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师介入幼儿建构游戏的时机和策略

2021-12-03 08:53车英
现代科教论丛 2021年8期
关键词:幼儿游戏

车英

摘要:教师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幼儿建构游戏的内容,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能力发展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教师采用适宜的方法介入支持和引导幼儿进一步游戏。教师干预的时机取决于教师本人的期待和幼儿的需要。教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应当把握适当的时机介入,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可采用隐性指导法、设疑共探法、角色介入法、图示法、激励法等策略。

关键词: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原因;介入时机和方法

建构游戏作为一种创意游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独特的形式和构造方法吸引幼儿,不仅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而且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体现了幼儿的创造性和个性,体现了智慧与艺术。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建构游戏占游戏的很大的比重。在游戏建构中指导方法的选择还需要一些特殊的策略,才能构造出更好的游戏,社会能力较弱的幼儿将有更多的机会通过观察与实践获得社会性发展。

一、介入建构游戏的原因

教师适当的介入幼儿建构游戏,能使幼儿逐渐降低的游戏兴趣再度恢复,使得游戏活动得以持续,而且使游戏内容更丰富。因此,建构游戏活动的组织、指导也就成了我们一线教师实践工作中研究、探索的不变主题。教师“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建构游戏的关键因素。以满足幼儿发展为目的,对幼儿需要帮助或不需要干扰时作出正确判断,可以通过把握“关键瞬间”,抓准介入建构游戏的时机来实现。

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应该先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然后分析幼儿的行为与背后的动机,再思考是否需要介入、什么时候介入、如何介入才能让幼儿的能力获得提升。而教师应考虑以什么方法介入、什么身份介入,才能推动和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都是教师需要慎重考虑的。如隐性指导法、设疑共探法、角色介入法、图示法、激励法等。适宜的策略不仅能推动幼儿深层次的游戏,还能使幼儿的建构游戏过程丰富多彩。

为此,以户外建构游戏“十字路口”为例谈一谈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和策略。教師介入幼儿建构游戏的时机:1.幼儿重复原来的情节和动作,长期没有变化;2.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出现困难,向老师发出求救信号或出现沮丧情绪;3.幼儿反复尝试解决冲突但未有效果;4.幼儿有了新的搭建兴趣,但对物体的搭建结构不清晰;5.幼儿搭建技能不熟练,自信心下降;6.没到达到教师的预期期望。

二、介入时机和方法

(一)隐形指导适时介入

隐形指导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的作用。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

(二)平行介入设疑共探

当幼儿的游戏遇到了困难而他们又无法解决时,可能会导致游戏情节的停滞不前。如果教师的介入能促使幼儿建构游戏继续开展,并且游戏的情节获得拓展,那就是必要和适宜的指导。所以在幼儿遇到困难求助教师时适时介入。教师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幼儿的陌生感,为幼儿继续游戏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设疑共探法即提问法和讨论法的综合。教师通过发问,引起幼儿对某一重点或难点的思考,并且师生共同讨论与探索,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推动幼儿游戏的成功。

(三)角色介入共同游戏

当教师发现问题时,理应及时介入。可如何介入才能既可以解决问题,又不会抹杀幼儿的积极性呢?角色介入法是一个非常适宜的选择,教师投入幼儿自主打造的主题建构游戏中,化身为幼儿感兴趣的角色,避免教师的介入过于生硬和唐突。

(四)图示介入科学指导

掌握基本的建构技能是幼儿进行自主性建构游戏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积木的排列组合,拼插、镶嵌、围拢、架空、以及保持物体平衡,粘合物体造型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引导幼儿积累识别与使用材料的经验,帮助幼儿认识、了解建构材料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尝试选用不同的建构材料去构造物体,并且会灵活使用材料,试着“以物代物”,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物体的认识。活动前搜集相关图片、观看相关视频等,丰富前经验,有利于幼儿了解物体的基本结构。

3-6岁的幼儿主要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教师仅仅通过语言上的描述很难对幼儿的思维造成较大的影响。这时教师可以用图示介入法,通过与幼儿一同观察建构物体的图片,找到建构物体的特征,帮助幼儿在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搭建思路,由此实现有效的建构指导。

(五)借鉴观察启示激励

虽然幼儿的搭建经验和搭建技能在不断提升,但是当他们遇到不熟悉的新主题或者新材料时,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容易造成幼儿自信心的降低。这时,教师在介入时运用语言激励法,让幼儿在游戏中伴随语言的启示和激励增强耐力和自信心。

幼儿在户外建构游戏时教师并没有打断幼儿的积极性和高昂的兴趣,而是追随幼儿的意愿,并通过开放性、鼓励性、推进性的语言激励幼儿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教师并没有过多介入幼儿的游戏中,通过简单的语言、游戏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中,促使幼儿在不断尝试中寻找适宜的解决办法。

(六)直接介入延续情节

教师在建构游戏指导的过程中,介入时机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游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意观察,把握干预的时机。其次是教师要学会等待,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出现后,都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当问题出现后,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等待,并观察游戏的对象和同伴的思想及所采取的行为,给幼儿自我协调解决留有空间。但如果停顿的时间将影响到游戏的进一步深入或孩子将要失去信心而放弃时,教师则应及时予以指导解决。

建构游戏中,教师在观察幼儿的行为时,想要指导幼儿的游戏,教师就应该有比较清晰的目标意识,要清楚的意识到自己介入的原因,通过自己的介入,幼儿将会获得什么样的经验和发展。教师的介入,有可能会产生正面效应,但也有可能产生一种负面效应。如果教师是以积极、敏感、支持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扩展幼儿的游戏情节,幼儿的兴趣点就会很高,乐意进行游戏,如果打断幼儿的游戏兴趣,则作用适得其反。恰到好处的有效介入才是教师需要修炼的境界,如何

把握这个度,需要教师在观察与实践中反复把握与思考,逐步提高自身的知识、理论和实践能力。

总之,对幼儿建构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即巧妙点拨,“建”证花开,把握时机,使幼儿的建构游戏延续、提高、升华。

参考文献

[1]陈鸿.浅谈教师在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的支持性策略研究[J].知识文库,2019(11):99+30.

猜你喜欢
幼儿游戏
区域游戏材料对混龄幼儿自主游戏影响分析
幼儿教育中游戏的应用
有效借力本土资源 创设幼儿游戏环境
幼儿园游戏中的教师介入指导研究
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分析
论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干预与干涉
小班游戏活动观察和评价的研究
对幼儿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思考
幼儿园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与游戏组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