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措施

2021-12-03 14:41白光远
乡村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图谱

白光远

(凌源市林业和草原局,辽宁 朝阳122500)

1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概况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最西部,与河北省平泉市接壤,属辽西干旱气候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带,也处于华北植物区系向内蒙、长白植物区系过渡地带。该保护区总面积为12 045 hm2,植被类型以天然次生乔灌木为主,是我国华北地区珍贵的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1]。

2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与人员

2005年,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自2014年12月,被批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该保护区深受凌源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设有专门机构,县级财政预算内编制人员9人。近年来,该保护区完成了大河北镇青龙河干流8 km河道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完成了管理站,办公总面积达1 500 m2。同时,该保护区管理体系健全,生态建设推进力度大,在当地树立了自然资源保护与绿色产业开发的旗帜,社会影响显著。

3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措施

3.1 主要工程建设

2016年10月,《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保护区有序开展“一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完成3个管理站的基础设施建设,购置一系列巡护设备、科研监测设备、宣教设备、管理设备等;同时,开展了自然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等各项工程,成立了资源保护、监测队伍,各管理站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区共管机制,构建出凌源市青龙河流域自然资源生态保护的基本雏形,自然资源保护的社会氛围日趋良好,生态保护工程逐渐发挥出生态与社会效益。

2016—2017年,国家对青龙河项目进行投资,设置滦河生态修复治理试点,按照凌源市政府要求,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施工单位,实施大河北生态湿地修复工程[2]。2018年,湿地工程整体移交地方管理,对自然环境和当地百姓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湿地生态修复的重要成果分为3方面。一是经自然生态净化,水质优于地表Ⅲ类水,水质大幅度提高。二是与周边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相互补充,构成了生物资源多样化的主体[3],沿岸宽阔的水面,溢流堰、景观桥等人文景观,成为当地旅游产业靓丽的风景线。三是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使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4]。

3.2 植物标本制作

3.2.1 植物调查与标本采集。在对样线、样地的调查中,对首次发现的植物,无论有无花果均应至少采集1号;对调查中未发现的珍稀濒危植物,应在珍稀濒危植物专项调查中随时采集。采集标本时,认真填写标本采集记录,而且每号标本制作2份。

3.2.2 采集标本材料与标本制作。制作腊叶标本时,需要标本夹、掘铲、枝剪、吸水纸、野外标本记录本、号牌、测绳或皮尺绳、GPS、放大镜、照相机、钢卷尺、镊子、白色细纸条、台纸、标本衬纸、植物野外标本采集记录、标本定名标签和号签等。在标本干燥过程中,要变换标本夹方向若干次,第1次换纸时可重新整理标本,以达到最佳效果,其中花部要重点整理。对于同期采集的标本,有时不能以同一速度对其进行干燥处理,对已压干的标本要及时抽出,未干透的标本需接着烘干。使用该方法使标本完全干燥需要三四天,且需视热源能量大小和标本材料而定。

3.2.3 成果。在种质资源调查过程中,保护区植物标本馆展示的植物标本近400种,已采集的900余种植物标本超3 300份,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动植物种群的恢复及资源的生态利用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科普意义。

3.3 数字标本馆建设的材料准备

2020年6—11 月,由大连自然博物馆张淑梅牵头,开展了辽宁省植物数字标本馆建设。计划在近年建立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字标本馆,并与国家数字植物标本馆平台进行对接,使青龙河保护区上传的任何一种植物均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查看,对该区域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原有基础上,完成保护区所有现存植物照片的核准校对工作以及对植物资源的调查监测工作[5]。根据植物生长季节,补充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照片,按我国植物志最新的分类系统对其重新命名,为申报保护区数字植物标本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4 植物图谱编辑出版

青龙河自然保护区于2014年12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相关部门对其开展了有效管理与更加深入的科学研究。在张淑梅等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的帮助下,经过保护区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历经多年编写了《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图谱》,并于2018年3月出版发行。

3.4.1 图谱的专业技术水平高。青龙河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多个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在保护区及周边,经多年实地调查和资料编撰,收录了青龙河保护区维管束植物112科385属620种。其中,蕨类植物9科10属18种,裸子植物4科8属13种,被子植物99科367属589种。收录的植物中,大多数为野生种,极少数为露地栽培的观赏、药用植物等,该书未收录蔬菜、粮食、油料等常见作物。截至2018年,辽宁省已有多个保护区出版植物图谱,一般收录种类在500种左右。该书收录量在已出版的各个保护区图谱中位列第2名。如果不考虑篇幅,同时收录蔬菜、粮食、油料等作物,将达到目前已出版的各个保护区图谱的最高水平。

3.4.2 图谱应用价值广。该书图文并茂,所用照片系植物分类学照片,追求原生态,捕捉精准、全面的分类特征,每一种植物三四张,能反映植物分类关键器官的特征,如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以及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能够多角度、直观、真实地将每种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表现出来,便于专业人员及非专业人员研究、甄别。此外,在真实表现植物的原生态和分类特征的基础上,还包含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境、用途等多方面内容,是当地植物志的浓缩版和检索表的升级版。

3.5 宣教活动

利用广播、地方电视、图片展览、宣传册和宣传单等多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普及自然保护知识;宣传国家颁布的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暂行)》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和遵守法律的自觉性;设立固定的宣传牌,提高全社会公民的保护意识,如在保护区的不同地点,根据其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设置大型宣传牌8个、各类宣传标牌50个。在保护区的实验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入口处,设立解说性标牌,介绍保护区的面积、植被类型与分布、功能分区、野生动物等;在人类活动较多的区域设置防火警示牌,提醒人们注意防火、禁止携带明火、禁止吸烟,注意火灾隐患。

3.6 护林防火

经过多次协商,凌源市政府下发了《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暂行)》,市政府与保护区内乡镇政府签订了《凌源市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责任状》《护林防火责任状》等。保护区安装必要的视频监控系统;试验区修缮防火巡护路40.2 km,沙石路面宽3 m,达到林防三级标准。以各乡镇为单位,建立兼职扑火队,配备风力灭火机、对讲机、防火服等必要的扑火装备,一旦发生火情,需及时扑救;增加护林员,进行资源保护巡护,制止和处理乱捕滥猎、乱砍滥伐、毁林开垦、烧荒、采石和挖沙等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巡护、处理火灾隐患,协助查处火警、火灾事故案件;维护林区治安,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界碑、界桩、宣传牌等设施;进行动植物资源监测,对表现异常、出现病害或死亡的野生动物,需及时上报;对受伤、受困的野生动物应及时组织救护并报告管理部门;记录珍稀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

3.7 社区共管

因保护区植物资源具有权属的特殊性,保护区有林地面积的98%以上均为集体林。保护区与乡镇政府成立了共管协会,每个村均有保护区的兼职信息员,建立了社会参与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共管机制。同时,保护区管理局经常就社区共管工作与当地乡镇党委政府进行沟通,协助当地村庄居民建设垃圾池195个、垃圾转运点15个,清理河道37.8 km,巡护路修复9处24.6 km,绿化景观路3.0 km,建设绿化休闲广场1处、文化广场2处,并达到绿化及硬化标准,新修护岸堤坝1.0 km,建设人工生态修复工程1处、河道清淤工程1处、溢流堰4座。民生与生态保护工程提高了区域内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促进了当地多项绿色产业共同发展,提高了政府和居民的自觉保护意识。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图谱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图表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
中国知名官方智库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