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农对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采纳行为研究
——以江西省棉花主产区为例

2021-12-03 07:18刘谢奇华余松刘滨
中国棉花 2021年9期
关键词:棉农回归系数意愿

刘谢奇华,余松,刘滨,2*

(1.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昌 330045;2.江西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南昌 330045)

棉花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农产品和棉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原料,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全国棉花产业发展面临许多问题。 张璇等[1]发现植棉面积下降、成本上升、竞争力不强是限制甘肃省棉花发展的瓶颈。面临同样问题的江西省,棉花种植面积萎缩严重,籽棉供给量趋减,棉企收购成本增加,致使大部分棉企亏损出局或被迫改行,棉花产业经营陷入困境[2]。 其中农业机械化水平不足是限制棉花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长江、黄河流域棉区各地区地形条件以及气候条件不一,导致棉花种植技术不能统一,限制了棉花生产的机械化发展[3]。 为了应对我国棉花产业发展面临的众多问题,学者们纷纷建言献策,丁长江等[4]认为在生产领域要加大财政投资力度、扶持棉花领域龙头企业,高效率落实棉花新技术推广、种植补贴经费,通过龙头企业发挥规模效益,促进产业化发展,带动棉花增产、棉农增收。 沙红艳等[5]认为:要大力推广棉花新品种、植棉新技术、新型种植模式和适宜的新型机械,提高机械化水平,从而提高棉花质量、降低植棉成本、增加棉农收入,增强棉花产业的竞争力。

江西省作为长江流域主要植棉区之一,也存在农业新技术不成熟,农业新技术难落地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棉花生产不稳定,阻碍了棉农收入增长,农业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未能实现。 目前,江西省棉花生产正在经历以改进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为主的发展阶段,推进江西棉花产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成为转变江西棉花生产方式的关键[6-7]。近几年在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鄱阳湖综合试验站和江西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联合攻关之下,依托培育的早熟高产杂交种,研究形成了“麦(油菜)后板地精量直播棉花种植技术”[8-9]。 该技术具有产量高, 品质好,省工节本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棉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研究影响江西棉农采纳该植棉技术的因素,将为其推广起到指引作用。

目前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研究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研究的热点。 现阶段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的技术选择行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高启杰[10]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农民行为研究中发现,农户自身因素及其外部环境是影响农户采用技术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团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梳理、分析,发现国内学者多遵循高启杰的研究思路,将影响农户采纳技术的因素分为农户个人、家庭等内部特征与技术认知、社会环境等外部特征。

王雅凤等[11]认为,在农业生产中男性采纳新技术的可能性高于女性。 曹云[12]在农户采纳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的研究中发现,户主年龄、劳动力数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王宏杰[13]利用probit 模型对武汉市农户采纳农业新技术的意愿进行分析发现,农户文化程度对农户采纳新技术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户主的文化程度越高,其采纳杂交水稻技术的可能性越大。 而田兢娜等[14]在研究中发现,农户的职业、 农业贷款与采纳技术的意愿呈正相关关系。Rogers[15]认为只有把技术传递给先进的农户并带动其他农户相继模仿,新技术的普及程度才会越来越高。 许家莹等[16]对农户水稻直播技术采纳意愿的研究发现, 农户的技术采纳意愿受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采纳态度等因素的直接正向影响。 许佳贤等[17]在研究中也发现,农业资讯的畅通性和技术获取的难易度不仅会直接影响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还会通过认知产生间接效应。 谢贤鑫等[18]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的分析发现,政策补贴和技术培训是影响农户采纳意愿的关键因素,提出应该在农村积极实施教育振兴,促进农村全面振兴的政策建议。

综上推测,棉农对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的采纳行为同样会受到很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了解棉农对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的需求,有助于找准推动农户行为改变的有效策略,促进棉农积极采用新技术。而目前从棉农——植棉新技术采用主体的视角开展的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研究较少。

为了提升江西省棉花生产效率,急需对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推广与运用问题进行解决。 鉴于此, 本研究针对江西省棉农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资料,并运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对江西省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采纳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制约棉农采纳该技术的关键因素,寻求提高农业新技术扩散运用效率和范围的可操作性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江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基金项目调研。本次调研以与棉农座谈、问卷星平台在线调查等方式发放问卷,调查内容包括4 大部分:棉农个人(户主)特征、家庭特征、技术认知特征、社会特征。 调研组于2021 年3月至5 月对江西省都昌县、湖口县、九江市柴桑区、彭泽县、瑞昌市、高安市这些主产棉区进行实地调研。共发放问卷230 份,回收有效问卷191 份,有效率为83.04%,符合研究要求。

1.2 模型构建

本研究中棉农采纳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行为的调查结果只有“愿意”和“不愿意”2 种情况,分别用“1”和“0”表示。因此,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棉农采纳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中模型的因变量即棉农采纳该技术的意愿变化范围为0~1, 用概率来表示的具体模型如下:

式中:pi表示棉农愿意采用该技术的概率;βj表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n表示影响因素数;xij是自变量, 表示第j种影响因素;α表示回归截距;ei表示随机扰动项。

1.3 变量设定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 根据江西省实际情况,将影响棉农采纳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的因素划分为4 大类:户主特征、家庭特征、技术认知特征、社会特征。户主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3 个变量。家庭特征包括家庭经营类型、家庭植棉时间、家庭植棉面积、棉花单产(667 m2籽棉产量)以及植棉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5 个变量。技术认知特征包括是否参加棉花技术培训、 该技术操作难易度、该技术获取便利性以及邻居对该技术的采纳行为4个变量。 社会特征包括是否加入棉花合作社、棉农对棉花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棉农期望的667 m2植棉补贴金额3 个变量。 上述15 个具体变量的赋值及统计特征见表1。

表1 变量含义及统计特征

1.4 研究假设

H1: 棉农个人特征对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作用,其中年龄对采纳行为呈负向影响,文化程度对采纳行为呈正向影响。 由于学习能力有限以及交际圈狭窄,老年棉农对该技术的了解甚微;而年轻棉农接受该技术的能力更强,且常常更具有冒险和拼搏精神。棉农受教育年限的长短对该技术的采纳行为产生决定作用。接受更多教育的棉农比文化水平较低的棉农拥有更好的学识和思想、更广泛的交际圈以及更为成熟的沟通交流能力, 这些优势能够帮助其更好地获取该技术信息,如通过积极参加技术培训、示范户参观等活动主动了解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信息。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因素上有着很大的区别,通常男性采纳该技术的意愿会更为强烈。

H2: 棉农家庭特征对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作用,种植棉花面积、家庭植棉时间、植棉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呈现正向影响,家庭经营类型、棉花单产呈现负向影响。 棉农家庭经营类型与种植规模相关,从而对该技术的采纳行为有影响:种植规模越大,所需劳动力成本越高,其对该技术的采纳意愿越强。 棉农家庭植棉时间越长,对棉花生产越了解,越愿意采纳该技术来提高棉花生产能力。 棉农家庭植棉面积大,因具有足够棉田可用于检验该技术的效果,所以对该技术的采纳意愿强。 棉农种植棉花单产越高,说明其原有技术的稳定性越高,采纳该技术的意愿也就越低。 家庭植棉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是影响采纳该技术的关键因素。 棉农植棉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越高,其生产压力越大, 则越需要采纳该技术来降低生产成本,拓宽利润空间。

H3: 技术认知特征对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作用,并呈现正向影响。 棉农参加棉花技术培训能够加深对该技术的了解,降低采用该技术的风险,提升对该技术的信心,促进对该技术的采纳。 该技术操作的复杂程度越高,棉农受制于文化程度等因素, 采纳该技术的意愿也就越低。若棉农能够很便利地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资综合商店等渠道获取该技术信息,则采纳该技术的意愿也就越强烈。棉农在生产过程中具有技术趋同性特点, 具体讲就是受到来源于邻居的社会压力,采纳该技术的邻居越多,其采纳该技术的意愿就越强烈。

H4: 社会特征对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作用,并呈现正向影响。 棉农加入棉花合作社不仅能够发挥规模效益,增加收入,合作社还能为棉农提供技术示范,帮助棉农适应该技术和装备。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棉农接受该技术的行为,认为小农是“理性的经济人”。 棉农对该技术政策的扶持情况了解越深, 采纳该技术的意愿越强烈。 同样,政府对棉花种植补贴扶持可以直接引导和激发棉农采纳该技术的意愿,推动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政策资源和技术来进行有效率的棉花生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数据特征与处理

各变量调查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见表1。 此外,根据统计结果,受访棉农中有50 户棉农采纳了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占调查样本的26.2%,141户棉农没有采纳该技术,占调查样本的73.8%。

如果将这2 种数量不对等的数据进行Logistic二元回归,其结果不够准确。 而运用随机配对的方法,可使因变量在数量上相同或相似,能够有效地避免由于样本不对称而造成的回归结果不精确。因此,本研究对未采纳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的调查数据进行随机抽样, 每次抽取47 个数据与采纳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的50 个数据进行3 次配对,分别做回归分析,每组样本量为97,以提高本研究中样本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本研究中自变量通过检验的标准如下:3 次配对中, 至少有2 次的回归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P<0.1)。

2.2 模型结果

以是否采纳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作为模型的因变量,以户主特征、家庭特征、技术认知特征、社会特征4 大类共计15 个变量作为自变量, 利用SPSS 22.0 软件进行3 次配对的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2)显示,3 次配对的回归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回归模型检验的P值近似为0.000,说明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表2 3 次配对整体检验结果

2.3 结果分析

2.3.1棉农个人特征对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采纳的影响。 (1)户主性别3 次配对结果的回归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3),与原假设不一致。 导致本研究结果与其他学者[19]研究结果不同,原因可能是棉农普遍存在较强的从众心理,在选择植棉技术时会参考其他棉农的行为,而这种心理不会因为性别不同而差别过大。 (2)户主年龄有2 次配对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为正值(表3),与预期方向相反。这可能是因为当地年龄较大的棉农的种植规模较大,资金比较雄厚,愿意且有必要采纳该技术;而年轻棉农因棉花种植规模较小,其对该技术的需求不强。 (3)户主受教育程度2 次配对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为正值(表3),与原假设一致。 棉农文化程度越高,则对该技术的认知及理解程度越高,提高棉花产量、促进增收的愿望越高,从而对该技术的采纳意愿越强。

2.3.2棉农家庭特征对棉花的板地直播种植技术采纳的影响。 (1)棉农家庭经营类型有2 次配对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为负值(表3),与原假设一致。其回归系数为负的原因是本研究将新型经营主体类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分别赋值为1、2、3、4,传统小农户赋值为5,且样本中传统小农户占多数。 结果显示,棉农家庭的棉花经营规模越小,其对该技术的采纳意愿越低,反之则对该技术的采纳意愿越高。(2)棉农家庭植棉时间只有1 次配对的回归系数检验的P<0.1,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3),与原假设不一致,即棉农植棉时间与是否采纳该技术没有直接关系。理论上棉农家庭植棉越久,对棉花生产越了解,越愿意采纳该技术来促进棉花生产更上一个台阶。 但是,棉农年龄随着家庭经营棉花时间的增加而增长,可能基于固有技术稳定性的考虑,其采纳该技术的意愿不足,导致棉农家庭植棉时间与是否采纳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没有直接关系。 (3)棉农家庭植棉面积3 次配对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为正值,与原假设一致。棉农种植棉花面积越大,所需劳动力越多,越需要运用该技术来减少所需劳动力,降低劳动成本,增加植棉收益。 (4)棉花单产只有1 次配对的回归系数检验P<0.1,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原假设不一致,即棉花单产与是否采纳该技术没有直接关系。 (5)植棉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也只有1 次配对的回归系数检验P<0.1,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原假设不一致。 其原因可能是该技术在当地尚未显示出大规模成效,导致棉农依赖传统技术。

表3 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2.3.3技术认知特征对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1)是否参加棉花技术培训有2 次配对的回归系数检验P<0.1, 且回归系数为正值(表3),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原假设一致。 说明参与有关培训有助于提高棉农对该技术的认知程度,并在生产中实际应用以提高植棉的综合效益。 (2)该技术操作难易度仅有1 次配对的回归系数检验P<0.1,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原假设不一致。 这可能是因为目前该技术示范效果有限,且其推广工作不到位。 (3)获取该技术的便利性3 次配对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为正值。 说明如果该技术更容易被棉农获取,则棉农采纳的积极性会更高。 (4)邻居是否采纳该技术2 次配对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为正值,与原假设一致。说明棉农邻居对该技术的采纳行为有较好的示范作用,会促进棉农对该技术的采纳。

2.3.4社会特征对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1)是否加入棉花合作社只有1 次配对的回归系数检验P<0.1(表3),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原假设不一致。 这可能是因为当地棉农不断减少,使得农民专业(棉花)合作社规模较小,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对周边棉农的示范带动作用较弱。 (2)棉农对棉花政策的了解程度3 次配对的回归系数检验P>0.1, 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原假设不一致。 这可能是因为2014 年国家棉花政策的改变大大降低了当地棉农植棉积极性,加之江西省棉花相关政策比较少,导致棉农较少关注棉花种植技术推广相关政策。 (3)棉农期望的667 m2植棉补贴金额只有1 次配对的回归系数检验P<0.1,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原假设不一致。 这可能是因为现有棉花补贴金额未达到棉农的预期。

3 结论与启示

3.1 结论

根据191 份问卷数据,分析了江西省棉农对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的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影响棉农是否采纳该技术的15 个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棉农是否采纳棉花板地直播种植技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棉农(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营类型、棉花种植面积,是否参加棉花技术培训、获取该技术的便利性、邻居是否采纳该技术。

3.2 政策启示

上述结论对江西省棉花种植新技术推广有以下几点启示:

(1)培育棉花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规模经营。江西环鄱阳湖平原发展棉花规模经营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在现行的农业经营体系下,小农经营仍是当地棉花生产经营中最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因此, 应鼓励支持经营禀赋强的棉农根据实际情况,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植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新技术的大范围运用,实现棉花产业规模效益。

(2)加强棉花技术推广,降低植棉技术获取难度。政府通过出台相关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因地制宜推广植棉技术,积极开展科技下乡等活动,主动联系广大棉农,增进棉农对新技术的了解, 提高棉农获取植棉技术的便利性,进而提高其采用率。

(3)树立棉农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技术推广部门可以挑选有能力、有意愿的棉农,为其提供新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发挥其在生产实践中的示范带头作用,调动周围棉农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4)加大棉农的培训力度,提高棉农文化水平。继续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江西农业大讲堂等教育活动,增加棉农农业技术知识,提升其接受新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力,并把生产新技术落实在生产实践中,进而实现棉花增产、棉农增收目标,最终实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促进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棉农回归系数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棉农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基于生产函数模型的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电导法协同Logistic方程进行6种苹果砧木抗寒性的比较
电导法协同Logistic方程进行6种苹果砧木抗寒性的比较
新疆昌吉农户采用棉花塑型高产技术行为的实证分析
印度棉价暴跌导致棉农自杀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因素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