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2021-12-03 12:55模王书旺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价值观育人大学生

陈 模王书旺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0023)

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数字媒体、移动通信等新技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样也直接影响着今天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1]。2019年中国青年网记者的调查结果显示,41.56%的大学生每天手机上网时间超过5个小时。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主渠道,交流沟通最便捷的手段,对其日常的学习生活、价值观念的养成、行为准则以及心理健康等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基于此,要培养具有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是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2]。

以QQ、微信、抖音短视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普及,让传统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其以简单、便捷、及时等特点迅速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新媒体让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便捷,信息的获取不受时间、地点等任何限制,丰富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信息资源。反之,新媒体的出现,也让消极信息的传播同样便捷,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并产生了诸多新的挑战。

一是新媒体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新媒体作为新型的信息传播手段,融合文本、图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自由、轻松地获取各种信息,激发了学生的求学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提升教学质量;二是新媒体使大学生价值观学习的主动性更突出。其打破了传统由老师单一向学生以单项灌输的方式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局面。新媒体拥有海量的数据信息,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以其生动、直观的形式出现,便于学生接受,吸收,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三是新媒体让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资源更加丰富。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来完成,而新媒体依托海量信息数据的支撑,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开展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强大的数据库,为其教育教学提供更为灵活、鲜明、多样的内容和素材。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多元化,让社会的“文化生态”呈现多元化特征,使各种社会思潮反射到社会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中来,为各种错误思潮的泛滥提供了市场和温床,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

一是新媒体让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环境发生变化。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在教学硬软件的投入更加快速及时。然而,大多数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老师单一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灌输式的授课,没有健全的硬件设备,也没有完善的网络平台和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等,严重影响老师的教学,更加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新媒体时代教师的主导性受到挑战。依托信息技术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为教师价值观教育带来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样的教学手段的同时,对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许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习惯传统的授课模式,新媒体意识较为淡薄,面对新媒体信息感到力不从心,与学生代沟明显,从而造成在教学活动中有权威危机;其次,由于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对新媒体时代的资源平台使用积极性不高,无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导致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不佳;最后,教师的教育主导性下降。学生价值观教育主要体现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三是新媒体时代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至关重要。基于学生人生阅历浅、自我调控能力不足等特点,在新媒体时代多元、碎片、消极等信息的冲击下,容易引发大学生信任危机、对价值观判断有误,使其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意志力不健全。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索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习近平新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指出,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努力做好专业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一)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导向,坚持德育优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德育为先。当代中国,能够承担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健康发展的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自身的内涵与特点所决定的[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彰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5]把立德树人融入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各专业群构建、教学组织、教材建设、管理实施等都要围绕此目标来设计,教师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组织教学活动。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学校即社会”[6]。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有质量,价值观教育需从人本理念出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价值观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日常。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来运用教学手段,设计教学内容,构建新媒体传播的环境,激发和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和内容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程中。

三是树立开放性、个性化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资源,汲取优秀的教育思想、理论与方法,引进启发式、讨论式等教育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网络课程、制作教学资源库、搭建个性化教育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宽容的学习氛围;强调过程性考核,建立富有弹性的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与机制。

(二)营造新媒体时代校园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是营造新媒体时代和谐的校园氛围。“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7]“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8]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环境、行为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9]。建设有新媒体时代特色的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耳、入脑、入心”[10]。首先,高等院校除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外,还应加强校园主流价值观的网络宣传工作,利用网络构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宣传优良的中华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的时代主旋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学生的情感寄托;其次,高等院校应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强化实践教育在价值观教育中的纽带作用。利用企业、社会等资源或者建立实践教育基地等,在培育技术技能的同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扣匠心精神、职业追求、人生目标等,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

二是加强新媒体时代对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的软硬件投入。建设功能完善、信息获取便捷、体现新媒体时代特点的智慧教室;利用网络资源及新媒体技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库;推进校园报刊等数字化建设,便于学生阅读浏览;要建设一支信仰坚定、思想过硬的教师及辅导员队伍,保证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氛围在校园里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三是建立新媒体时代网络监督与管理制度。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新媒体使用的制度,加强新媒体使用的管理与监督。建立规范的制度和完善的监督体系,将新媒体使用规范与校园网络使用监督相结合;成立专门网络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通过制度保障、环境保障、队伍保障等手段,确保该项工作形成长效机制,真正净化网络环境。

(三)提升教师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及时关注、收集、整理时政热点问题,建立教学资源库,并将其准确引入课堂教学;二是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依托新媒体技术来分析、收集、整理教学内容,主动、积极地聚焦党政焦点问题、时政热点问题,启发、讨论、参与式地设置教学环节和内容,充分调动和激发高职学生学习热情;三是提升教师对新媒体运用能力,创新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手段。提高自身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创新授课方式与手段,用学生熟悉且擅长的方式、手段与其沟通交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四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作用。把思想政治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四)推进并完善“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

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从各专业的课程特点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强化培训机制,让教师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宽广的视野,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科研、育人、教学的完美结合;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育人为主,让科研与教学共同服务于育人;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增强教师开展育人工作的主观意愿。

(五)加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培育

首先,利用新媒体为学生及时更新或推送相关新媒体时代运用剖析信息能力的相关知识,开设相关讲座;其次,选取或者编写相关新媒体素养方面的教材,组织开设相关课程;第三,发挥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优势,定期发布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如辨别虚假、违法等不良信息的文章等,减少新媒体信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四、结语

数字信息时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带来了诸多挑战,高等院校应运用新媒体技术,适应新形势,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建立课堂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学校与家庭等多维育人方式,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建立系统的高等院校价值教育体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培养更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价值观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