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畜牧业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1-12-03 11:08赵秀渊
现代牧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畜牧业畜牧河南省

赵秀渊

(河南省畜牧总站 河南 郑州 450008)

产业扶贫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培育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1]。畜牧业是贫困地区尤其是黄河滩区等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产业,是推动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河南省各级畜牧部门根据畜牧业助力扶贫的现状,深入调研扶贫工作中的各类难题,研判其中的原因,就保障畜牧产业扶贫成效提出了应对措施。

1 河南省畜牧业扶贫工作现状

我省各级畜牧部门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根据《河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河南省畜牧局出台了《河南省畜牧产业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河南省畜牧产业扶贫培训工作方案》《河南省畜牧产业扶贫产销对接行动方案》等一系列行动方案,确定了畜牧产业扶贫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全省各地扎实开展畜牧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遵循[2]。

各级畜牧部门通过完善扶持政策、加强产销对接、强化龙头带动、开展技能培训、推广典型模式等举措,有效推动了畜牧产业扶贫的各项工作,全省畜牧业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牧原公司“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已成功复制到省内自建养殖基地的11个县,共帮扶贫困户5万户12万人,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效。豫东牧业通过“无款包送、无病包防、有病包治、养死包换、养成包收”五包模式和集中托管帮扶方式,带动宁陵及周边县区建档立卡贫困户4602户1.6万人,户均年收入达到5100元。据统计,我省参与扶贫的涉牧企业达千家,带动贫困户十几万户,带动贫困人口30多万人,开展养殖技能培训5万人次,2019年全年共发放技术手册20多万份、服务承诺书50多万份,实现了对贫困养殖户技术帮扶全覆盖。

2 河南省畜牧业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畜牧产业扶贫市场风险高

畜牧行业的市场周期和经济周期波动大,生产经营风险高。虽然畜牧行业探索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入股分红模式、寄养代养模式、就业帮扶模式等新型帮扶模式,有效解决了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问题,但市场风险依然存在。首先,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养殖场自身经营面临重创,生产规模尤其是中小企业规模缩减严重,导致帮扶压力剧增。其次,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市场紧缩、经济低迷,企业不愿增加负担,减少劳务输出,减少农产品收购,导致产品滞销,产销矛盾突出。再次,一些帮扶企业只是入股分红,与贫困户利益联结不紧密,与贫困户签订协议时间短,科技、销售、技术指导等配套服务跟不上,导致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3]。

2.2 贫困群众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贫困群众发展动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公共基础设施差、贫困群众文化素质不高、自给生产能力低等方面[4]。首先,贫困村大多处于偏远深山地区,道路狭窄、硬化率较低,物流不畅,信息技术服务不到位,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其次,贫困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低,有些贫困户在新技术推广应用上思想保守,存在抵触和观望心理,尤其是国家深度贫困地区,对畜禽新品种的引进、标准化技术的推广等方面参与程度低、适应慢,扶持政策发挥不了有效作用,导致畜牧业生产效率低。再次,贫困户由于缺乏养殖技术,畜禽的成活率和育肥效率不高,畜产品质量不佳,导致经济收入不稳定。此外,传统畜牧业养殖收益无法立马见效,村里青壮年外出务工居多,人力大量流失,导致畜牧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2.3 缺乏资金支持,政策扶持有待跟进

金融部门对畜牧产业贷款支持不力,向养殖户提供的贷款额度小、周期短、利息高,抵押条件对一般农户来说无法达到。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养殖业发展面临诸多调整,亟需加大政策扶贫力度,但地方政府对畜牧业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受环保及污染整治的影响,养殖场被迫拆除,导致养殖场关闭数量急剧增加,挫伤了养殖户的养殖意愿,部分养殖大县养殖场减量严重,自给率严重下滑。

3 完善河南省畜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措施

3.1 健全畜牧业扶贫信息服务体系

由畜牧系统主管部门牵头,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贫困户等共同参与,以畜牧业发展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为重点,搭建专业化、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5]。加强产业扶贫风险防范,加大风险评估力度,防止产业项目盲目跟风。持续提升贫困地区益农信息社运营能力,加强基层农业信息员培训,及时为贫困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借助全国产销对接会、农洽会、农博会、绿博会等各类展会平台,加强特色农畜产品推介。拓宽农畜产品营销渠道,推动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大型超市等市场主体与贫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如安阳市举办了农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对全市70多家供货商的500多种农畜产品进行了展示,共有12家农牧企业在采购现场签约,共签订购销合同1.18万吨,意向签约额6000余万元。

3.2 开展畜牧科技培训,提升贫困户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基于各项业务要求和养殖场户的需求,加大普及畜牧兽医实用技术的力度,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服务,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等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适应畜牧产业化与现代化、会管理、懂技术的畜牧兽医科技带头人和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推动全省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漯河市筹建了14个“畜牧爱心超市”,设立专门货架,摆放喷雾器、消毒药、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和畜禽养殖技术书籍资料,养殖贫困户可以免费领取,对从事养殖的贫困户提供免费上门诊疗、动物防疫消毒技术培训和常规预防治疗用药等服务,有效地提升了贫困户的养殖水平。

3.3 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贫困群众自身闯市场的能力较弱,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可以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根据贫困群众生产状况、劳动能力等实际,探索推行龙头带动、企业托管、入股分红、资产收益、集体经济带贫、合作社带贫等模式,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就业务工等方式融入产业链条。平顶山在全国首创的“百亩千头生态方”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产业扶贫模式,助力脱贫贫困人口约占总贫困人口的50%,被部省领导誉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竖在田间地头”的扶贫车间。

3.4 加大资金倾斜,完善金融保险

一是政府应给予政策倾斜,提供农户养殖、厂房建设、搬迁项目等专项资金,扶持因环保等原因关闭的养殖场继续生产,鼓励有能力、有想法的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吸引更多农户加入。在畜牧产业扶贫项目中充分利用小额贷款等扶贫政策资金,如洛阳市2018年财政投资9664万元,支持173个畜牧产业扶贫项目建设,1.2万户贫困户从中受益。二是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养殖业风险基金、活畜保险、抵押担保等方面的金融保险支持政策,完善资金使用规范,加大对有带动作用畜牧企业的支持力度,使其带动或辐射贫困户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如中华联合保险河南分公司以郑州、周口作为试点,推出了生猪价格保险产品,受到广大涉牧企业和贫困养殖户的一致好评。

各级畜牧部门应积极发挥部门优势,推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落地落实,持续加快发展优势特色畜牧产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完善扶贫机制,进一步提升畜牧产业扶贫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功成不必在我,但成功必须有你,必须有我,我们将齐心协力、协调联动,制定好政策、提供好技术,共同把畜牧扶贫产业做细、做实、做出成效,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猜你喜欢
畜牧业畜牧河南省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送伞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黑科技”打造畜牧健康管理专家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健康传播在畜牧业领域的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