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负载词正负迁移探析

2021-12-05 05:59席敬易主林
关键词:母语学习者汉语

席敬 易主林

(1.三峡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2.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宜昌443002)

新时期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自上世纪80年代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汉语国际传播的队伍中。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在国际上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2008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并在2012年改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376所高校开设了这一本科专业。培养高质量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是汉语走向世界的根本保证,而汉语国际教育的本质是语言教育,必须遵循语言教育的基本规律。关于语言的定义争论很多,大部分学者认为,从结构上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而从语言的基本职能来说,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1]针对汉语为非母语人士的语言教学最重要的是突出语言的交际性。

词汇是构成语言系统的核心要素,索绪尔认为,掌握一门语言,必须全面掌握其三要素,即语音、语法和词汇。[2]词汇是语言学习的核心要素,受文化的影响也最大。通过研究一个民族文化内涵词,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3]为此,汉语国际教育中对于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的教学引起了学界极大关注,涉及到对此类词汇的选定、教学方法的制定、学习效果的评估以及学生对文化负载词的运用能力等方面的思考。

一、定义与特征

文化负载词,有时也译为文化内涵词,是指那些用来表达某种文化当中所特有的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蕴含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4]这些词反映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民族逐渐积累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一无二的活动方式。[5]文化负载词是一个国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民族心理在语言层面的缩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词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6]在教学实践中,这类词汇的教与学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汉语文化负载词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民族独特性。蕴含独特的汉民族文化内涵,反映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第二,意义的复杂性。汉语文化负载词不仅有词汇最基本的意思,还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第三,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卡特福特认为,尽管语言具有同等表达力,由于语言的差异,意义无法在两种语言之间完全转移,必然导致不可译。[7]包通法也指出,汉英文化在语言形式上绝对相同或等值相对有限,而相对差异无限,会有不可译性。[8]这种不可译的特点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额外的困难,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负载词。

语言学界对于汉语文化负载词主要从意义、内容、附加义三个方面定义。这样的解释方式可以很好地帮助正确理解,但是不一定有可操作性。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9]中也没有收录文化负载词这一类。为了更好地利用汉语水平词汇库作为教学的依据,有必要对汉语里的文化负载词的解释和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文化负载词的出现是因为有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的需求,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对文化负载词的误读和误解,有可能导致跨文化冲突的出现。汉语词汇是汉文化的载体,同样的,英语词汇是欧美文化的载体。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词语都有属于其语言背景的文化意义,但是并不能说每一个词都是文化负载词。

教好文化负载词的前提是做好分类和鉴别,有学者根据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对语言中文化因素的分类,将文化负载词分为物质文化词、生态文化词、语言文化词、社会文化词和宗教文化词[10]。此类划分过于简单和抽象,对于具体开展词汇教学指导性有限。众多的相关研究中,王国安指出,汉语文化负载词中较为流行的有五大类。第一类,反映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物质文化的词语,如:华表(建筑)、月饼(饮食)、八仙桌(器具)、旗袍(服饰)。第二类,表现中国独特的精神和文化的词语,如:禅让(传统历史)、道(传统学术)、比兴(传统文艺)。第三类,反映中国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词语,如:尚书、举人(职官科举)。第四类,反映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的词语,如:梅雨、乾坤(传统自然词语),流沙、戈壁滩(自然地理意义词语)。第五类,反映中国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的词语,如:重阳(传统时令),稽首(传统礼仪),乞巧、踏青(传统习俗)等。[11]

了解文化负载词的特点,做好分类,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有序开展导入教学。根据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理解,设置相应的课堂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对于同一文化负载词的理解不一样,需要老师提前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甄别。在汉语国际教育实践中,文化负载词可以指定为承载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呈现中华民族特征和彰显中国人民智慧的重要文化载体,反映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特有意义的词汇[12]。

二、正负迁移现象

词汇学的研究涉及面广,传统的领域包括词汇结构、词汇语义学、词汇发展以及词典学,当代词汇学的研究逐渐从原来描写单个词的意义,转变为解释词在特定环境中的意义,而研究目的则是“从描写性陈述又转向解释性陈述”[13](P299)。学者们主要关注的领域解决了跨文化交际理论下文化负载词的定位问题。

文化负载词在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四个方面呈现明显差异,尤其是语义方面的不同对教学的挑战更大,值得引起充分关注。造成语义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词汇基本意义的差异,二是词汇附加意义的不同,三是不同文化之间差异所造成的词汇空缺[14]。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词义差异的产生原因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于学习者来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可以产生两种不同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学生了解词义的因素称之为正迁移效应,而对学习者容易产生歧义和消极效果的因素则为负迁移。

文化负载词的正迁移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汉语词汇的深层含义,进行更加自然通畅的沟通。张占一在区分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方法中强调,应该从国际汉语学习者的使用语境特点出发,研究跨文化交际者在编码和翻译编码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负载词的教学,帮助学生正确地获取汉语编码,提升翻译编码能力,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15]

文化词语的负迁移,就是会引起词语教学误解的因素。张占一指出,在交际过程中,文化词语引起的误解主要表现在:这类文化现象只存在于汉语母语社区;这类词语在外语学习者的母语和汉语社区中都存在,但是表达意思不同,比如“菊花”在中国和韩国表达的文化意义就不一样;这类文化词语现象只存在于学习者自身使用母语的情况下。[15]

根据王德春对文化词语的分类[16]可以看出,汉语文化负载词在内容上带有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宗教因素,当这些词汇的内容和汉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一致时,他们自然而然能够认同和接受这类表达方式,但是当这类词汇内容和汉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不一致时,他们就会产生排斥,甚至引起“文化入侵”“文化霸凌”等消极的误读。因此,教师本身具备的跨文化意识非常重要,了解文化负载词教学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文化教学,而且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进行深层次、较复杂的语言交际。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情况下,从实际出发,理解并充分照顾到学生的本国文化,避免引起学生的情绪抵触。通过教学和语言实践,使来自学生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干扰降低到最低程度。

在进行文化词语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共性,比如佛教文化词语,在东亚很多国家都存在,从而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化解读引起学生反感。要能够敏锐地找到文化词语之间的共性,即便有时候可能不是完全对等的,但可以从共性的语义项开始,寻找教学的突破口。

三、教学问卷分析

(一)指导思想

文化负载词的教学要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适度教学原则、与时俱进原则和语义对比原则。就是说,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导入要讲究方式和方法,避免在课堂教学中引起学习者的反感甚至抵触情绪,还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年龄、性别和性格方面的差异。对于语言材料,需要选择那些最紧跟时代的词汇,还要重视一些旧的文化负载词的时代意义。此外还需要注意词义对比教学,坚持共时和历时的对比,为文化负载词减负。

(二)问卷设计

根据以上对文化负载词正负迁移效果的思考,为了验证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设计了“文化词语词表”,主要选取数字和颜色词作为例子,并设计了相关问卷,对某大学的来华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和结果分析,了解其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掌握情况,进而探究汉语文化负载词对留学生的正负迁移的因素,为指导汉语文化负载词和汉语教学提供可行性方法和指导。

(三)调查对象

该班15名留学生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塔吉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7个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来中国学习的时间为1年,目前就读土木工程专业,汉语水平考试均通过HSK4级。

本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线上发布给该班留学生。其中5名未能线上完成问卷,为此采用了纸质问卷表。问卷收集后,进行认真分析。对每一研究对象进行了无法作答的障碍排除,对给出答案的原因进行谈话记录。问卷调查和谈话记录总共用了10天完成。在分析问卷的基础上,及时改进了教学方法,并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持续跟踪调查。

(四)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颜色和数字词语的调查。这两类词是最常见的文化负载词,具有实用性和代表性,其掌握程度能反映出文化负载词掌握的整体情况。第二部分,是对选择原因的谈话记录。排除干扰因素,再通过询问“为什么选这个”,可以进一步确定哪些文化负载词对留学生产生正迁移,哪些产生负迁移,同时分析产生正负迁移的具体原因。

(五)问卷分析

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留学生回答全部正确的为0;正确个数最多的为4个,只有1名学生;正确个数最少的为1个,有2名学生;大部分学生对了2个或3个。这些颜色和数字词语都是学生已经学习的,但是学生仍然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充分说明了文化负载词对汉语学习者正确理解运用汉语的重要性。

在对学生进行谈话记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关于“8表示发财”,有8人选择正确,学生给出的解释是老师讲解过或者听朋友说过;关于“白事”的问题,有6人选对,其原因是,学生国家也有或者是在电影里看过;关于数字“5表示伤心”的问题,所有的同学都选择正确,给出的原因都是老师讲过或者微信聊天使用过;关于“黑社会”的问题,3人选对,给出的理由是答题采取了排除法或者他们国家也有这样的表达;关于“4表示死亡”的问题,有5个人选对,学生给出的解释是老师讲过或者在电影里看过。数字文化词的掌握比颜色文化词的掌握情况更好,正迁移对文化负载词的正确习得有促进作用。

对于不能给出正确答案的题目,学生的解释为,要么是老师没有讲过,要么是没有听说过,或者以为含义和自己母语文化中一样。负迁移对文化负载词的学习产生了阻碍。

综上,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了对文化负载词的理解:本国文化迁移、课堂教学接触、社交接触、观看影视作品。文化负载词的课堂教学方式引起过学者的广泛思考,比如: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尤其是语义方面的对比;体验式教学法,即给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任务型教学法,学习者在老师交给的任务中领会词汇的文化内涵。通过本项目的实践,笔者给出了课堂上文化负载词教学的几种有效方式。

单独解释法。文化附加意义是最能揭示汉语文化特色,引起学生对汉语文化交际产生误解、冲突的最敏感的区域。在当前的对外汉语交流和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母语文化和汉文化内涵差异的重要性。正确处理这类词汇,需要参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并结合教学内容,对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开展释义工作。文化负载词的单独释义应该为学习者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知识:文化负载词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特有文化发展环境中的含义以及文化负载词的特殊含义和用法。任何一种语言的本体都有可能包含其语言和文化的特点,在认知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学习者难免会由于母语的使用受到干扰,或者可能是由于目的语改变语言文化结构而产生语言迁移。

书法导入法。采用毛笔汉字“字本位”课堂设计。吴平研究发现:在汉语文化词语的理解上,日本和韩国的学生明显要比中亚等其他国家的学生好。[17]日本和韩国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与汉语社区的文化有相同之处。通过采用毛笔汉字“字本位”课堂教学,能够为国际学生创设一个汉语社区环境。毛笔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使用毛笔书写汉字,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国际学生使用汉语的能力和文化意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情景创设法。学生对汉语词汇产生误解的重要原因是对汉语语境了解得比较少,对于这些词语的环境比较陌生,为此可以在课堂中创设情景,以不同情景创设方法为具体手段,设立情景的过程中需考虑到知识性、功能性、趣味性以及留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创设情景的手段包括以实物创设情景、以图片创设情景、以多媒体创设情景、以言语行动创设情景、以实践活动创设情景和以文学作品创设情景6种[18]。比如使用目前较为流行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及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文化词语情景的创设,并运用到课堂当中。

四、结语

汉语负载词的教学在促进学生汉语表达能力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汉语文化词语进行教学时,需注意两点:尊重语言教学本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教学应遵循词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在跨文化交际理论指导下教学,汉语文化负载词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融入汉语社会,能在汉语语境下进行比较复杂的、抽象的话题交流。所以,在汉语文化负载词教学的特点设计上,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或扩展文化词语,更多地为学生创设汉语社区语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猜你喜欢
母语学习者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