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植棉专家在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植棉技术服务进展

2021-12-03 07:18杨苏龙席凯鹏史俊东刘晶陶民刚邱毓蓉史高川李朋波杨治平张强
中国棉花 2021年9期
关键词:籽棉马达加斯加棉花

杨苏龙,席凯鹏,史俊东,刘晶,陶民刚,邱毓蓉,史高川,李朋波,杨治平,张强

(1. 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山西 运城 044000;2. 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山西 晋中 030800;3.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4.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晋中 030800)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以下简称“马达加斯加”)光、热、水资源丰富,平均日照时间11~13 h,≥10 ℃积温5 800 ℃,人均水资源1.34 万m3,天然降水和地下水资源贮存量充沛, 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1]。 其境内耕地面积为3 000 万hm2,而耕地利用率仅为10%,农业发展潜力巨大[2-3]。 马达加斯加是世界上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400 美元左右[1];其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72%,劳动力充足[4]。 民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日常多穿着从其他国家进口的二手衣物, 以木薯、大米果腹。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马关系在各个领域快速升温,中国的杂交水稻和其他技术为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5]。 棉花是马达加斯加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由于马达加斯加棉花品种退化严重、栽培技术落后、施肥水平低等问题,其平均籽棉产量不足1 000 kg·hm-2[1]。 因此,该国棉花增产增收潜力巨大,对我国农业技术有较强的需求。 为贯彻国家“农业走出去”战略,探索非洲农业投资项目可持续发展模式,山西省农业科学院(2019 年并入山西农业大学) 植棉技术专家团队自2013 年开始与天利农业(马达加斯加)有限公司合作,在马达加斯加开展棉花技术服务。 截止到2021 年,团队已与天利农业(马达加斯加)有限公司、马达加斯加标准集团、图利亚拉大学科技学院建立了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合作, 共同推进马达加斯加棉花产业的发展, 进而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

1 充分调研

为保障项目在马达加斯加的顺利开展,专家团队在赴该国后首先与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以下简称“经参处”)取得联系,向其介绍团队在马达加斯加的工作基础以及未来建设马达加斯加农业成果示范基地(中心)的目标与初步计划。该计划方案获得使馆经参处的高度肯定,团队也从经参处了解到更多的我国对外政策与马达加斯加当地招商引资的法律法规和新政策。

此外,专家团队还积极搜集该国当地详细的气象资料, 调研该国农民真实生活水平与生产资料、生活物资等的价格。 由表1 可以看出,马达加斯加生产资料价格普遍高于中国, 其中肥料为中国的3~5 倍,喷雾器为2~3 倍。 生活物资价格除牛肉、羊肉、猪肉、大部分蔬菜等低于中国外,其他工厂化养殖和加工程度较高的品类,如成品肉类、酒类、饮料类价格均较高。虽然许多生活所需产品价格低于中国,但当地多数民众依然消费不起。因此,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发展棉花产业,提高棉花产量,增加民众收入是当务之急。

表1 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物价对照

2 产学研合作,共建植棉基地

专家团队与天利农业(马达加斯加)有限公司、马达加斯加标准集团共同建设植棉基地,与图里亚那大学科技学院满德路院长共同设计试验方案,规划试验用地。 在平整试验用地、棉花播种、间苗、定苗、施肥、喷药治虫等环节对图里亚那大学科技学院100 余名师生在田间进行教学培训,指导其开展田间试验。 多次组织该学院师生到植棉基地调查、考察、观摩、实践,并让其全程参与项目的工作,为马达加斯加培育一批高技能的农业技术人才。

2018―2021 年累计建设植棉示范基地2610hm2,平均籽棉产量为1 780 kg·hm-2, 平均增产122.5%(表2)。 专家团队的基地建设工作受到公司及农户的肯定,核心示范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表2 2018―2021 年马达加斯加植棉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3 制定并落实马达加斯加棉花生产技术方案

当前马达加斯加棉花生产主要面临以下问题:首先是现有棉花品种自2004 年法国国有棉花企业Hasyma 私有化之后便没有更新,且品种多为20 世纪90 年代前的非抗虫棉品种。 当地现有品种经过多年种植,缺乏科学繁种和提纯复壮,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株间差异明显,第一果枝节位高度大幅度升高,下部叶枝丛生,棉铃变小,单株生产能力显著降低。其次是播期混乱,播种时间缺乏科学依据,从10 月零星降雨开始到12 月均有棉农播种,未能充分利用当地雨季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且应对干旱、大风等灾害能力较差。 另一方面问题是该国棉农劳作积极性不高,落实先进技术的执行力差。

为了更好地指导生产,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科学院) 植棉技术专家团队依据马达加斯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以及当地棉花的生长发育特点, 结合2013―2019 年马达加斯加棉花生产与调研情况,参考近年田间试验,大田技术示范结果,总结出一套马达加斯加大面积棉田生产技术方案,并用于指导马达加斯加优质棉花生产。

3.1 引进中国抗虫棉品种

马达加斯加目前棉花种植品种为海岛棉皮马棉和陆地棉安卡拉,虽有适应性广、纤维长、强度高、品质较好等特点,但这些品种连续种植近六十年,品种老化、退化、混杂严重,已无法适应现代棉业生产。 2014 年经当地政府批准,中国现大面积推广的抗虫棉(抗鳞翅目害虫)系列品种被团队引入马达加斯加。 经过多年多地多点试验和生产示范,引进的中国抗虫棉品种不仅表现出稳定的适应性和抗虫效果,而且增产效果突出。实践证明,多数中国抗虫棉品种均适应马达加斯加的气候条件。马达加斯加棉花生产品种可以从中国现有优良抗虫棉品种中筛选并快速利用,品种筛选应在适应性良好的基础上,注重纤维品质和产量等指标。 目前当地已引入中国优质抗虫棉品种13 个, 鉴选出运棉3539、晋棉56、冀杂1 号、科能0518 等几个品种,在马达加斯加推广面积超过6 000 hm2, 平均籽棉产量1 500 kg·hm-2,最高达3 000 kg·hm-2。

3.2 科学选地

马达加斯加可耕地资源相对丰富,植棉可以利用已开垦并耕作多年的土地,也可以开垦荒地。 根据在该国的多年植棉生产实践,植棉以黑土、褐土最好,其土质肥沃,蓄水力强,通透性好,一般开垦后2~3 年,即使不施用化肥,籽棉产量也可达2 000~3 000 kg·hm-2;黄壤土次之,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保水性能和通透性较好,籽棉产量可达1 500~2 000 kg·hm-2;黄沙壤较差,虽然其通透性好,但保水能力差,籽棉产量为1 000~1 500 kg·hm-2;砖红壤最差,因其土质紧实、坚硬、透气性差,不利于棉花生长及产量的提高, 籽棉产量在1 000 kg·hm-2以下[6]。选择地块除注意土壤质地外,还要尽量避开洪涝、大风等发生概率较高的地形,如低洼处、山峦下风口处等,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018 年有农户在山峦下风口处植棉210 hm2,因遭遇2 d 持续大风,导致棉苗枯死率超过80%,灾后虽进行复播,但因错过最佳播种时期,仍大幅减产。

3.3 培肥地力

马达加斯加植棉区光照时间长且强度大,气温高,非常有利于作物秸秆和有机肥分解转化。棉花秸秆还田不仅可以培肥土壤,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7-8];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加棉花产量[9]。籽棉收获结束后,使用大型拖拉机悬挂秸秆切碎机进行秸秆还田。 秸秆质量约为6 000 kg·hm-2,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可有效提高废弃资源利用率和土壤肥力, 增强土壤持续生产能力,同时减少化肥施用,保护生态环境。 经专家团队在马达加斯加植棉区多点取样检测, 马达加斯加全国棉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7.9 g·kg-1,但分布并不均衡,有45.2%的取样点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0~20 g·kg-1。 考虑到当地牛、羊放牧的散养方式, 加之该国民众非常珍视家中圈内可作燃料和建筑材料的牛、羊粪,其收集难度大,有条件的地块可适当增施有机肥(牛、羊粪等)1 500~2 000 kg·hm-2。

3.4 及时整地,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资源,也是挖掘棉花产量潜力和实现优质的基础。马达加斯加虽灌溉条件差,但降水量适中,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保证棉花适时播种。一般每年10 月下旬或11 月上旬降水逐渐增多, 次年1 月为雨季高峰期,3 月底后降水减少,4 月后基本没雨。 适时播种就是要充分利用这5 个月雨季的降水资源和后期更多的光热资源,这样既能保证苗全苗壮,又可有效延长棉花结铃期,利于提升纤维品质和棉农增产增收。 连续7 年植棉实践表明,适宜播期应为每年10 月中旬到11 月上旬, 适时播种有利于全苗壮苗,培育根壮、抗旱力强、现蕾早、开花早、花铃期长的健壮棉株。 晚播虽也可出苗,但苗期会与该国高温、干热风危害时期重叠,导致苗小抗逆性差,易干苗、死苗。因此,在马达加斯加进行大面积棉花生产时,尤其是植棉公司、大农场以及棉农大户,必须在每年9 月下旬或10 月初开始整地,适时播种。若耕地坡度较大,播种前更须及早整平土地。 棉花播种一般开沟播在沟底,播种后覆土1 cm 左右。雨季降水较多的区域,须先起垄并在垄上播种,以减轻暴雨径流对棉花出苗的影响。

3.5 合理施肥、平衡营养

该国氮、磷、钾等化肥均需从国外进口,因此价格奇高,普通农民无力购买,大部分农田多年未施过化肥,肥力严重缺失,造成棉花生长后期出现早衰, 产量降低。 对产棉区土壤多点监测分析表明,该国棉田普遍需要补充化肥,以利于土壤养分供需平衡。 依据土壤诊断、棉花需肥规律,在棉花不同生育期合理使用化肥,才能做到营养平衡,达到高产稳产的效果。 施肥指标: 苗期, 棉苗长到4~5 片真叶时, 结合中耕第1 次施肥, 施尿素37.5 kg·hm-2;盛蕾期,棉花长到9~10 片真叶时,随着第2 次中耕施氮磷钾复合肥 (质量分数分别为25%、12%、8%,下同)150~225 kg·hm-2;初花期,棉花主茎有15~16 片真叶,田间有一半棉株开第1 朵花时,进行第3 次追肥,施氮磷钾复合肥225~300 kg·hm-2。

3.6 增加密度

该国棉农传统种植方式为行距1.0~1.2 m,株距0.5 m,留苗在1.6 万~2.0 万株·hm-2,群体密度太小,浪费土地和光、热、水资源,造成棉花产量低,产值少,农民植棉积极性不高。 从2013 年10 月开始专家团队进驻该国, 改革了棉花株行距配置,由传统的宽行大株距改为窄行中株距, 现在行距为0.7 m,株距为0.25 m,密度净增3.7 万~4.1 万株·hm-2,比当地传统植棉增加1.8~2.4 倍,籽棉产量、单位面积效益明显增加。这种种植模式已被该国农民接受,并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也推动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中等及以上土壤肥力棉田应采用适于密植的中国抗虫棉品种, 行距0.5 m, 株距0.2 m, 密度10 万株·hm-2, 比传统模式密度增加4~5 倍,是上述改良模式群体密度(约为5.7 万株·hm-2)的1.75 倍。 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这种高密紧凑的植棉模式可使棉花成熟期提前,籽棉产量再上一个台阶。这也为未来开展一年两季植棉或机采棉种植进行了前期试验研究和技术探索。

3.7 病虫害防治

马达加斯加没有冬季, 病虫害常年持续发生。该国主要棉花病害有红叶茎枯病和棉花黄、 枯萎病,主要的害虫为棉蚜、棉铃虫、棉叶蝉和棉粉蚧[11]。

3.7.1红叶茎枯病。常见于砖红土壤等质地坚硬的地块, 是由于该类土壤遭强烈的脱硅富铝化作用,紧实厚重,通透性差,盐基淋失多,土壤缺肥,且棉株的营养吸收能力受铁胶体影响而变弱[10]。 该病表现为棉花长出3~4 片真叶时, 真叶变成鲜艳的红色,而且棉苗生长受到抑制形成小老苗。 该病只能通过选地时尽量避免砖红土壤预防。

3.7.2棉花黄萎病、枯萎病。 一般发生在棉花挂铃后的花铃期,发病后先是中下部叶片变黄,逐渐枯萎,直到干枯脱落。 由于该国棉花铃期时各棉区气温较高, 一般会在发病后某个时段出现恢复性生长,未发现整株干枯死亡现象。 前茬作物为水稻或在下湿地植棉时,因土壤通透性差,土壤温度低,黄萎病、枯萎病发生较重。 此类棉田,应在播种前1~2 个月深翻晒垡,利用当地强紫外线杀菌,同时提高后茬作物土壤气体交换能力。

3.7.3棉蚜。 该虫通常在棉苗长到3~4 片真叶时开始为害, 伴随到棉花开花结铃。 其防治可选用70%(质量分数,下同)吡虫啉水分散剂8 000~10 000 倍液或20%啶虫脒2 000~2 500 倍液,喷施棉花顶尖和叶背。

3.7.4棉铃虫。棉铃虫一般在棉花现蕾、开花、结铃时发生,该国棉区每年发生6~7 代。一般在棉株上有2~3 个幼铃, 百株落卵量达到15~20 粒时,喷洒1%甲维盐乳油800~1 000 倍液或40%辛硫磷600~1 300 倍液。百株幼虫(3 龄以下)达到10~15头时,应用灭多威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600~1 300 倍液喷施防治。

3.7.5棉叶蝉。 近年棉叶蝉已成为该国棉区的首要害虫,因其可以迁飞,发生早,危害期长,较难用药防治。 可使用噻虫嗪1 200 倍液在19:00 对棉株进行喷施,连续喷施2 次,间隔5~7 d。

3.7.6棉粉蚧。棉粉蚧在该国棉区属间歇性发生害虫,2013―2014 年度曾经爆发, 是棉田毁灭性害虫。 棉粉蚧成虫体外包裹着一层厚厚的蜡质,水溶性农药很难穿透将其杀死,所以成虫很难防治。 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棉粉蚧发生初期使用40%毒死蜱400~800 倍液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4 500 倍液的混合液喷洒棉株。

3.8 整枝

该国棉区目前人力成本较低,因此棉株人工整枝、打顶等工序仍作为一项有益措施。 具体整枝技术和国内黄河流域棉区大体一致。 大面积示范田、生产田或种植面积在50 hm2以上的棉田, 可采用简化种植管理模式,可以在打顶时抹掉赘芽,打掉空果枝,以减少用工成本。

3.9 棉花采收

在该国棉花主产区, 采收季节几乎没有降雨,可采取棉田全部吐絮完毕以后再集中采收的模式,但考虑到棉铃吐絮后7 d 采收单铃产量最高且品质最好的特点,以及采棉季节天气干燥易发生火灾等情况,建议在棉花大面积吐絮后15 d 左右采收1 次,分3~4 次采收完毕。

4 技术服务

当前,团队编写了马达加斯加植棉技术规程和技术挂图(法语),依据规程和挂图对涉棉单位和公司主管、农场主、植棉大户以及一般棉农进行技术培训,在各产区培养了一大批植棉技术骨干和操作熟练的棉农。

5 下一步工作

首先,坚定不移地在马达加斯加棉区推广中国抗虫棉品种和植棉新技术,这既是带动该国棉花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走出去的一次重要实践。

其次,推动技术方法的本地化创新。 植棉技术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落地生根,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根据该国各棉区气候条件和生产实际,在优化当前棉花栽培技术方案的同时寻求新的创新,特别是研发旱作相关生产技术和该国自然降水条件下育苗移栽技术,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同时,该国棉业发展不仅有赖于技术创新,更有赖于本地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形成本国植棉的内在推力。

最后,继续与企业深入合作,探索新的企业+农户棉花生产经营模式,提高产业运转的效率。 目标是建成类似中国的层级分明、以点到面的推广体系,重点培养公司、大户及专业技术人才,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并兼顾普通农户的技术培训。 整个推广体系不仅要有自上而下的示范推广作用,还要有自下而上的反馈体系,帮助专家团队发现技术在本地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技术再创新。

猜你喜欢
籽棉马达加斯加棉花
棉花是花吗?
2021 年度新疆兵团一师阿拉尔市籽棉收购相关数据分析
不同施肥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马达加斯加燕蛾
棉花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籽棉存放时间与公检颜色级结果关系探讨
籽棉存放时间与公检颜色级结果关系探讨
如日中天 彩云追月
心中的“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