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致贫原因脱贫人口的患病特征比较

2021-12-06 05:08李惠文陈佳鹏
人口与发展 2021年5期
关键词:大病劳动力比例

李惠文,陈佳鹏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

1 引言

2020年,中国实现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实现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曾经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数据,2015年底,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4.1%(李培林,2016)。为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和能力,以疾病导致灾难性医疗支出、严重影响劳动能力和主要死亡因素等情况为依据,结合现有临床路径,组织专家明确分类救治标准,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以下简称“三个一批”)分类救治策略。按照“定临床路径、定定点医院、定单病种费用、定报销比例、加强质量管理、加强责任落”原则,对大病进行集中救治;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慢病健康管理;对医疗费用负担重的重病患者,实行兜底保障。通过全面核实、全员参保、精准救治和动态监测,中国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累计使近1000万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成功脱贫,实现了对贫困人口应治尽治、应签尽签、应保尽保的分类救治目标,健康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卫生健康委扶贫办,2020)。

我国健康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如何让脱贫成效稳固可持续的任务依然艰巨。为持续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总结健康扶贫成效,对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分析,了解因病致贫患者人口学和疾病特征,有助于加强易返贫致贫人口监测、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及时帮扶,对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健康扶贫效果文章,尚未发现全国性研究。

本文利用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2020年底的数据,描述了中国脱贫人口患者的人口特征,并对因病致贫和非因病致贫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为今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易返贫致贫人口动态重点监测对象提供决策参考。

2 资料与方法

本文使用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截至到2020年底患者数据集,采用人口学和统计学方法,从全国因病致贫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患病状况和费用负担等方面与非因病致贫患者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按照10%的抽样比例对该数据进行随机抽样,共纳入207.5万脱贫患者,141.1万户进行分析。本研究脱贫患者占脱贫总人口的24.8%,其中38.5%患者的主要致贫原因为因病致贫,61.5%为非因病致贫。

2016年4月-7月,为推动健康扶贫落实到人、精准到病,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以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识别认定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基础,在全国组织80多万名基层卫生计生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调查等方式,逐户、逐人、逐病开展因病致贫返贫情况核实,建立健康扶贫基础数据库,并对贫困人口患病、治疗和保障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建立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19)。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贫困患者的基础信息来自国务院扶贫办信息系统,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识别标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14)。救治信息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报国家系统,主要包括疾病诊疗信息和费用情况等,以主要致贫原因为因病致贫作为因病致贫人口,其他致贫原因为非因病致贫人口;大病、慢病和重病分别指通过几次手术可以治愈恢复身体劳动能力的患者,无需手术或者手术后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病情、但是可以参与部分生产劳动能力的患者和需要长期放化疗治疗救治也难以恢复劳动能力的患者。

3 结果与分析

3.1 脱贫患者人口学特征

对因病致贫和非因病致贫患者的性别、年龄、地区、劳动能力等人口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在因病致贫患者中,男性患者比例为51.2%,略高于非因病致贫男性患者所占比例(50.6%),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因病致贫患者以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主,比例高达58.3%,明显高于非因病致贫患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42.2%),反映出因病致贫患者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多的鲜明特点。非因病致贫患者中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较多,占患者总数的50.1%。

从地区分布上看,超过半数的因病致贫患者位于中部地区,占比52.7%,远高于非因病致贫患者占比(34.1%),非因病致贫患者以西部地区为主,占比达59.9%,因病致贫与非因病致贫患者分布存在地区差异。

表1 因病致贫和非因病致贫患者

表2 因病致贫和非因病致贫人口

根据劳动力将脱贫人口分为普通劳动力、技能劳动力、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丧失劳动力和无劳动力五类。其中,年龄在16 -60周岁具有劳动能力,但未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为普通劳动力;经技术等级考试合格后获得人社部门统一颁发的相应等级的执业资格证书的为技能劳动力。年龄在16 -60周岁具有劳动能力,但由于疾病、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为丧失劳动力;年龄在16 -60周岁具有劳动能力的病人以及60岁以上的由于疾病、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为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年龄在16岁以下未成年人和超过劳动年龄已无劳动能力的为无劳动力。从劳动能力上看,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占因病致贫患者的76.8%,远高于其在非因病致贫患者中所占比例(62.4%),且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丧失劳动力和无劳动力人群所占比例均高于非因病致贫患者。非因病致贫患者中,普通劳动力和技能劳动力人群所占比例均高于因病致贫患者。总的来看,因病致贫人群劳动能力明显弱于非因病致贫人群。

3.2 脱贫人口患病状况

2020年底,本研究脱贫人口中患大病、重病的64.65万人,患长期慢性病的130.36万人,200余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按致贫原因分析,从疾病数量上看,因病致贫患者中患有2种疾病的比例为23.8%,患有3种及以上疾病的比例高达19.6%,合计患共病所占的比例比非因病致贫患者高出8.6个百分点。从疾病分类上看,因病致贫患者有72.8%患有慢病,26.0%患大病,7.9%患重病(1)由于存在一人患多种类型疾病的情况,因此疾病分类比例合计大于100%。,均高于非因病致贫患者慢病、大病、重病所占比例,特别是慢病患者在因病致贫患者中的比例比在非因病致贫人群中高13.2个百分点;而在非因病致贫患者中,患常见多发病的比例比因病致贫患者高6.4个百分点(见表2)。

图1 2016-2020年全国因病致贫人口就诊前五位疾病构成(%)

2016-2020年全国因病致贫人口就诊前五位疾病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这5种疾病就诊人数分别占因病致贫人口就诊总人数的11.9%、7.3%、5.2%、3.8%和3.0%,除高血压外其他4种疾病均高于非因病致贫人口就诊人数占就诊总人数的比例,特别是脑血管病和冠心病。非因病致贫患者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这4种疾病就诊人数分别占非因病致贫人口就诊总人数的6.5%、4.5%、3.5%和2.7%(见图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因病致贫人口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疾病。

3.3 脱贫人口费用负担

2016-2020年全国因病致贫人口人均医疗费用前五位疾病从高到低依次为终末期肾病、白血病、骨肉瘤、神经母细胞瘤和血友病,这5种疾病年人均医疗费用分别为51372.6元、49386.6元、47485.7元、46697.7元和39047.8元,其中神经母细胞瘤、骨肉瘤和白血病的人均自付医疗费用位列前三,分别为14008.9元、12895.6元和9666.8元。骨癌和卵巢癌的人均自付医疗费用较高,分别位列第四、第五位(见表3)。因病致贫人口人均医疗支出和人均自付费用较高的疾病主要集中在恶性肿瘤。

表3 2016-2020年全国因病致贫人口医疗费用前五位疾病

疾病名称人均医疗费用人均自付医疗费用金额/元/年顺位金额/元/年顺位终末期肾病51372.61--白血病49386.629666.83骨肉瘤47485.7312895.62神经母细胞瘤46697.7414008.91血友病39047.85--骨癌--7271.34卵巢癌--5802.95

为切实减轻农村贫困大病患者费用负担,自2017年始国家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对罹患终末期肾病和儿童白血病等9种大病患者进行集中救治,逐年不断扩大救治病种。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范围已增加到30种,包括近5年全国因病致贫人口人均医疗费用前五位疾病所有病种。虽然终末期肾病患者人均医疗费用位列第一,但五年人均自付费用并不位列前五,这可能与终末期肾病纳入大病专项救治时间最早,该政策有效降低了该疾病的自付费用负担有关。

由图2可见,2016-2020年全国脱贫人口人均医疗费用大幅下降,自付比例也明显降低。从不同致贫原因来看,因病致贫人口人均医疗费用从2016年的3226.3元降低到2020年的672.8元,报销比例也从2016年的33.7%降低到2020年的10.7%;非因病致贫人口人均医疗费用和自付比例也呈现下降趋势,人均医疗费用从2016年2222.5元降低到2020年的559.3元,报销比例也从2016年的32.8%降低到2020年的11.8%。由于因病致贫患者患大病、重病和慢病比例较高,疾病严重程度较重,因此2016年人均医疗费用明显高于非因病致贫人群,随着“三个一批”分类救治策略等健康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贫困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因病致贫人口和非因病致贫人口人均医疗费用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由于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同等的健康扶贫政策,因此因病致贫人口和非因病致贫人口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基本一致。

图2 2016-2020年全国脱贫人口个人费用负担变化趋势

4 小结与建议

本文利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数据,分析全国因病致贫患者人口学、患病特征以及费用负担,并与非因病致贫患者进行比较。通过结果分析发现,我国因病致贫患者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老年和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患者是因病致贫返贫重点监测对象。结果表明,因病致贫患者以年龄在60岁及以上、中部地区、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较多;非因病致贫患者中,0-14岁儿童和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例均高于因病致贫患者,且其劳动能力也明显优于因病致贫患者。由于人体健康规律影响,老年人口的医疗费用支出明显高于其他群体约3-5倍(李亚青,2015),因此老年人更容易因为疾病而导致贫困的发生。由于疾病、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患者,影响其家庭经济收入,因此容易导致贫困的发生。

第二,因病致贫人群患病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非因病致贫患者,重大疾病、慢性病是农村贫困地区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和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病种,应对患重大疾病和慢病患者给予重点监测,特别是脑血管病和冠心病患者。结果表明,因病致贫患者患共病的比例高于非因病致贫人群,且患大病、慢病和重病的比例也高于非因病致贫患者;2016-2020 年全国因病致贫人口就诊前五位疾病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且脑血管病和冠心病就诊人数占因病致贫人口就诊总人数比例明显高于非因病致贫人群。

第三,贫困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健康扶贫的精准施策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发生,应进一步扩大大病专项救治范围,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巩固脱贫人口医疗保障水平。结果表明,2016年到2020年,因病致贫人口人均医疗费用均高于非因病致贫人口,但两类人群人均医疗费用均明显下降,且费用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两类人群自付比例基本一致,且明显降低。因病致贫人口人均医疗支出和人均自付费用较高的疾病主要集中在恶性肿瘤。

综合以上分析与讨论,我国因病致贫患者和非因病致贫患者人口学和疾病特征存在差异,不同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种类人群面临不同的致贫风险。因此,建立防止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对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健康扶贫已经从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资源支持等方面,健全医疗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建设,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实现脱贫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全覆盖,完成“基本医疗有保障”的政策目标。未来,应保障现有资源投入,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为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应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健全因病致贫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人口大病重病救治情况进行监测;优化疾病分类救治措施,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加强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早筛早诊早治,落实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健康管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由疾病治疗到健康管理转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巩固农村脱贫人口医疗保障水平,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猜你喜欢
大病劳动力比例
五种疼痛别忍 当心拖成大病
人体比例知多少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组成比例三法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用比例解几何竞赛题
煮饭时加了点它 就能防治5大病