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分析

2021-12-03 08:39钱建国
江苏教育 2021年58期
关键词:红色青少年精神

钱建国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耀眼、最具特色的存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红色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旨归

1.红色文化:显性与隐性。

红色文化是显性的,不管是各类革命纪念馆、战斗遗址、展览馆等红色物质文化,还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路线及相关制度,红色文化都有形可见、有迹可循、有踪可查、有据可考。同时,红色文化又是隐性的,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特定精神文化,不管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闯新路、依靠群众的井冈山精神,还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红色文化都以内在的精神形态呈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有片面化、局限化的倾向,说起红色文化,我们常常直接联想到红色景点、红色路线、红色电影,总以为红色文化是作为“物质”而存在,只是瞻仰历史、忆苦思甜的工具,而事实上,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才是其核心与灵魂,是其本质和价值所在。红色文化内蕴的精神力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人生信仰、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它可以化为一道光,照亮前路和方向,让青少年学生看清未来,向着理想笃定前行;它可以变为一种力量,激发青少年学生的昂扬斗志,点燃生命的热情,用热爱和奋斗燃烧青春。

2.红色文化:个别与整体。

红色文化丰富的内涵容易让青少年学生产生这样的误解——红色文化是属于革命者的文化,从而对红色文化敬而生畏,与红色文化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事实上,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从“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豁达俊逸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推己及人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红色文化始终吸收、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成长,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壮大——红色文化是属于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

同时,红色文化又是通过个体显现出来的,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的焦裕禄,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雷锋,“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逆风前行、不顾个人安危的抗疫战士,都是红色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我们身边所有的奋斗者也都是红色文化的践行者、实施者。

可以说,红色文化既代表了一种群体价值取向,又显示为个体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整体精神追求和中华儿女个体人生意义的高度统一。基于这样的统一,传承、践行和发扬红色文化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主动追求。在这样的主动践行中,我们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生命意义得以延伸、民族精神得以凝聚。

3.红色文化:静态与动态。

在不少青少年学生眼中,红色文化是“过去”的文化,是静止的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凝练而成的特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认为红色文化与新时代格格不入。在这样的主观臆断之下,不少青少年学生远离甚至排斥红色文化,对红色文化不以为意、嗤之以鼻,这显然是没有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并不是静止的、固定的、独立的文化,而是契合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不断更新、不断创造、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从铁人王进喜到国士钟南山,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精神到“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红色文化的内涵,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强大而蓬勃的生命力。这种文化创新,是泱泱中华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

二、培根铸魂、守正出新是当代红色文化教育的根本

实施红色文化教育,需要以融通的、开放的姿态,深度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叩响民族文化的当代回声。

1.化“简”为“丰”,加深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强调指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和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红色文化中凝练的价值符号,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灵魂震撼,激发浓烈的爱国热情。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掘红色文化内涵,全面拓展红色文化外延,让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从认识走向理解,从理解走向认同,从认同走向内化。

重视学校红色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放眼当下,国家以教育现代化理念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硬件设施不断升级,不管是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还是操场、校园电视台,都以“优”“新”“靓”的姿态出现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学校在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突出个性化的文化特色,但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学校的红色文化宣传氛围不浓,不能达到“行不言之教”的效果。学校只有加强环境建设,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才能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激发远大理想,拥有不竭的生命动力,更好地担当新的历史使命。

红色文化要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红色文化“活”起来的最好方式是让红色文化成为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的文化、共同研究的文化、共同向往的文化。“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让红色文化成为课堂里“流动”的文化,融合进学科教学中,如涓涓细流,汩汩流淌于青少年心田,浇灌和滋润出茁壮的红色幼苗。

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时期,新的价值观不断萌生,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更为多元。而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也悄悄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在“每一个”事件中探知、体察红色文化,让“红”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进驻青少年的生活,用红色文化消除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引领和修正青少年的价值观,是红色文化教育的应有之义。积极运用多种现代化媒体,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发多种红色文化教育的“微资源”,采用现代化自媒体手段,让青少年主动接触并接受红色教育。在丰富的、融合的、多层次的红色文化浸润下,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理想信念、人生信仰都会融入红色记忆,锻造出新时代青少年坚毅的生命底色。

2.化“静”为“动”,开展主题实践。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红色文化教育的关键在于,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和教育资源之间充分的、多向的交互活动。“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就要把静态的红色文化课堂变成动态的红色实践课程。

在“红色寻访”中感受革命意志。物态的红色文化中凝练的价值符号,以直观的方式带给受众鲜明的体验,激发其强烈的情感共鸣。高大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神圣的中共一大会址、沉重肃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些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总是能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引起深深的情感共鸣。对青少年来说,寻访红色印迹,触摸饱经风霜的文物,还原风云激荡的细节,这些蕴含着宝贵历史经验的现场观感会不自觉转化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继而实现对红色文化的创新和融合。教育者需要充分发掘本地的红色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红色纪念馆、革命遗址,让学生在行走中传承红色文化基因。需要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一县、一镇、一校的红色文化资源似乎是有限的,但作为教育者,如果能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敏感性,对红色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建设和完善,设计富有创意的现场实践活动,就能将有限的红色教育资源无限化,将客观的物态文化开发成多样态、多层次的、有生命的红色文化“原体”。

在“红色语境”下濡染爱国情怀。教育部发文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红色教育文化实践也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每日晨会到国旗下讲话,从每周一节的班会到各种重要的仪式活动,到学校组织的各类科技节、艺术节、阅读节等综合实践活动,都应该有意识地融入红色文化,引导学生讲好红色故事,在红色文化语境下发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情怀。

在“红色行动”里创造时代精神。红色文化教育不仅仅是“传承”,更应该是“融合”“创造”。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时代背景,融入时代元素,开展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实践,诠释红色文化的当代内涵,传承和创造新时代红色精神。如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可以组织开展“中国新冠疫苗研制始末”主题探究,让学生感受科研工作者“无论多艰难,旗帜不能倒,精神不能退”的红色精神;在“中印边境冲突”事件发生后,我们可以组织“如果我是戍边战士”主题演讲,让学生感受新时代戍边英雄身上的红色传承……

积极创新,在实践中融入新元素,让红色文化永葆生机,永不落幕;努力融合,将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成就,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成果,将红色文化记忆融入时代脉搏,在青春色彩鲜明的实践活动中焕发红色文化新的生机。

3.化“客”为“主”,增强文化自觉。

德国教育家施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本质作用有三个:发展的养护,文化的传递,心灵的唤醒。而积极心灵的“唤醒”,是红色文化教育的核心所在。积极发挥青少年学习红色文化的主动性,主动践行红色精神,变“客体”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将红色文化学习的成果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是青少年红色文化学习的要点。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教育者要号召、鼓励和激发青少年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努力拼搏,不懈奋斗,在学习生活中传承红色文化,建立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并以此指导个体的生命活动。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青少年“只有主动承担历史和社会责任,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精神,才能更好地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和国家的命运中”。在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引导青少年主动承担责任,将志愿服务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延伸的载体,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好地承担红色文化传承的责任,树立文化自信,从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全员参与、全员教育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代代人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民族和个人为生存和理想而苦苦寻找、为幸福和自由而英勇献身……

红色文化,一直在形成、发展、积淀、丰富、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青少年更需要学习红色文化,发扬民族精神,获得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为红色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红色青少年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