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工农银行开辟红色金融战线的史实

2021-12-03 18:50
关键词:闽西工农苏区

朱 元 臻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闽西工农银行于1930年创建于福建闽西,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家工农募股筹办的股份制红色银行,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红色金融战线的先驱。作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央银行,闽西工农银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地形成了区域性红色金融治理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1]。金融是涵养经济的血脉,银行是疏通金融血脉、强健经济骨骼的必要元素。红色银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原初形态。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初心不变,就要回顾中国共产党开展金融服务群众的最初尝试。要确保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质不变,就要深挖闽西工农银行开辟红色金融战线的光辉史实,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加强中国共产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探求新知。

一、以破旧促立新:金融斗争与经济建设相统一

闽西工农银行是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建设的成果,这就赋予其破旧与立新的功能。 破旧即破除陈旧。闽西工农银行筹备建立的根本目的是破除“三座大山”的压迫并推翻旧式反动金融体系,以冲破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这一实践过程蕴含着金融斗争。立新即建立新的,推陈出新。闽西工农银行首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股份制银行的建制形式,开创了区域性红色金融治理模式,统一了苏区币制,整顿了苏区金融市场,巩固了苏区红色政权,为闽西苏区的经济建设开拓了新路。闽西工农银行在“三座大山”的金融压迫下开拓了红色金融新路,以破旧促立新,将根据地的经济金融建设寓于革命斗争之中,在开辟红色金融战线的过程中强化了金融斗争,使金融斗争与经济建设辩证互济。

(一)在破除陈旧中开展金融斗争

闽西工农银行在破旧的实践中进行金融斗争。1930年3月,中国共产党建立闽西苏区,这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恐慌。为了将新生的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国民党当局不仅在军事上对苏区展开围剿,更在经济上制定“闽省封锁推进法”,对苏区实行严密的封锁。物资是确保革命斗争胜利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障,而国民党当局在通往苏区的交通要道上设置层层关卡,严禁双方物资往来。这造成苏区本土的农副产品无法外销,价格低廉。苏区生产力发展本就落后,工业品多靠外来输入,而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导致苏区工业品匮乏,商品价格奇高。这不仅给苏区军民生活造成了许多不便,更加剧了“剪刀差”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苏区的经济建设及人民的生产生活。在此情况下,闽西苏区采取了一系列“战时经济政策”,而设立闽西工农银行是稳定闽西金融市场、把握金融斗争主动权的重大举措之一。

1930年9月4日,闽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定了《设立闽西工农银行宣传大纲》,表明从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两年以来,闽西地区实行土地革命,推翻了反动统治,闽西群众的生活质量比往日在军阀豪绅地主统治之下的时候有所提升,但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造成了闽西地区的金融恐慌,这使当地工农群众遭受到“一部分痛苦”[2]。闽西工农银行的设立,一方面,可以调剂金融,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可以“使闽西工农群众的一部分痛苦解除”“设立工农银行,集中资本,才能战胜私人资本的发展,才能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前途”[2]。这就表明闽西工农银行是革命群众冲破国民党反动经济封锁的金融斗争工具,是闽西苏区在敌我双方极不对称的斗争条件下实施“战时经济政策”的重要金融抓手。

1931年4月25日,闽西苏维埃政府召开经济委员会扩大会议,集中研究了苏区经济建设和反经济封锁问题,旗帜鲜明地阐明:“工农银行是斗争的武器,有健全巩固的工农银行,才能扩大合作社基金,能解决群众生活的困难,保存现金。这些问题的解决,是给敌人有力的进攻,使政权更加巩固起来,工农银行更要在目前严重的斗争上有伟大的作用,如果工农银行有什么损失,绝不是银行本身的损失,而是苏维埃政权受到极大损失。”[2]这再次强调了闽西工农银行对敌斗争的重要作用,表明闽西工农银行的作用由调剂金融、发展经济上升到巩固新生红色政权,从而强化了闽西工农银行与新生红色政权建设的正向相关性和绝对重要性。

(二)在开拓新路中推进经济建设

闽西工农银行在立新的进程中实现经济建设。破旧是为了立新,闽西工农银行在与“三座大山”的激烈斗争中开拓出红色金融的新路,在积极执行“战时经济政策”的金融斗争中涵养了新生红色政权。在经济建设上,闽西工农银行很好地履行了“调剂金融,统一货币,保存现金,整顿市场”等发展社会经济的职能。《设立闽西工农银行宣传大纲》强调“闽西工农银行之设立,一方面是调剂金融,同时也是发展社会经济,争取社会主义前途的第一步工作”,“目前闽西的金融,因为纸币输入现金流出,以致市面上纸币日多,现金日少,在全国总暴动日益迫近的当中,纸币时有变成废纸的可能。若不把现金集中起来,储存于银行,自己发行纸币,设法使最近要成废纸的纸币不致输入,而且使现在已经输入来了的纸币逐渐输出,则金融的危机将不可挽救”[2]。因此,闽西工农银行的首要职能是调剂金融。在破除旧式反动金融体系后,就要重塑新型红色金融治理体系。闽西苏区红色金融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把握住货币的发行权。货币发行权是独立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一闽西苏区货币制度极为关键的一步。只有统一货币、统一市场交换的重要媒介,才能更好地排斥旧式金融体系的杂钞劣币,重树苏区货币信用,以整顿混乱不堪的金融市场,提升苏区经济建设的有效性。

在红色金融战线中,闽西工农银行切实解决了群众的经济问题,体现了苏区经济建设的根本宗旨。保障好苏区人民的经济生活,有助于扩大苏区的革命斗争范围,因为“调剂金融及发展社会经济都可使工农安心执行扩大斗争的任务,不致因被封锁而灰心”[2]。可见,闽西工农银行以破旧促立新,充分展现了金融斗争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的红色金融治理效能。

二、以客观塑主观:保障民生与改善民风相联系

作为苏区发展社会经济的政府公共机构,闽西工农银行将为民建制的公益性和履行机构职能的权力性融为一体,使机构自身的制度利益表达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辩证统一,在解决群众客观问题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保障民生、改善民风。改善民生不能只靠政府 “开源”,还应激发民众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 “节流”,从而树立节俭不浪费的好风气。因此,本文从内与外、“源”与“流”两端的主客观角度出发,解析闽西工农银行以民为本、重视民风的根本立场。

(一)以客观实践落实民生保障

闽西工农银行实行低利借贷以保障民生,这是与旧式反动金融体系下高利贷资本作斗争的有力手段。如闽西工农银行1931年发布的《借贷条例》规定短期的贷款利率不得超过月息一分二厘,长期的不得超过月息一分。再如,《闽西工农银行章程》规定放款的月利率为0.6%。低息借贷减轻了工农群众的负担,有力地扶助了农业、工业、商业的生产发展。闽西工农银行在发动群众踊跃募股的同时,鼓励农民用手中的浮财折价购买银行股票,并获取低利贷款,使浮财转变为生产资金,这既丰富了银行股金,又有助于农民生产生活的开展。在发放的贷款中,以农业贷款居首位,因为农民占苏区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在苏区经济中的比重最大。低息贷款可以确保农民在分得土地后拥有资金进行农业生产。特别是在陈粮食尽、新粮未熟的时节,低息贷款使农民得以继续采购肥料、置办农具、播种田地,从而维护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

此外,闽西工农银行还优先贷款给各类合作社。闽西苏维埃政府规定,闽西工农银行将25%的资金投入到各类合作社的创办和发展中,使合作社获得资金发展生产,使政府及红军得到及时补给。为了帮助农民消除谷贱伤农的“剪刀差”剥削,当地信用合作社与闽西工农银行实行“粮食调剂贷款”,让粮食调剂局在丰收时向粮食合作社高价买粮,在歉收时则低价卖粮于民。这种创新性贷款方式后来推广至整个中央苏区,为平抑粮价、发展农林经济、安定农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以主观塑造促进民风改善

面对根据地物资匮乏和敌方经济封锁的严峻斗争形势,闽西工农银行不仅要突破封锁、开展贸易,以客观行动“开源”,更要提倡节约储蓄、节俭经济,培养人民群众勤俭节约的好风气,以主观意识“节流”,充分发挥“调节贸易、巩固政权、襄助政府、给养军需、补给民用”等银行职能,在革命实践中涵养独特鲜明的红色金融精神,激发群众主观能动作用,改善社会风气。

“你上次看中的衣服打折了!全场五折,你快点来……什么?怎么不可能打折?我就在店里……就现在,在店里!对了!对了!你赶紧发个群短信,通知大家一声,让她们都赶紧来!”

在敌方经济封锁的艰巨条件下,节省费用、裁减预算、杜绝浪费是帮助红军发展革命战争、促进战时节俭型经济发展、培育群众节约新风尚的重要方式。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根据地工农群众的生活逐渐改善,这为闽西工农银行的储蓄提供了物质基础。闽西工农银行鼓励广大工农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节俭,将余钱存入银行,日积月累,便可积少成多、化零为整。这样既可生利息,又能随时取用。有了积蓄,工农群众既能较好地安排自身生活,又能更好地解决生产上的困难,从而形成节俭型经济的良性互动[3]。同时,工农群众的储蓄也是闽西工农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之一。银行吸收了工农群众的存款,充裕了信贷资金,就可发展生产,扩大对外贸易,帮助红军给养,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可见,闽西工农银行“积极吸拢存款,鼓励节约储蓄”的措施,发挥了重要的“节流”作用,促进了苏区社会风气的进一步改良。

除了提倡节约储蓄,在支援红军方面,闽西工农银行的工作人员将除生活费以外的酬劳金(1 114元4角3分6厘),全部自愿捐助为革命战争经费[4]。闽西工农银行工作人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大大激发了苏区人民的革命热情,有效动员了群众性节省运动。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闽西工农银行根据苏区经济的客观实际,带领人民群众发挥主观才智,不断建设苏区经济并深入红色金融斗争。闽西工农银行以低利贷款扶困救贫,扶助苏区人民生产生活,保障苏区民生;提倡节约储蓄,开展群众性节省运动,培育了苏区人民勤俭节约的好作风,改善了社会风气。在革命斗争时期,闽西工农银行保持“急民生之所急”的根本要求,全面把握以“客观”塑“主观”的立场,一切从苏区革命建设的客观实际出发,从源头上解决当地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三、以集中谋自主:金融权威与政权独立相呼应

闽西工农银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闽西苏维埃政府管理下为工农群众服务的红色股份制银行,这表明闽西工农银行是在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下,由闽西苏维埃政府直接管理的公共职能机构。公共职能的产生即是一种权威,而根据银行的职能属性,这一权威归属为金融权威。金融权威是政治权威的拓展与延伸。权威的树立为政权独立服务。在革命的特殊时期要稳经济、固政权,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治理经济的过程中树立好金融权威,以金融权威拓宽政治权威,以经济独立实现政权独立。

(一)在集中领导下树立金融权威

闽西工农银行在苏区首创了由全体工农群众募股的股份制建制方式,标示出其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这亦证明闽西工农银行开辟的红色金融战线具有金融权威,其权威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得以有效实现。

闽西工农银行的金融权威因何而生?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指出:权威是在社会化生产力提高的需求下随着“联合活动”的出现而客观产生的,具有客观存在性;权威的本质是主客体间具有意志服从性的社会关系;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东西,它们的应用范围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革命无疑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闽西工农银行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闽西苏区生产力的过程中创建的,其在统一货币发行、提高纸币信用、规范金融市场、代理财政金库等联合活动中树立了金融权威。如动员工农群众积极募股,废除高利贷款剥削、实行低利借贷政策,扶持合作经济的发展,严格管理现金、熔铸金银币、保存硬通货以平抑物价、稳定币值,提倡节约储蓄、树立节俭新风,促进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并代理财政金库等。在带领工农群众建设苏区经济的活动中,闽西工农银行的金融权威得到了闽西工农群众的认同。要“发展社会经济,必须设立工农银行”[2]。金钱零星散存于大众身上,谁都不可能用少量金钱举办大宗事业,这是很明显的事,“如果把零星分散的金钱集存于一处,变成大量的款项,则举办大规模的生产事业,必更容易”[2]。闽西工农银行是闽西苏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建设根据地经济的成果。闽西工农银行将旧式、零散、无序的反动金融体系整合集中,重塑红色金融治理体系,并在实践中获得闽西苏区的“红色金融权威”。经过不断努力,闽西工农银行成为当时闽西苏区最具“革命权威”的工农银行。

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运用好闽西工农银行的“红色金融权威”,将群众手中的零散资金集中起来募股办行,方可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集中发展苏区金融的目标。

(二)在经济自主下实现政权独立

闽西工农银行确保苏区政权独立,是为了维护苏区经济的自主发展。独立自主属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进行闽西红色金融斗争中,不仅要实事求是地把握革命的客观实际,以人民为发展经济的服务对象践行群众路线,更要牢固树立独立自主的发展方针,因地制宜地走适合闽西苏区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强调:“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惨苦的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5]闽西工农银行作为重塑红色金融治理体系的主导机构,是闽西苏区自力更生发展金融的重要抓手。

作为闽西红色金融战线的先锋,无论在怎样艰险的反动封锁和困难的生存条件下,闽西工农银行都积极引导闽西人民重整金融市场,排除“三座大山”的重重阻碍,利用“红色交通线”及当地的“红色圩场”,独立自主地建立起苏区内外经济的有效循环。如闽西工农银行在长汀水东街专设营业部,由营业科科长赖祖烈同志管辖运营。水东街营业部除了基本银行业务外,还组织了物资贸易,将闽西的土特产、纸张、木材、钨矿砂等物资运往白区,再买回苏区急需的食盐、布匹、煤油、药品等物资。在特殊情况下,闽西工农银行还负责供应军粮,1932年漳州战役的大部分军需大米就是由水东街营业部组织供应的。闽西工农银行开展的红色贸易,促进了长汀城的商业发展,为长汀城留下“红色小上海”的美称,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苏区政权。

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闽西工农银行在复杂的金融斗争环境下自力更生地发展苏区商业贸易,实现以集中谋自主的目标,凸显了闽西工农银行树立金融权威与维护政权独立的辩证呼应。

四、以原则求变通:制度完善与灵活经营相协同

闽西工农银行在闽西苏区的红色金融战线上不断实践,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规章制度,完善了红色银行的制度体系。制度具有原则性,只有制度完善,才可传承正确的经验。除了坚持制度的原则性,经营上还需灵活变通,以灵活的方式应变革命斗争的时与势,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制度的原则性与经营的灵活性相互结合,彰显闽西工农银行以原则谋变通的特质。

(一)在制定原则中完善制度

闽西工农银行为制定规章制度和规范技术操作形成了一系列原则,积累了众多丰富的经验。在银行筹办伊始,闽西苏区的干部大多没有银行工作的经历,也没有任何创办银行可资借鉴的参考资料。因此,当时的许多措施及方法都是工作人员根据工作实践逐步摸索出来的。在技术操作中,为了分清会计和出纳的工作,银行员工借鉴传票的使用方式,制定出收款单和付款单。更为重要的是,记账并未采用复式簿记法,而是结合了中式账簿和旧式记账的方法,再采取商店记账的方式,不断摸索改良,形成了独有的记账方式。后来在打土豪时,工作人员偶得一本北京某大学商科的银行簿记讲义,继而又从广东购得一部《银行簿记》,才逐步获取了现代银行的会计制度、出纳制度和营业制度等知识。次年,在创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时,闽西工农银行的管理制度得以沿袭。

在货币资金管理制度上,闽西工农银行遵循货币流通的经济规律,使货币的发行与商品的流通相适应,从而使苏区币值得以稳定。在稳定金融方面,闽西工农银行除了扩大募股和防止金银外流,还以物资作为实物储备。如在闽西工农银行1934年11月10日的日计表中,记载当时银行贮存了重纸、白盐、杂货、布匹等共计6 991.3元的货物[2]。这种在特殊时期由银行直接储备实体物资的做法,放在今日似乎难以想象,但在当时却是平抑物价、稳定币值的有效举措。

在银行资金运用的制度上,闽西苏维埃政府在1930年9月25日召开的经济财政土地委员会联席会议上强调,闽西工农银行对资金运用要有计划安排。闽西工农银行的资金投向比例为“存库不动的现金30%,投入闽西政府及各级政府10%,投入各种合作社25%,社会市面流通13%,社会保险7%,投入苏维埃商店和土地生产15%”[6]。判断这些比例安排是否妥当,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依据。从控制资金的计划安排来看,闽西工农银行的资金使用是有科学规划的,其注意到如何调控币值的稳定,注意到对财政性用款的限制,还考虑到意外灾害的用款,便于应急之需。

(二)在通权达变中灵活经营

对敌斗争形式的多元化造就了闽西工农银行多样化的业务活动。以人民利益为重是苏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实际,这决定了闽西工农银行要千方百计地为工农群众服务,并以群众为依靠力量,进行闽西苏区的革命斗争及经济建设。在保持办行基本原则不变的基础上,闽西工农银行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置了灵活变通的应对方针。闽西工农银行灵活运营的特质在巧运贸易物资及保护工商业发展上得到集中体现。

“依靠群众,利用矛盾”是闽西苏区对敌经济斗争、克服经济困难的实践经验。在敌方经济封锁步步紧逼的情况下,闽西工农银行的水东街营业部要想进行物资贸易,还得依靠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将闽西地区无法生产的食盐、药品、煤油,通过各式各样的伪装方式,甚至以改装粪桶的形式,巧妙地运入苏区。解决闽西苏区供货困难的另一变通形式是充分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来争取机会。如闽西苏区周边的一些国民党军队支流并非蒋介石的直系,这些国民党军队自然就成为红军的统战对象,在他们单独来苏区活动时,苏区人民便可趁机交换生活物资,甚至交易武器装备。这些物资积累起来十分可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区的贸易问题。

长汀城之所以在苏区贸易繁荣,有赖于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保护工商业政策。苏维埃政府在旧式农村圩场经济的基础上改造出新式红色圩场,鼓励闽西地区私营商业贸易发展,并通过闽西工农银行贷款给私营商人的方式来促进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在这背景下,商人们逐渐认同苏维埃政府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开始与其做生意,而苏维埃政府抓住机会向商人征购急需的战斗物资和生活用品,以对抗经济封锁。

总之,闽西工农银行根据革命的具体形势实事求是地完善银行制度,将灵活变通的运营方式寓于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中,不仅丰富了闽西革命的金融斗争经验,更深刻地把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变与不变的方法论,呈现以原则求变通的特质,将制度完善与灵活运营辩证协同。闽西工农银行是土地革命时期经济斗争的伟大尝试,首创了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区域性红色金融治理模式。闽西工农银行在闽西苏区行使了金融监管机构的权力,如统一货币发行权、稳定闽西苏区币值、代理财政金库等,有助于在革命战争时期冲破敌人经济封锁以发展贸易。作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央银行,闽西工农银行首创的募股筹办方式以及存贷款等基本业务还具备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本文在探析闽西工农银行开辟红色金融战线的4个维度中,研究其以破旧促立新的功能、以客观塑主观的立场、以集中谋自主的目标和以原则求变通的特质,剖析其金融斗争与经济建设相统一、保障民生与改善民风相联系、金融权威与政权独立相策应、制度完善与灵活运营相协同的辩证关系,从中汲取闽西工农银行开展区域性红色金融治理的宝贵经验,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工作提供方法论指引。

猜你喜欢
闽西工农苏区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苏区精神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适时适度:闽西乡土历史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梭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