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珍《论语》英译本的副文本研究

2021-12-03 12:55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序言吴国译本

魏 媛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汕头 515078)

1979年,法国叙事学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出版《广义文本之导论》(The Architext: An Introduction)一书,首次提出“副文本”概念,即“在原文和读者之间起协调作用的、用于呈现作品的所有言语和非言语材料”[1]。之后,他于1982年、1992年和1997推出系列论著,深化副文本理论体系,并逐渐对文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副文本研究由文学领域延伸至语言学领域及翻译领域。这一理论引入我国后,国内副文本研究也随之迅速发展,并硕果屡出[2]。

在翻译研究中,译本的副文本是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常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副文本包括作者名、标题、序跋、脚注、尾注、插图、译作介绍及评语等。这一部分通常介绍翻译的主题和原文,讨论翻译的目的和方法,译者的翻译思维等。这些副文本针对某一具体信息内容进行阐释,说明译者的译作背景、译者观点与看法、译作和原作的关系等,为读者和翻译研究者深入阅读研究译作提供了直接的资料来源[3]。

对于典籍翻译研究来说,以《论语》英译研究为例,国内外研究已有很多,但大都集中于译本研究、译者研究、翻译传播研究和核心词汇翻译研究[4]。在翻译传播研究方面,虽然也有关注序跋等翻译外部研究,但多为书评,而且多集中在史学领域研究。另外,对于注释部分的研究却鲜有提及[5]。

一、吴国珍《论语》英译本的副文本研究

副文本和正文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译本的完整意义。翻译时,由于源出语跟目标语在思维模式、语言与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对等的现象,翻译中可能出现不可译或文化缺失的情况,需要补充说明。译者通常采取副文本的方式,通过添加注释、插图等对其进行阐释,利用副文本的补充作用,把目标语读者置于源出语语境之下,提高读者对译本的认知效果。

本文采取空间分类方法把吴国珍《论语》英译本的副文本分为译文前的副文本和译文后的副文本。译文前的副文本包括序言、词汇表、孔子生平介绍,译文后的副文本包括古文注解、古文今译、原文大意、历史背景和作者评论。

(一)序言

吴国珍《论语》英译本的序言有两篇,均非本人撰写。第一篇序言由陈桐生书写。陈桐生是中国古代文学博士,主要研究先秦两汉文学及儒家经学。他的序言介绍了《论语》出书的时代背景,评价该书“融资料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炉,亦精亦专,亦信亦达,亦雅亦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适合各种层次的中外读者的译本”。该序言为读者了解译本做了全面的引入。

第二篇序言由潘文国抒写。潘文国是国际著名的语言学家,在汉英对比研究、西方翻译理论、哲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影响。他用中英文两种语言,为吴国珍写了十七页的长序。这篇序言讨论了四个问题,从四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吴国珍的《论语》英译本:为谁翻译,读者对象是谁;简注还是详注;译文的语言问题;是否有新意[6]。吴国珍从外国读者的需求出发,采用学者型的翻译方法,加上必要的英文注释,使其译本更容易为外国读者所接受。

两篇序言为读者做了非常重要的指引。特别是潘文国的序言,肯定了该译本的价值,为读者梳理了该译本的主要特点,即以读者为中心,语言通俗易懂,通篇添加详注、注译分开,注重细节的创新性等,为读者阅读全文明确了方向。

(二)核心词汇表

《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礼”“仁”“君子”“忠”“孝”等,这些核心词汇多次出现,贯穿全书。比如,“仁”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09次(不计篇章名)[7]。吴国珍整理列出了体现孔子思想的21条核心词汇,并做出注解,内容涉及时代背景、专门术语及文化背景等三个方面,在其中的文化背景这个方面,吴国珍对古代男子的姓名、字、号做了详细的介绍。文化核心词是阅读中国典籍必不可少的知识,统一的核心词汇翻译,大大方便了读者,使读者可以通过了解关键词语的内涵而关注《论语》的核心思想,进一步了解孔子及儒家文化。

(三)孔子生平简介

《论语》收集了孔子的重要语录,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理念和教育观点等,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典籍,深刻地影响了许多国家的政治理念和人民的生活方式。然而,外国读者对孔子知之甚少。许多外国人可能通过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的孔子学院知道孔子,但是孔子的生活经历、孔子思想的发展、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却知者寥寥。假如读者不了解孔子的生平,那阅读理解《论语》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正因如此,吴国珍在译文前用英文写了一篇孔子传记,介绍了时代背景、文化习俗、地理知识、人物关系、思想理念等,为读者读懂《论语》进行了必要的铺垫[8]。比如,介绍中提到孔子46岁时带领儿子孔鲤和弟子们到鲁桓公太庙参观的细节:

孔子带领孔鲤和学生们到鲁桓公太庙参观,见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奇特容器。孔子想借此机会训诫弟子们。他告知弟子们,这个容器叫宥坐之器,空着时会倾斜,装了一半水就会正,装满水了就会翻倒。原是放在天子座旁,用来警戒自己的,“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即为人处世不能过于自满,要不偏不倚。

有了前面这个细节的铺垫,对于正文《论语·雍也篇》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出现的“中庸”,读者马上就能够跟“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对应上。这篇简介不仅在帮助读者读懂《论语》、读懂孔子方面具有铺垫作用,而且在推广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方面更具重要意义。

(四)古文注解

《论语》是一部古代典籍,古汉语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化,与现代汉语存在巨大的差别。现代语法与古代语法也大不相同,用现代语法去认知古代文本,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因此,从目标读者的角度出发,用英语对古汉语文本进行注解就显得非常必要。

吴国珍在译文后注重对语法的解释。比如,《论语·学而篇》中,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译文之后,吴国珍对原文中的“子夏”“贤贤”“易色”“事”“致其身”“未学”等六处地方用英语进行了解释。其中,“贤贤”解释为:“to value the virtuous people. The first ‘贤’ is a verb, meaning ‘to respect or to value’, the next‘贤’ is a noun, meaning ‘a virtuous person or conduct’”(“贤贤”意为看重贤明的人。第一个“贤”为动词,指尊重、崇尚;第二个“贤”为名词,指有才德的人或行为)。如果没有这个注解的话,读者单看译文,就会觉得很费解,明明是一样的两个字,怎么对应的意义却完全不同。注解中区分了两个字的词性,并给出了相关的词义,帮助读者扫清了疑惑,也增加了读者对古汉语的了解。

(五)原文大意

吴国珍用英语概括出原文的大意,语言精练、简明扼要,方便读者把握原文的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及思想感情,进而掌握原文的主旨,读懂《论语》所蕴含的哲理,使思想得到启迪。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门人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在简、帛作书的年代,书面语言都是比较简短的。《论语·阳货篇》第二十七章是其中比较长的一篇,吴国珍在译文后添加了主旨大意,“This verse reveals how Confucius and his disciple Zai Wo argue about the length of mourning for a dead parent”。用三言两语,就向读者传递了本章的大意,即孔子与弟子宰予讨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长度问题。读者瞬间明白,并且马上与前文“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联系起来。这样一来,读者就能全面地理解《论语》中“孝”这一核心概念:父母在世时要养之、敬之、知之、爱之;父母去世后要以礼葬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六)历史背景信息和作者评论

孔子的思想可谓是整部《论语》的核心。然而,孔子的思想多以格言警句形式传递。这对于西方读者而言,却容易产生“语义真空”的现象,即记忆中没有可以激活的图式,因无法建立连贯的语篇而无法理解语篇的真正意义。注解帮助填补了“语义真空”,揭示多层文义内涵,传递丰富的文化信息。例如,翻译《论语·学而篇》之第九章“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时,吴国珍在译文之后,对儒家的“孝道”进行了补充说明:儒家所提倡的“孝”不仅指满足父母在物质方面的需求,更高层次的“孝”是使父母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愉悦。孔子希望弟子们对父母要和颜悦色,要从心底里敬爱父母、真心实意地侍奉父母。有了这个背景补充,读者才能对“孝”有完整的认识,才能领会“孝”理念下的孩子对父母的爱与责任,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知道为什么要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

在对原文的深层内涵和文化背景进行考证调查研究后,吴国珍也对原作的某些观点做出评论,搭建与读者沟通的平台,同时也使译文更加丰满。例如,《论语·八佾》第五章,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句话很容易被误解为孔子看不起中原以外、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吴国珍在译文之后附加信息加以说明,这句话实际指的是夷狄之有君无礼乐,不如诸夏有礼乐而无君,即没有道德礼义的地方即使有君王,也不如有道德礼义的地方没有君王。这个添加很关键,帮助读者扫清了误解,孔子并不是看不起中原之外的其他地区,而是强调诸夏之华在于礼乐文化,道德礼义远比君王的存在重要。孔子此言是为了突出礼乐的重要性。

二、结语

文本的意义不仅仅取决于正文本,还取决于副文本等其他诸多因素。副文本不仅能帮助读者对作品进行导读,还能折射出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反映译者的翻译思路、翻译方法等,对译本的理解与研究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序言使读者提前认识译者,预先获得对译本的心理认同和审美期待;历史背景、文化信息等补充及古文注解,使读者置身于更广阔的文化与语言环境中,更好地理解正文本;在对原文的深层内涵和文化背景进行了考证调查研究后,译者添加的评论,搭建了与读者沟通的平台,同时也使译文更加丰满。副文本体现了译者的翻译方法及文化见解,是重要超文本资源[9]。因此,副文本作为译者诠释框架的重要内容,应与译文本身受到同等的重视,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议题。

猜你喜欢
序言吴国译本
序言
Optimal Control of Heterogeneous-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Recovered-Susceptible Malware Propagation Model in Heterogeneous Degree-Bas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序言
序言
GLOBAL STRONG SOLUTION AND EXPONENTIAL DECAY OF 3D NONHOMOGENEOUS ASYMMETRIC FLUID EQUATIONS WITH VACUUM∗
《名人传》序言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吴国平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