形式及获取成效制定相吻合的考核方法,以免社会实践活动处于边缘化。

3、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活动实效性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学生课堂知识应用及延伸阵地,其实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核心路径,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促进中国优秀文化教育渗透,所以需充分将学生组织工作与传统文化教育密切衔接,以多样化活动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平台,以此增强学生思政道德品质素养。首先,将传统节日、专题为介质,积极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可以充分应用传统节日开展纪念性活动,促使学生更掌握传统习俗相关知识,发扬我国传统美德,提高学生内在修养,增强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感。其次,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自行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履行公民基本义务及要求。学生参与各类志愿者活动,可积极引领学生自行遵守社会规则,加强自身道德自律性。可积极与孤儿院、养老院建立联系,支持学生全身心投入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充分明晰自身肩负新时期责任及使命。第三,以学术论坛为载体,构建传统文化传输平台。学术论坛是校园活动之一,思政教育可充分将其为载体,搭设传统文化传输平台,进一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在论坛上擦出思想火花,从多视角掌握传统文化内在精髓,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解读。最后,以文体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实践水平。文体活动作为内容最直接、最生动教育方法,可充分以其作为关键载体,创设多元化活动方式,进一步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于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对传统文化认识,积极将其贯彻于实处。可通过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保证学生高效化吸收传统文化自身精髓[4]。

4、掌握网络主阵地,倡导主流思想

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持续性普及,需正确认识网络在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价值,需充分改进思想,积极掌握网络技术,力争吻合时代发展要求。需熟练使用多个现代化教学方法,积极弘扬传统文化,联合网络线上活动[5],如微信、微博等进行有效互动,补充课堂上学习时间有限性,正确引导学生认知,解答学生提出问题,听取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自身见解,以此保证思政教学活动开展有的放矢。此外,应积极打造绿色网络教育环境[6],大学生自身思想缺乏成熟性,特别针对大一学生,难以精准性辨识信息真伪,最终促使其思想发生偏差。需积极净化教育环境,组织开展有关互联网信息传播热点,引领大学生进行相互间交流,培养其辨识互联网信息能力。

四、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多年变化,汇聚几代人智慧的结晶,持续性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灵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高校思政教育中,不仅是历史必然选择,更是时代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明晰学生学情,从多层次、多维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实现两者完美融合,以此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潘恬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个着力点[J].科教导刊,2019(17):60-61.

[2]杜东芳,詹梦.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的路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15):245-246.

[3]恽桃.新时代传统家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7):85-87.

[4]邓云,王玉堂.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实现路径[J].晋中学院学报,2020,37(2):5-8.

[5]孟玲.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融入》[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2).

[6]万祥群,胡庆.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J]. 农家参谋,2020,No.663(15):194-194.

作者简介

陈媚,(1991.07—),女,广东佛山人,广东东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或写作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高校
高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三观”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