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音乐”研究专栏导语

2021-12-05 07:20林萃青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怀古教授音乐

[美]林萃青

“怀古音乐”研究专栏含彭志敏教授和李幼平教授的两篇精彩文章以及《黄钟》编辑部对黄汛舫教授进行的高端访谈。三篇文章给我带来了说不尽的高兴和鼓舞。我觉得三位教授已经把怀古音乐的理念、8年多来的发展过程和多样的成果精简地报告出来了。我很高兴地认识到怀古音乐项目已经在武汉音乐学院找到了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基地;由武音师生和合作伙伴组织起来的工作团队严肃地、积极地和创意性地发展了怀古音乐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他们为中国古乐的21世纪解读和声音演出的创作重建打开一个新局面,同时呈现了一个让中国音乐家、历史学家可以与世界各国同行作平等对话的时间和空间,一个可以让非中国人士感受和理解中国古乐史实、美学和非物质存在的平台。李幼平教授关于宋代大晟钟的音乐考古成果是可以走出国门的中国音乐学术代表作;黄汛舫教授的怀古音乐创作是可以走上世界音乐舞台的、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现代音乐作品。

鼓舞我的正是这三篇文章中圈点出来的武音怀古音乐团队的工作经验和心得,预示了中国音乐研究和创作的光明前景。他们的团队精神(音乐学家、作曲家与表演者之间的分工合作、相互学习与长期努力)是怀古音乐项目之所以有实质成果的基本原因。如果没有李幼平教授40年来实事求是地针对大晟钟的考古研究,没有黄汛舫教授40年来对曾侯乙编钟古代乐器的关怀、对编钟音乐创作和演奏手法的探索,没有孙晓辉教授多年来对唐宋音乐文献的整理和解读,武音一系列的怀古音乐学术讨论会、作品创作和音乐演出是不可能完成的。他们的经验清楚说明研究和推广中国古乐历史文化的工作是长期性的、团队性的事业。

让我对怀古音乐理论和实践的第二阶段发展充满信心的,这是基于对武音团队展示出的怀古音乐的多元性话语及其与不同层面人事对话的功能所认知的。武音的怀古音乐成果为中国的今人与古人提供了一种超越历史时间空间的神交运作的话语,它有学术性、客观性的一面,也有艺术性、创意性的一面。因为李幼平、孙晓辉等教授对文献考证、古谱解译和大晟钟器物考古工作,说明武音团队对宋代古乐的理解是有历史根据的;他们是可以深入明白姜夔、赵彦肃、朱熹等宋代音乐家的音乐运作,从而作有实质意义的与古人进行贯通性的神交对话。因为黄汛舫教授的怀古作品是从他积极学习宋代乐人乐事的研究开始的,是以尊重古人的思维心声和发挥现代中国作曲家的个人感受而完成的,他的作品就是怀古音乐的一种模式,是与宋人的怀古诗词有异曲同工的魅力和功能的,是古今音乐学术艺术对话的一种有效途径。因为武音编钟演奏家和古乐演唱家有要让人认识中国古乐的意欲,有专家学者的指导,有作曲家的亲身指挥的排练,他们可以演奏/演唱出令人怀缅/想象古乐的乐音。他们的乐声/歌声是不单可以打动中国的听众,也可以感动国外的爱乐人士,进而连接起中国与世界的一种国际交流与对话。到今天我仍然清楚记得2017年4月8日8位年轻的武音男生在密歇根大学音乐会唱响的几首《诗经》歌曲融合古今的声韵。

“怀古音乐研究专栏”的系列文章,彰显了武音怀古音乐工作团队的格物致知的学术精神,提炼出了怀古音乐“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音乐创作美学和声音演出实质,我觉得中国音乐的历史真实和声音的美善是值得追求探索的,是可以在不久的将来与广大的中国和非中国的听众见面的。

猜你喜欢
怀古教授音乐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探究
合江神臂城怀古(外一首)
翠云廊怀古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