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企业 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的分析与研究

2021-12-05 07:32曹娅男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7期
关键词:审计报告审计工作管理人员

曹娅男

(昌乐县审计局,山东 潍坊 262400)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是由国家牵头,国家监督机关委托财务审计机构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管理人员等企业负责人在工作期间,产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核,并且对相关人员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首先,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带头、决策作用,掌握着国有企业资产、经济运营的命脉。但是相应的也更直接地面对各种经济、权力诱惑,严重威胁到国有资产的经济安全,以及企业、政府的公信力,进而使国有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监督评价,约束其行为的同时,并对其进行价值导向的引导,通过良好的反腐意识、职业道德来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帮助国有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为国有资产的增值贡献自身的力量。

其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提倡,国有企业在未来市场中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力挑战。国有企业内部在面对国家政策优惠下,过于舒适的发展氛围而缺少对未来市场经济的危机意识。而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及制度会对企业经济运营状况进行如实的审计、反映,为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国有资产的保值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并通过加强对国有资产流向的监督管理,使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让国有企业得到可持续的稳定发展。

最后,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同时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提出了相关的工作标准,通过审计获得数据为经营管理人员提供了效益目标、决策准确性等考核基础,实行能者任职的人员任免制度。建立经营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并利用数据、考核的支持,做出科学的企业发展决策,进而为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得到有效保证。

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现存问题

(一)审计标准不一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正处于发展阶段,国家的大力推广虽然使审计工作得到广泛的展开,但因为国有企业涉及的行业、经营内容等因素,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并且审计机构在工作过程中,对企业经营领导管理者工作内容的不了解,让审计结果在不同角度下产生完全不同的成果。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平性无法得到保证。同时,经济责任的认定范围也存在较大的分歧,企业的运营是个长期的一环套一环的经营发展过程,前任领导制定的发展策略,会对现任领导人员的工作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国有企业是由不同的部门组织共同组成的企业结构,因此在责任限定过程中,个人、集体的责任量化难度较大,这些问题都导致审计工作难以拥有统一量化的责任、执行标准,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无法有效地展开,并对审计结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审计流程不合理

审计流程的不合理会导致审计数据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最终导致审计结果失真,出现审计风险。现阶段的经济责任审计流程缺少相关的规定和监督机制,导致在国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委托时,具有一定强制性,使的审计工作在实际展开过程中,缺少企业的内部支持,从而产生了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并且在实施过程当中,受托的外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管理流程、规定等情况不熟悉,因此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证据等信息有所欠缺,使得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在审计报告提交阶段,相关审计工作人员没有对审计报告进行考核研究,使得审计报告缺少客观性。

(三)审计缺乏时效性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常会将工作重点放在事后审计过程中,即对审计目标人员的经济行为结果进行数据收集和证据调取,使得审计缺少时效性,无法起到在工作过程中对审计目标进行监督、考核的作用,先离任再审计就是目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并且国有企业经营领导者的调整过程中,缺乏规律性,而审计工作又是一项大工作量、长周期的项目,因此在人员调整的过程中,会积压大量的审计案件,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国家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初衷是监督考核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并用能者上位的形式来保障国有企业在正确的决策者领导下进行有效长期的发展,而目前的审计形式与此目的相悖。

(四)审计服务不到位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结果是辅助国有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现阶段无论是国有企业内部,还是审计机构都没有将此功能充分利用。首先,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缺乏可靠性,无法如实的反应国企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其次,审计报告通常不会进行披露公开,会直接移送至委托、管理部门,而审计机构对审计报告的使用情况也会多做追究,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无法做出服务于国有企业发展的行动。

三、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增强措施

(一)划分经济责任范围

首先,需要划清现任和任前的经济责任界限,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展开时,需要制定良好的经济责任划分机制,通过科学的研究分析,将企业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导致的经济行为变动,结合实际经营情况以及历史客观情况,进行整理研究,来确保审计的公平、科学性。

其次,明确直接与间接经济责任,在审计工作展开时,需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审计主体的经济责任,并且通过确定审计主体的决策方式来进行区分,例如民主还是独自判断,然后按照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审计主体产生的经济影响来特定直接、间接责任。

再次,区分集体与个人的经济责任,企业在经营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问题经常是由一个结构化的整体共同组成,因此在经济责任的划分过程中,需要研究产生经济问题的原因主体是集体决策导致还是由个人单独决定。

最后,划分主观与客观经济责任,主观与客观思维导致的经济问题影响与责任划分大不相同。在因审计主体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需要科学、全面的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划分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例如贪污受贿产生的经济问题是主观原因,而在民主投标后实行的政策产生的经济问题,则为客观责任。

(二)优化经济责任审计流程

首先,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始之前,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国有企业相关的事前调查、企业经营情况,以及审计主体的基本情况,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并且通过事先调查的资料设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计划,并对审计单位的经济指标、财务情况以及相关的政策规定进行充分的了解,以建立良好的审计人员队伍。

其次,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展开时,审计人员需要实时收集审计资料,保证审计资料的时效性,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审计方案。并且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双向监督,在监督审计对象的同时,监督审计工作流程的正常展开。

最后,在结束审计阶段出具审计报告时,审计部门需要征求委托单位、审计部门领导的相关意见,在进行充分的探讨之后再出具审计报告。同时在出具审计报告时,需要对审计证据进行核实、查验,保证证据能够良好地验证审计结果,并严查审计报告遣词用句,是否能够严谨公正的体现审计结果,提升审计报告的质量。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关口考察

为了有效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作用,让其起到良好的监督、规范、引导作用,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并重视科学化的考察审计关口。

首先,需要加强对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为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在选择审计对象时,需要加强对任期内人员的审计工作,并且通过做好任期内与离职人员的交接工作,通过委托不同的审计部门对任期内和离职人员进行工作内容的交接,并通过沟通交流,加强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同时需要对任期内的经营管理人员建立起定期的经济责任审计考核机制,对重要部门的管理人员则需要更为频繁的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其次,对于已经产生经济问题的经营管理人员,需要追踪调查其历史经济责任,并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合理的处分。同时对经营管理人员任职期间的经济行为,进行全程的跟踪审计,以此来保证审计工作对管理人员的事前监督,事中引导,事后问责的作用。

(四)建立良好的经济责任审计服务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服务于国有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不仅限于监督管理人员经济行为的作用,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良好的审计服务机制。

首先,审计部门在结束审计工作之后,需要采用回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落实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带来的影响,并通过与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查看审计报告的有效性,并对审计意见的采纳结果进行统计,然后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建档分类,为后续的审计工作展开提供良好的案例和数据基础。

其次,公开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结果的公开使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良好的透明性与公平性,利用舆论提升审计报告在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并对审计过程进行了相应的舆论监督。但是,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涉及国有企业、国有资产、人员任免等机密信息,在审计结果公开时需要确定公开范围,确保不会有多余的信息泄露。

四、结束语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推行的重要监督、引导手段,相关的企业、部门需要认真对待审计工作的展开。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划分机制,建立审计工作标准,通过优化审计流程,让经济责任审计具有科学性、公平性。并通过考察审计关口来增加审计工作的时效性,最后建立良好的审计服务机制,让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其工作价值。

猜你喜欢
审计报告审计工作管理人员
提升审计报告质量的创新对话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中注协秘书长陈毓圭就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答记者问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标准审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进路径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招投标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七种能力
摘一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