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百病生于气”探讨代谢综合征

2021-12-03 20:45曾广娴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百病运化津液

曾广娴,陈 聪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日趋多元化,高糖、高脂、高蛋白的摄入增加,使人体的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等物质易发生代谢紊乱,随之出现一系列症候,现代医学将其称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该病目前虽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但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重要危险因素[1]。根据MS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发现中医“肥满”“脘痞”“眩晕”“消渴”“胁痛”“胸痹”等范畴中与之有相同的证候描述,且得出气的失和是导致MS发病的根本原因[2-3]。中医认为,气为人之根本,是构成人体最基础的物质。《素问·举痛论》中首次提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的发病观,认为气机升降出入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疾病的发生常与气机失调及气化失常相关联[4]。故本文从“百病生于气”的视角,探析气与MS的关系,为临床MS的中医诊疗拓宽论治思路。

1 气之与人,生死攸关

中国古人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阐明了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元素。《灵枢·刺节真邪》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认为气亦能维持全身各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人与天地相参,外感于自然之气,内和于自身之气,若自身正气内存、脏腑经络调和,则象征着健康;若正气不足或气机失调,则又为病因所在。“百病生于气”载于《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气的失常是疾病产生的原因,因而提出了“百病生于气”的发病观。

气遍布人体,无处不至,各有其功能。积于胸中之气,司呼吸,贯心脉,助血运;营于脉中之气,荣养全身,润泽肌肤筋骨;固卫脉外之气,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抵御外邪;布于脏腑之气,维持五脏六腑生理活动;流行经络之气,沟通内外,通行气血。气之与人,“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素问·五运行大论》)。

2 代谢综合征患者脏腑之气的变动

现代医学认为,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MS的重要致病因素和核心表现,并常伴有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等多系统症状。有研究[5]发现,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活动的根本,气机失调和气化失常会导致人体内精、津、血、液等代谢失常,可产生痰、湿、瘀等病理产物积聚,从而引起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这些病理产物反致人体各部气机更加壅滞不通,从而加重机体代谢紊乱。

脾胃属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头。脾升胃降,脾通过运化水谷精微,散精布至全身以充养五脏六腑,润四肢百骸,并通过胃气的降浊,将食物中的糟粕向下传导。若脾胃气机失和,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凝为膏脂,聚为水湿,此为痰湿内生;脾气不散精于肺,肺津伤,则会出现口渴多饮。肝主疏泄,为气机调节之枢,一可使气运动畅通,二可使气升降出入协调平衡[6]。脾胃运化水谷有赖于肝气的疏调,肝气虚,无力疏调,影响津液输布,则脾胃运化功能失司,亦可生痰、生湿。肝气过,气有余便是火,肝火上行,则发眩晕、头痛;郁火炼津,则为痰;火灼血脉或阴伤,或为瘀,或发为血溢,或日久为毒。肾藏精,所化之气为人体一身之气的根本,影响人生、长、壮、衰、已的全过程。肾气蒸腾气化是推动各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原动力,若肾气亏虚,各脏腑气化失常,津液凝滞;若肾气不足,膀胱开阖失司,精微物质直趋泻下,故表现为多尿且尿味发甜。肺通调水道,主气,司呼吸,通过卫气的沟通,外合于皮毛,可使人体之气与自然之气沟通相感,以助各脏腑之气生化[7]。若肺气不足或郁闭,各个脏腑水液代谢失常,水液凝滞,可形成痰饮。肺朝百脉,能助心行血,肺气不足,易感受外邪,血脉运气不畅,内外合邪,壅滞为瘀,则发胸痹。心主血脉,心气充盈,血经脉道而营养全身,脉道通畅而血行有力。若心气亏虚,血运不畅,血脉凝积,日久则发为瘀;若脉中营气不能达于五脏,五脏气机失和,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会产生痰、湿、瘀等病理产物。在人体精、津、血、液的代谢过程中,气的运化贯穿始终。气机失调与气化失常会影响人体代谢活动的诸多环节,使之产生痰、湿、瘀、毒等有形实邪,这些病理产物反致气机进一步受阻,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气机失调和气化失常是导致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根本因素。

3 论治以调气为主

气在人体内的正常生理功能主要是推动、温煦、气化和固摄,其运动变化主要体现在升、降、出、入四个方面。目前认为代谢综合征主要的病性证素为痰、火(热)、阴虚、气虚、湿、血瘀[8]。百病皆由气失和而生,“治病之道,气内为宝”(《素问·疏五过论》),调整体内气的功能与气机是治病的关键。

3.1 治痰湿需调气

人体正常的津液代谢需要气的化生、推动和固摄。水液进入人体,通过脾的运化、肝的疏泄、肺的通调水道、肾的蒸腾气化、再通过肺主气、司呼吸,肾主膀胱、司开阖的过程进行排泄。气虚、气滞均能导致各脏腑运化失常,体内津液无法正常输布,留聚为湿,湿积成痰。痰湿以黏滞为特点,多夹杂他邪,隐匿,聚散无常,且为本虚标实[9]。痰湿蒙于上者,多有倦怠欲寐、眩晕耳鸣、口干舌燥等症,可升其清阳,辅以涤痰之法;痰湿积聚于中焦者,多有胃脘胀满、胸闷喘憋、气短乏力等症,可用辛开苦降之法为基,条畅中焦气机,兼导化夹杂之邪[10];痰湿在于下者,多有小便多或有混浊、大便稀溏、腰部及下肢沉胀等症,治应以固护脾肾之气为本,导痰湿下行,以散湿消浊;痰湿壅滞于经络者,多有肩背强紧、手足麻木、肢节沉胀疼痛等症,治以通达经络气机为主。痰饮水湿本是有形实邪,在MS中常与正气不足伴随出现,虚实夹杂,临床中补气、行气运用得当,则会成为治疗痰湿的关键。

3.2 治瘀需调气

人体血液的来源是脾胃所化的水谷中浓稠的部分,通过心阳赤化生成血液,肺辅心行血,肝疏调而藏之,保障了血液正常的生化、储藏与调节。气虚,则血行无力;气滞,则血行不畅;寒、热之气客于血脉,均是致瘀的原因。在MS患者中,多为久病致瘀,病久正气虚损,无力推动血行,日久则凝滞,甚之成毒,或积于脏腑,或积于经络,或积于皮毛。治之当以扶助正气为本,补气、行气,辅以祛瘀之法,兼调和五脏,恢复其正常功能,如仲景所述“五脏通畅,人即安和”。亦有因气机阻滞而致瘀者,可用行气和中、活血祛瘀之法为主,夹寒者以热温之,夹热者以寒凉之。在MS患者中,痰瘀互结是其主要证型之一[8],痰是津液聚积的产物,瘀是血液凝滞的表现,二者虽不属同种物质,但均是阴津异常产物,易于相互搏结,闭阻脉络[11]。治疗应以通行气血之法为基础,行气化痰通瘀,健脾气以助运化,疏肝气使气机调达[12-13]。

3.3 平脏腑需调气

脏腑虚损是MS发病的重要因素,病位主要涉及脾、肝、肾、胃,病性有虚实之分,虚者多以阴虚、气虚为主,夹杂因虚致实所产生的病理产物[8]。在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中,肝的疏泄最为关键,肝易郁易亢,治肝调气,应以疏为健,以平为期[14-15]。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气的功能受损,气机改变,是MS发病的基础因素,治当以补益脾气,调节脾胃升降为基础。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蒸腾气化,以保证各脏腑的气化功能正常,若肾气不足,则会成为MS发病的内在因素,临床治疗常重视气阴双补,以调和肾阴、肾阳[16]。综上,在MS治疗过程中,调气之理贯穿始终,应根据各脏腑之性,平衡协调其功能。

4 结语

“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气的病变是MS发病的根源,气机失调与气化失常会导致人体精血、津液代谢失常以至产生痰、湿、瘀等病理产物积聚,从而引发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基于“百病生于气”的发病观,通过补脏腑之虚损,调整气机之升降,化病变之壅滞是MS治疗的根本治则。现代医家对此提出各自的诊疗思路,外治以调经络之气,内治以调脏腑之滞,辅以气功导引、针灸、推拿、药浴,诸法不离调气之理[10,17-19]。

在MS的发病中,气的失和仅是其中之一,目前仍有部分发病因素尚未探讨。在临床诊疗中应结合患者个体因素,以患者气的变化为基础,多种辨证方法灵活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疗效。

猜你喜欢
百病运化津液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泡脚驱寒消百病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包,治百病”
素材积累·词语
气血津液辨证
脾主运化浅议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