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病名考据

2021-12-04 23:07方勇飞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年11期
关键词:痛风

方勇飞

【摘 要】 分析历代中医文献典籍中有关痛风的记述,对痛风病名进行认真的考据,明确痛风最早见于南朝梁时陶弘景《名医别录》,明代朱丹溪已在其著作《金匮钩玄》和《格致余论》中列专篇对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则方药进行论述。中医典籍中常将痛风与痛痹、历节等病证等同,以风命名的疾病多以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为共同特征。痛风因周身关节疼痛、发病急骤而得名。gout译为痛风最早见于1900年在日本出版的《独罗英和医学字汇》。清初李用粹《证治汇补》对痛风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之gout最为接近。从朱丹溪痛风医案3则可知其所诊治之病证与gout有较大不同,不能照搬中医典籍中治疗痛风的方药来治疗现代医学之痛风。

【关键词】 痛风;病名;gout;痛痹;历节;朱丹溪

对于非中医专业人士,多不知道痛风是中医学病名。有西医学专家曾错误地认为患者痛起来要发疯,所以叫痛风。中医学为何把“痛”与“风”两个字组合成一个词?痛风病名最早出现在何时?历代医家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有哪些论述?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对gout是如何翻译的?又是何人何时将gout译为了痛风?gout与中医之痛风是同一个疾病吗?照搬中医历史文献中治疗痛风的方药来治疗gout是否合理?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就上述问题的探究与思考。

1 “痛”与“风”的字意

《说文解字》曰:“痛,病也。从疒,甬声。”“甬”本义为钟,扩展意指通道。《黄帝内经》指出,痛系经脉不通所致,《素问·举痛论篇》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阴阳应象大论》曰:“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风,《说文解字》曰:“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淸朙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吕氏春秋》曰:“八风者,盖风以应四时,起于八方,而性亦八变。”《素问风论篇》云:“风者,善行而数变。”以风命名的疾病多有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的特点,如中风、疠风、心风、痛风等。

2 痛风病名的由来

《汉语大辞典》收录了痛风词条,注解内容为:“指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骨节疼痛的病。”元·朱震亨《丹溪先生心法·痛风》曰:“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

权威辞典也可能出现错误,《丹溪心法》并非朱震亨本人所著,由他的学生根据其学术经验和平素所叙述纂辑而成,经程充校订,刊于1481年。朱震亨(1281—1358年),字彦修,因出生的赤岸镇有一条溪流名叫丹溪,所以学者多尊称朱震亨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他是已知最早列专门篇章论述“痛风”病的医家。他对痛风的定义、治则、方药主要见于其著作《金匮钩玄》卷第二。原文如下:痛风,四肢百节走痛,风热、风湿、血虚、有痰。大法之方:苍术、南星、川芎、白芷、当归、酒黄芩。在上者,加羌活、桂枝、桔梗、威灵仙;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血虚者,多川芎、当归,佐以桃仁、红花。薄桂治痛风,无味而薄者,独此能横行手臂。领南星、苍术等治之。并创制上中下痛风方:威灵仙(三钱)、南星(二两)、苔芎(二两)、桃仁(五钱)、白芷(五钱)、桂枝(三钱)、防己(半钱)、苍术(二两)、黄柏(二两,酒浸炒)、红花(一钱半)、羌活(三钱)、神曲(一两,炒)、草龙胆(五分)。后世所编《丹溪心法》引用了《金匮钩玄》的论述。另朱震亨在《格致余论》痛风论中,对痛风发病机制做了全面的论述[1]。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治法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

经考证,“痛风”病名最早见于陶弘景《名医别录》上品,曰:“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名医别录》约成书于汉末,是秦汉医家对《神农本草经》一书药物的药性功用主治等内容有所补充之外,又补记365种新药物。由于该书系历代医家陆续汇集,故称为《名医别录》。原书早佚,其佚文主要见于《千金翼方》《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

《千金翼方》系唐·孙思邈所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公元682年)。该书第2卷收录《名医别录》并有所增补。独活,味苦甘平微温无毒,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贲肫痫痓,女子疝瘕,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护羌使者,一名胡王使者,一名独摇草,此草得风不摇,无风自动,生雍州川谷或陇西南安,二月八月采根暴干。贲肫即贲豚,病名。亦作奔豚、又称奔豚气。其证从少腹上冲心下或咽喉,如豚之奔走,故名。《难经·五十四难》曰:“肾之积,名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痫痓指因癫痫发作而筋脉抽搐拘挛之类病。

3 痛风病名的定义与相关病名辨析

明·李橚《医学入门》(1575年刊行)将痛风定义为历节风、白虎风。并有如下解释:“形怯瘦者,内多有血虚生火,形肥勇者,外多因风湿生痰,以其循历遍身,曰历节风;甚如虎咬,曰白虎风;痛必夜甚者,血行于阴。”

明·马莳在其著作《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1586刊行)注释痹论篇时指出:“后世医书止有痛风一门,并无痺门,盖不考《内经》痺为何病,致使痺证不明于后世,惜哉!”“此言三气成痺,而痺之证有不同也。痺者,卑也。”马莳认为:“痺与痛风不同。痺病有不同证候类型。”并强调:“痺者,卑也。”笔者曾撰文论述现代中医书藉中通用的简化汉字“痹”字其正确书写当为“痺”,“卑”指地位较低之人或地势较低之处,与湿相通。《说文解字》曰:“痺,溼病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就是“痺”與“脾”共用部首“卑”的原因。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刊于1602年)云:“痛风、白虎历节风,即痛痹。”他创制治酒痰痛风方,说明他已认识到痛风发病与饮酒相关。

历节病名在《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述。“薇衔……主风湿痹、历节痛。”“别羁……主风寒湿痹,身重,四肢疼酸,寒邪历节痛。”薇衔一名麋衔,即鹿衔草。别羁是何药现仍不清楚,《名医别录》云:“别羁,一名别枝。生蓝田川谷。二月、八月采。”陶弘景曰:“方家时有用处,今亦绝矣。”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历节病篇,对历节病的认识已较深入。“病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脉沉弱者,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主之。”“病历节,疼痛,两足肿,大小便不利,脉沉紧者,甘草麻黄汤主之,脉沉而细数者,越婢加白术汤主之。”

综上所述,传统中医学著述中常将痛风与历节病、白虎风、痛痹等相提并论,临床表现为疼痛遍历关节、甚如虎咬、痛必夜甚等。与西医学痛风有相似之处,但仍很难划等号。

4 从朱丹溪3则医案看中西医“痛风”之不同

【医案1】东阳傅文,年逾六十,性急作劳,患两腿痛甚,动则甚痛。予视之曰:此兼虚证,当补血温血,病当自安。遂与四物汤加桃仁、陈皮、牛膝、生甘草,煎入生姜,研潜行散,热饮三、四十帖而安。

此患者年逾六十,主诉两腿痛甚,动则甚痛,辨为虚证,经补血温血治疗1个月余方缓解,应除外痛风性关节炎。

【医案2】又朱宅阃(kǔn妻室)内,年近三十,食味甚厚,性躁急,患痛风,挛缩数月,医祷不应。予视之曰:此挟痰与气证,当和血、疏气、导痰,病自安。遂以潜行散入生甘草、牛膝、炒枳壳、通草、陈皮、桃仁、姜汁,煎服半年而安。

此患者系二十余岁女性,青年女性高尿酸血症较少见,临床表现为挛缩数月,不好用痛风性关节炎解释。考虑到此患者食味甚厚,辨为挟痰与气证,经和血、疏气、导痰治疗半年而安,或可考虑代谢异常相关疾病。

【医案3】又邻鲍六,年二十余,因患血痢,用涩药取效,后患痛风,叫号撼邻。予视之曰:此恶血入经络证。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经久不治,恐成偏枯。遂与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牛膝、黄芩、陈皮、生甘草,煎入生姜,研潜行散,入少酒饮之数十帖。又与刺委中,出黑血近三合而安。

此患者二十余岁,名鲍六,可能为男性。缘于血痢用涩药后患病,痛甚叫号,予四物汤回味、刺委中出黑血等治疗,同时予潜行散入酒饮之数十帖,如系痛风性关节炎,饮酒应会加重。故笔者认为,此案更有可能是炎性肠病性关节炎或反应性关节炎。

上述3例患者均服用过潜行散,该方用黄柏一味,酒浸焙干,为末,生姜汁和酒调服,必兼四物等汤相间服之妙。明·李橚《医学入门》对方名的解释为:潜行,水底行也,脚疾有湿故云。后世用黄柏为君药,制二妙、三妙、四妙丸等方剂,皆源于此方。为治下肢湿病要药。

5 gout的中文翻译及中医学中与gout最相似的记述

英国传教士Benjamin Hobson编著并于1858年在上海出版的现存第一部英汉医学字典A Medical Vocabulary in English and Chinese中将gout译为酒脚风[2]。德国人Wilhelm Lobscheid编纂的四卷本《罗氏英华字典》共4册于1866—1869年在香港出版,该字典中gout被译为酒风病。

经笔者考证,最早将gout译为痛风的是日本人田中錬太郎,在其所编著并于1900年版的Medicinisches W?rterbuch der Deuschen,Lateinischen,Englischen und Japanischen Sprache即《独罗英和医学字汇》中[3],将德语Gonagra译为英语Gout in the knee,并借用汉字译为膝痛风。因此,可以推测是日本学者最早将gout译为痛风。

中医文献中最接近现代痛风性关节炎的一段描述如下:“轻则骨节疼痛,走注四肢,难以转移,肢节或红或肿,甚则遍体瘰块,或肿如匏,或痛如掣,昼静夜剧,以其痛循历节,曰历节风。甚如虎咬,曰白虎风。”

经检索这段文字出自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出版的《证治汇补》卷之三外体门痛风,此书由李用粹编撰,他认为:“痛风即内经痛痹也。因气血亏损。湿痰浊血。流滞经络。注而为病。或客四肢。或客腰背百节。走痛攻刺。如风之善动。故曰痛风。”此外,他还对痛风禁忌有如下论述:“肉属阳,性能助火,如素多痰火而痛者,因少水不能灭盛火,若食浓味,必加燥渴,上为痞闷,下必遗溺,故禁之。”由此可见,清代早期学者李用粹对痛风临床表现的描述已很接近西医学之痛风,且已认识到肉食可能助火生热。

6 小 结

综上所述,可以明確痛风最早见于南朝梁时陶弘景《名医别录》,明·朱丹溪已在其著作《金匮钩玄》和《格致余论》中列专篇对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则方药进行论述。中医典籍中常将痛风与痛痹、历节等病证等同,以风命名的疾病多以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为其共同特征。痛风因周身关节疼痛、发病急骤而得名。gout译为痛风最早见于1900年在日本出版的《独罗英和医学字汇》。清初李用粹《证治汇补》痛风之记述与现代医学之gout最为接近。从丹溪痛风医案3则可知其所诊治之病证与gout有较大不同,不能照搬中医典籍中治疗痛风的方药来治疗西医之痛风病。

参考文献

[1] 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648.

[2] BENJAMIN HOBSON.A Medical Vocabular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M].Shanghae:Shanghae mission pres,1858:36.

[3] 田中錬太郎.独罗英和医学字汇[M].东京:江南堂,1900:221.

收稿日期:2021-07-15;修回日期:2021-08-20

猜你喜欢
痛风
痛风患者饮食要注意
治痛风不能“见好就收”
治痛风不能“见好就收”
女性痛风越来越多
痛风患者的自我管理
什么是痛风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痛风并非只有痛
痛风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
TOP8只有男性才会得痛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